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鹏职场规划12讲,发现你的优势,职业生涯少走弯路

《职场规划》
第一讲:发现你的优势
1.职场优势=才干(你擅长的事:天生的,有天赋的、做这件事比较容易得到结果)x投入(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
a.推荐《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可以做下测评问卷;
b.MBTI;
2.我擅长什么?
a.比别人做的好/做的快;
b.做的开心;
c.周围人对我的正向评价的聚焦点;
(友直、友谅、友多闻)
(擅长vs挚爱)
3.三个经常在面试中被问的问题:
a.你做过哪些有成就感的事情?(成就感和成功不一样)->过去的反思;
b.你平常晚上八点以后或者周末做什么?读了什么书?自我驱动->现在的反思;
c.如果你努力,可以擅长做哪些事情?->未来的反思;
4.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发现才干和优势)
偏向行动型-(擅长与事接触、与人接触)-偏向思考型-》
话不投机半句多;
行动(传统型):
a.实际型(偏向事):比如工程师、技术型
研究型:
艺术型(思考):
b.企业型:
社会型(偏向人)
艺术型:
c.相邻类型可以转换;
d.相对类型难转换;
(事+行动、六边型对角线)
5.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每6个月写下来、存下来)
a.具体的榜样:大榜样(马云、张一鸣等等)、身边的榜样
b.你和他是一类人么?
c.他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关键学习点)吸引了你?
d.他的职业路径是如何的?
e.我能对标他的职业路径么?
找mentor(你想成为的人)
把才干找到,花时间和精力淬炼!
总结:优势的识别
第二讲:试练的心法
修炼和实践:通过做一件事,找到如何做这件事的方法,把优势识别和确定出来;
1.MVP产品的开发(最小可实现:边做边改,先做后改(省时省力))vs瀑布式开发(一口气开发完)
a.(build) 干起来:你现在的工作或马上要去找做的工作(拿优势试验起来);
b.(messure)怎么样,是否擅长(擅长vs热爱)?(客观数据、他人评价、主观感受)->记录并分析;
c.(learn)学习反思(下一步试什么?可以改进什么?)
试炼是唯一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唯一确定方法;
2.闭环思考能力:建立反馈(做的到底怎么样?下一次是清楚的)机制(强化优势)
measure it->learn from it->do it->measure it
3.mvp开发:想到就去做,接受不完美,边做边改,不断迭代,节约时间,不空想,不内耗,别重复犯一样的错,敢改进,主观上要勤于思考,不要被动等待;
答案你不去找它,它永远不会来找你!
4.寻找修炼场
a.积极的心态:只要用心找,一定能找到(主观意识改变现在和未来的结果);
b.现有工作里有没有自己擅长的部分?
c.第二工作场景(第二试验场):人/事 vs钱/职位
副业兼职(创造让我们开心的人或事)不止是为了钱!
5.避免两类陷阱
向内性陷阱(还没做,想的多,不断否定自己)vs外向性陷阱(投入归零、这个事想做下,那个事想做下,没看到结果)
优势=才干(必须练才知道它是不是)x投入(投入的本质就是试炼:MVP、反馈)
(认知+心法)
总结:优势的试炼;
第三讲:匹配工作的路径
1.基本职场能力->避免限制性(霍兰德模型六边型限制区域)短板;(只干活不动脑,只动脑不干活)
(职场发挥长板,避免短板)
a.自我管理做好(工作的1-5年)(内圈):在长板中进行发力,不要出现限制性短板(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我学习上去努力);
b.人际(领导者)和思维(专家)(工作的5-10年):人际理解、沟通、方案设计等;
c.领导团队(最外圈层)(工作的10-15年):资源整合等(高管、出来创业、CEO);->人生赢家
d.我们一定要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刚入职场(1-5年)学会自我管理(同心圆外扩)、5-10年人际和思维占一头、10-15扩展外圈;
1).内圈中不要有限制性短板(不要做认知上的留级生,要把自我管理做好,自我学习而不是别人教你,自我驱动);
2).中圈至少选一样;
3).(时机和发展都不错)往外圈领导团队中走;
(过程可以缩短,阶层不可以跨越:补齐限制性短板)
从内到外进行进阶扩展;
2.发挥长板->企业的本质是分工合作(不是单打独斗)
2.1.分工:“事”的专业度与能力;
2.2.合作:职场人际沟通(合作达成结果);
a.认清长板:工作结果而非过程(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b.认清短板:接受,请求帮助(自信(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妨碍让自己的优势来成就事业)的定义);
(有自信就不在乎面子,就不会为了短板一争天下,相反把时间和精力,把这种放松而专注的心情投入到自己的才干上,最终形成了职场优势)
c.误区:企业氛围限制了长板的发挥(游泳vs游泳池);(一定要做自己职场的主人翁,能不能静下心发挥自己长板取得一定结果)
看一个人的领导水平看队伍水平;
看一个人的业务水平看客户评价;
(资源+方法=结果)
3.建议
1-5年工龄:建立关注职业的连续性;
30-35岁:关注第二曲线,为非连续性,为转换做准备;(转换圈层和转换赛道)
在自己成绩和可支付范围内选最好的;
多帮助别人实现需求;
第四讲:优势的强化
4.身份标签
忠诚用户向潜在用户怎么介绍你时使用的标签!
a.一个词概括你是谁?
