全球高质量气旋合集(第三期)

西北太平洋高质量台风——泰培Tip 纵观整个西北太平洋台风历史,最为全球风迷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979年,中国北方地区已是秋风习习,漫山银装素裹的10月,那是全球各大海域都黯然失色的存在,它就是“史前巨兽”之一的台风泰培。据悉,也正因为台风泰培当时展现的巅峰状态过于超然,美国空军气象局直接派出多达4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
(日本气象厅GMS—1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台风泰培巅峰云图,除了中国南海,整个西北太平洋几乎都在它庞大的环流覆盖范围内!) 1979年,那时的中国正忙碌于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所有领域都处于借鉴与自主摸索和研发的艰苦初期,那时的10月就更不用多说,全国人民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30周年华诞盛典,领导人为全国经济忙里忙外!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彼岸的美国就已经拥有敢坐着飞机进入超强台风内部的先进技术!不同于当时的苏联,虽然苏联的陆地综合实力地表最强,实际在海上和天空的技术,都远低于美国……
(泰培路径1) 我们言归正传,自1979年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季正式开始以来总共生成28个热带气旋,其中包括4个超强台风,这4个超强台风当中就数台风泰培最为高质量! 10月4日,台风泰培的扰动胚胎在澎贝岛附近的季风槽中产生,水汽充足,此时的它是属于热带季风低压性质的热带系统。与此同时,它的西北方向还有一个热带系统(Roger)正在发展,两个系统在季风槽中产生藤原效应,台风泰培前期发展也因此而受到抑制,甚至产生两个中心迟迟难以整合,发展缓慢的同时路径也变得扑朔迷离,最终日本气象厅于10月6日将之正式命名!
(10月6日,西北方向台风罗杰北上,台风泰培正式命名) 随着台风泰培中心的逐步整合,到了10月8日中午,加上台风泰培西北部的台风Roger逐渐向北移动之后,两者之间作用减弱,台风泰培才得以真正意义上增强,尤其是掠过关岛后中心对流爆发,底层中心迅速整合,虽然那时候的底层微波扫描还没有,但台风泰培的爆发性增强却势不可挡!
(10月10日,台风泰培对流塔爆发)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1977年7月,日本气象厅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葵花气象静止卫星,因而1979年在观测台风泰培时,作用极大! 到了11日,西北太平洋的这个巨兽终于睁开眼睛,加上环流的庞大,美国空军气象侦察队就坐不住了,因为对于宽广的西北太平洋,在此之前人们对台风的直观技术还停留在云图,鲜有进去实测的案例,除北大西洋之外。
(超强台风泰培) 台风泰培增强的速度很快,10月12日凌晨三点就开始向巅峰冲击,中午就达到巅峰!
所以,美国空军气象侦察队对台风泰培更加执着了:40次架侦察机、60次数据更新,史上近距离观测次数最多的热带气旋之一,这些都足以证明台风泰培的魅力——中心附近的风速每小时305公里,飞机实测到的海平面气压低至870毫巴,直接刷新当时两项世界纪录,加上风场直径高达2220公里,除了中国南海,整个西北太平洋几乎都在台风泰培的风场覆盖范围内,再次创下覆盖范围最大的热带气旋纪录!
(增强图)
(中心气压变化图) 以下是官方数据: CMA:超强台风(17级以上,80m/s, 870hPa) JMA:猛烈台风(140kts,870hPa) JTWC:五级台风(165kts,870mb) 台风泰培减弱原因,一是在它进入菲律宾以东的海域后,由于外围环流率先并入了台湾附近的西风槽中,恰巧西风槽的垂直风切变带来的干冷空气入侵台风泰培的中低层,导致了外围环流崩坏,支持它的水汽随之减少;二是泰培环流过于庞大、中心气压低,对大气环境的所需必然良好,即大量水汽供应、强烈高空辐散和足够的海洋热量,然而这种环境实在难以长期维持,导致台风泰培出现显著减弱。
(泰培路径2)
(泰培路径3) 环流方面,台风泰培是有纪录以来环流规模最大的热带气旋,直径高达2220公里,刷新将1951年8月台风玛芝创下的1130公里纪录,而台风泰培的最大覆盖面积就达到美国本土的近一半,也是西方风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台风泰培,英文Tip,又译针尖,日西方风迷统称“尖”或“尖端”) 风速方面,日本气象厅对台风泰培的定强,即10分钟中心最大持续风速为140kt,成为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算法1分钟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165kt,也是最强,直到2013年被台风海燕的170kt打破。
(泰培路径4) 气压方面,台风泰培实测到的中心最低气压仅有870百帕,成为有纪录以来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 PS:关于台风泰培强度和气压存在的诸多质疑,这里不再赘述! 编辑/佩巾者JX。 资料/NOAA,JTWC,JMA,CMA和百度百科等。 注意/此文不涉及气象法律法规规定的要素预报,纯属个人科普分析,更不代表官方权益,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