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萧绎——焚书的文人皇帝

2023-01-05 15:08 作者:二十七号北府兵  | 我要投稿

说到诗人皇帝,人们大都第一个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样脍炙人口的词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不陌生,它们经常会出现在语文课本和试卷上。正如《相见欢》中写到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的诗词大都表达了自己的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我们很容易从中品味出来。不仅如此,除了成就最高的诗词,李煜在书法,绘画上也是颇有造诣。远在400多年前的南梁,也有着一位诗词,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皇帝——南梁元帝萧绎。


梁元帝萧绎像

萧绎(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梁元帝石像

文学

《梁书》本纪卷五记载:

"所著《孝德传》三十 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 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十卷, 《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 《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 卷,文集五十卷"。

著述辞章,多行于世。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对萧绎诗歌评之曰:

"帝不好声色,颇有高名,独为诗赋,婉丽多情"。


《采莲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折杨柳》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咏梅诗》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咏雾诗》

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

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

《燕歌行》

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蛾。

如何此时别夫婿,金羁翠眊往交河。不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

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里结。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

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

翻嗟汉使音尘断,空伤贱妾燕南垂。

《关山月》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长歌行》

当垆擅旨酒,一卮堪十千。无劳蜀山铸,扶受采金钱。

人生行乐尔,何处不留连。朝为洛生咏,夕作据梧眠。

从兹忘物我,优游得自然。

《咏萤火诗》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春日诗》

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

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

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

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

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

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

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

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

独念春花落,还以惜春时。

贡职图局部

生平

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五岁能诵《曲礼》。患有眼疾,在武帝费尽心血的治疗下还是盲了一目,但也得到武帝更多的疼爱。长大后更加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以及当时众才子结布衣之交写作的辞章,多盛行于世。十七岁时,武帝曾对他说当年孙策雄踞江东的时候便是你这个年纪。背上又生黑痣,巫媪看见后说:“这是大贵的征兆”。

公元548年东魏叛将侯景起事,攻陷建康,活活饿死武帝萧衍。萧绎肃清其他宗师势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辩等人讨伐侯景,萧绎正确判断出侯景会全力攻打巴陵,让王僧辩坚守。侯景久攻不下,粮草耗尽,士卒因疾病疫情而死伤过半。后来侯景部下大败被擒,侯景顺江而下逃亡。回到建康想过把皇帝瘾,自己登基称帝。元552年王僧辩与陈霸先收复建康,侯景在逃离路上被部下所杀,侯景之乱遂平息。国不可一日无主。萧绎凭借讨平侯景之乱的功劳在江陵登基称帝,是为南梁元帝,远在成都的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也在成都称帝。

起初萧纪还不知道侯景已被平定,以此为由向东进兵。萧绎曾将侯景的尸身传于萧纪,来让萧纪出师无名。但使者被在巴东的萧纪之子萧圆照拦截,并向其父萧纪声明“侯景未平,宜急进讨”。萧绎向西魏宇文泰求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宇文泰派尉迟迥进兵成都。萧纪到了巴东方知侯景乱平,心生悔意,后方又被尉迟迥偷家,进退两难,最后与其子被萧绎的将领樊猛所杀。

平定萧纪后,萧绎在对待西魏使臣仁恕时态度傲慢,不如对待齐国使臣那般,并且写信给宇文泰,希望恢复两国旧有的国界。宇文泰答应出兵攻打萧纪,只是其“取蜀制梁”的第一步。几个月后,宇文泰便派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攻打江陵,而萧绎仍在龙光殿讲述《老子》。于谨算到萧绎会选择据守外城的下策,而萧绎也在城外修筑木栅以防御,最终却因失火毁于一旦。魏军起初四面攻城,城中将士在胡僧祐的带领下奋死抵抗,不得破。但后来胡僧祐中流失而亡,军中大乱,有叛军直接开门引魏军入城,萧绎率众躲入内城,其间曾向于谨求和,但被无情地拒绝。萧绎在出逃的路上被魏军所擒,后来身死。第二年被追谧为孝元皇帝,庙号为世祖。

萧绎被围困时,曾进入东阁竹殿,让舍人高善宝焚烧自己珍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即江陵焚书。有人曾问他何意焚书?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评价

萧绎性格多猜忌,在《梁书》和《廿二史札记》中都类似的记载:

“而禀性猜忌,不隔疏近, 御下无术,履冰弗惧,故凤阙伺晨之功,火无内照之美。”

                                                                                                                            ——《梁书》

“帝性情矫饰,多猜忌,于名无所假借,人有胜己,必加毁害。”

                                                                                                                ———《廿二史札记》


王夫之在《论梁元帝读书》中评价到:

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梁书》作者写到:

“以世祖之神睿特达,留情 政道,不怵邪说,徙跸金陵,左邻强寇,将何以作?是以天未悔祸,荡覆斯生,悲夫!


或许人无完人,一个在文学水平出众的皇帝在政治上很难再有什么建树,像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赵佶,并不是做皇帝的料。作为一个皇帝,萧绎在政治上的显然是有误的。以讨灭侯景之功初登皇位,德高望重,众人如同夜虫就火,此时应该亲身率领各位侯王,枕戈待旦做开路先锋。而不是坐以待毙,任由北齐蚕食江淮一带的领土,或者驱虎吞狼,早在侯景逼近江陵时,萧绎便想将蜀地的北大门南郑(即汉中)作为筹码换取西魏出兵,后来又上书西魏请求出兵攻打萧纪,但他低估了宇文泰的野心,最终将巴蜀江陵之地拱手让与西魏。而南梁在西魏北齐以及内耗的三重打击下,于公元557年被南陈所取代。



参考:

《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十一

《梁书》本纪卷五

《廿二史札记》 卷十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论梁元帝读书》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萧绎——焚书的文人皇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