营销:“营”就是把大的东西往自己拉(品牌同框)
符号: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记忆点(别人重复介绍,你的常用词(比如在腾讯、阿里工作过))
价值:能解决什么需求?
品类封杀:现存普遍需求哪一个是你的代名词;
b.重复,重复,再重复:不是你怎么介绍你自己,而是别人怎么介绍你;
第五讲:优势转化为收益
1.专家即杂家:最不可以替代的能力是会的有点多,接口型人才,“翻译官”(收取过路费);
2.管理即赋能:能被拔出来的钉子(让正常人能完成高质量工作,(如海底捞、麦当劳、美团))
优秀人才靠协同,平常人聚合靠管理;
3.平台(自雇佣)即影响力:粉丝经济,代表群众,聚焦需求;
4.以互联网大厂举例,收益到底是什么?
(异岗资源(接口人才)、下属资源(团队人才)、合作伙伴(需求联通与聚合))
5.工资-工时工资-管理工资-知识工资-股权工资
(拿时间换钱->拿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换钱->拿钱换钱)
6.自雇佣不是趋势而是事实!
(用力的思考<->努力的工作)
第六讲:优势的迁移(巧劲)
1.霍兰德模型,相邻区域的转化;
2.最优闭环多场景运用
优势叠加(20%*20%=4%)->输出代输入(教别人利他)->分享赋能人脉->形成身份标签(别人如何介绍我);
3.为年轻人加速
给年轻人输送经验(可以获得知识工资和人脉)
(霍兰德模型换个赛道、换个岗位;最优闭环用一件事打透;作为年轻人的mentor)
第七:周期与行业
1.S曲线与个人 优势匹配;
1.1.T1:初始期(唯快不破:有执行力,冒险精神);
a.新技术;
b.很多小公司出现;
c.不正规,无秩序;
d.产品导向;
1.2.T2:发展期(唯大不破: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a.成熟技术;
b.巨头出现;
c.行业SOP;
d.组织导向;
e.抢用户;
f.烧钱;
1.3.T3:成熟期(唯准不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a.落后技术;
b.巨头裁员,小公司出现;
c.差异化,本地化,专业化(垂直领域);
d.用户导向;
e.替代品出现(下一轮);
(不要空谈行业,要把行业放到周期里面来看)
第八:行业与公司
不要空谈公司,放在行业里面来看!
解决问题时,你的框架思考直接决定你的答案!
1.波士顿矩阵看公司
明星公司:比如抖音
金牛公司:稳、收入也不差;比如国企电信
问题公司:外部行情好,公司没做好;
瘦狗公司:比如房地产
a.纵轴:行业(需求增长)
b.横轴:公司(占有率)
第九:公司与岗位
岗位放到公司里面看;
1.个人职业路径(“T型”(专业上去,拉开管理)和“π”型(专业上去,拉开管理,再到专家))
1.1.专家即杂家;
a.向谁汇报
1).领导风格(什么样的下属最适配,遇到过xx类型的下属怎么办);
2).领导资源(能不能拍板、组织架构图);
b.下面团队有谁?
能不能成事,问题是啥?优势是啥?人事权有没有?能不能自己带人来?
1.2.管理即赋能
(王中王:人和事都能做好!是领导可以问团队怎么样?是专家可以问领导有哪些?)
2.公司岗位的圆锥模型;
2.1.向内向上(不可替代增加);
2.2.向内成领导,领导力(本质是抽象能力)能穿层;
2.3.向上为专家,专家沿外层转着上升;
a.同级多少人(规模);
b.多少级;
c.事业部制(异岗配合建制全->创业);
1).每一块自己是个小循环,自己自负盈亏);
2).条线制(有个大后台):(如:外包公司,甲乙互换)
3.沿产业链做接口(大公司的分化与分形);
第十讲:职业与城市
1.聚焦效应:行业聚焦与产业配合的机会
a.人才交流;
b.交易成本降低;
c.分工效率高;
大城市中->个人优势增长是快速的,成本高,竞争大;
大城市(充电)->小城市(放电);
2.产业结构与岗位
第三产业:教育、娱乐、医疗、餐饮等
3.房价与支付力
第十一讲:学历与职业
1.提前就业的优势
学历:研究型、先就业(年龄优势)
2.特定岗位对于学历的强制要求
3.读书能解决当下问题是最好的,而不是逃避问题;
第十二讲: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