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剖析

2023-08-12 04:03 作者:葉秋澪  | 我要投稿

摘要 始于课程所学和社会现状,笔者结合个人思考与学习生活经历,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与过分沉重的集体潜意识。西方心理学和我们重视实用主义的社会文化,二者兼容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很难适用于中国国情与社会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实用主义的社会环境下,让群众、让同学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求同存异、加强学习与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学理论、开展中国社会文化下的教育实践工作。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人文社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言

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一个契机的。在本学期专选课《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节课上,老师提问同学,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现状,一位同学提到了“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有中国特色”,但是却引起了一些哄笑的声音。

我不太理解这种反应,细细思考后得出了一些猜测:我们国家层面一直在提倡,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基本国情,摸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模式或道路——这是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经验论证的。因为这个观点是放在各个知识领域都适用的,所以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普通的讨论里面,“中国特色”的出现频率非常高,甚至似乎有些被滥用了。本应该需要认真思考与分析、反复实践论证后,才能探讨出一条可行的方案与道路;但是现在只需要嘴上说一句“中国特色”,就能代替这个完整、系统的过程,也间接让这个词汇被滥用了。所以同学们才会以看笑话的心态去听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是经过我的思考与分析的,我不能容忍它的蒙尘,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不拘泥于论文的框架和格式,我想要以尽可能平实的、随心的语言,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经历,从社会文化和集体潜意识的视角,去剖析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希望可以对中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所裨益。

二、课题的必要性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不仅在我们党与国家的指导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位置;在科学、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重要的方法论与实践观。我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基本情况相结合。把“中国特色”用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不应当被笑话。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后文称《计划》),这是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事件。在老师的引领下,我将这份文件仔细阅读了许多遍,发现了一件非常触动的事情: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许多专家学者、老师、从业者提出了重要的提案,这些提案从多个角度去支持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今天我们看这份重要文件时,能感受到许多提案的影子、甚至在公文里直接采用了提案的观点。这说明大家心心念念的事情,没有流于形式,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反馈,上升到了国家专项行动的高度,这令我非常的触动。

《计划》指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2]”国家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重视功利效益的同时,忽略了一些精神文明的需要。关于各学段同学们心理健康的桎梏,不仅是长期以来社会积累的焦虑,而且是在新冠疫情之后演变得更加严峻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骄傲;这一问题能不能得到重视、找到解决的途径,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与家庭,牵动着所有的专家学者、老师与从业者。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将结合自身的成长发展经历去探讨。

我出身于山西省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这是一个经济发达、教育质量高的小县城,煤炭拉动经济,企业缴纳大量税收,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育。我接受了十二年无学费、书本费的教育,也领了不少奖学金,享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稳扎稳打地进入了重点大学。这里的人们大力赞扬、支持的教育事业,成绩斐然、不负众望。

这个小县城也是中国很多中小城市的缩影。高速发展的经济下,却有着相对贫瘠的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目标,但缺乏人文关怀。在我的初中、小学,全校没有一个有过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没有一个和“心理健康”存在关联的教室或活动地点,许多时候,心理课的存在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与教学指标。在上高中之前,我知道物理学、化学、数学存在,但不知道心理学、权当是算命之类。

在我的高中,配备了心理教师与咨询热线、心理中心设施,老师们非常尽职尽责去做工作、去解决同学们的困扰。但在高中生的生活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边缘、尴尬的存在;心理教师在讲台上放PPT的时候,我们想要利用这些时间做份金考卷;在心理健康中心体验的时候,我们却在焦虑晚自习和作业。我们最关心的其实是每天做几套卷子、把错题整理好,关心的是月考名次有没有上升、下次怎么改进,关心的是下课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食堂抢饭、然后跑回来利用十几分钟睡一会儿。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氛围下,可以用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无数次的汗水和泪水,换一次高峰体验,就是我们全部的期待。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处于首善之都北京,以林业为牌子、但是人文气息浓厚,北京林业大学应该是在心理健康工作上比较优秀的高校了,但是工作还是受到了诸多限制与困扰。

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心理健康中心为重要的力量,我们有优秀的专家老师、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每学期8次的免费咨询服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热线,我们的同学也会在专业学习实践中,加入大学的心理健康工作。其实很难去量化我们的努力,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有非常认真的去参与工作、去践行自己的理念与价值。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我看到的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还有教育者。我们的老师工作忙碌、时间局促,接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与不理解;有时候会有行政体系的老师代替去进行公共课教学,整体的质量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时即使做了很多努力,还是变成了学生眼里的水课、负担;心理中心的工作也被大众投以偏见与异样的眼光,有时候是“学校监视学生的手段”,有时候是“不可信任的毒蛇猛兽”“无用的存在”……非常的难受。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这单一层面的问题,关联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问题,人文的心理学为什么地位尴尬?心理学为何年年就业红牌?为什么心理学遭受误解?甚至我们整个行业现状,都可以归结于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才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1.集体潜意识

我们为五千年传承、演变、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而骄傲,为这伟大、繁荣的社会文明而自豪。感性的说,我们已经形成了集体潜意识:既有历史记录、诗词歌赋、文物遗址,也有数千年以来不曾改变的精神与基本价值体系。集体主义并不只是二元的简单界定,更是丰富历史底蕴与社会文化的必然结果。

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请这样想一下:爱国、爱家、爱自己,哪个最重要?你可以果断、毫不犹豫地用一星期的饭钱,换一张球赛、展览的门票吗?看着一碗干净的白米饭被倒进垃圾桶、难受吗?就算你想与众不同、得出叛逆的答案,心里肯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不会被社会接受的。我们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这个声音在引导我们。听它的,一定没错,因为那代表了我们无数代祖先的社会经验和我们的生活经历。这个声音不大不小,刚好可以影响普通人一生中可以认知到的所有人和事物。尤其是面对影响人生和根本价值观的大事时,它会像山一样沉重。

2.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

有人问,中国人有没有精神信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没有办法主导我们的社会文化,只有部分观点和见解被吸收进入去。这些外来的信仰和他们的神明,在中国混不下去,难道本土的神明就混得好吗?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在山西阳城县台头乡的龙王庙里面供奉着三尊龙王像。每当大旱时,邻村人就会跑到这里偷龙王祈雨。龙王偷来之后,要是本村的龙王还没被偷走,就只能先放在村庙或祠堂里,要是本村的已经被偷了,那就直接放到本村龙王庙。龙王偷来后,早晚尚可享受“神”的供奉,但太阳一出来,人们就会将它摆放在庙院里曝晒。天阴下雨,就用东西盖一下,如果只下了场小雨,就会接着晒,直至下了透雨为止。到了七天头上,要是还不下雨,村民就敲锣打鼓,抬上龙王在村里村外转上一圈,让龙王看看民间的苦情。要是再不下雨,愤怒的村民就会对龙王拳打脚踢,直到把不灵验的龙王打得遍体鳞伤,而龙王像只能等下雨后才被送回。这个在中国华北地区流传的 “晒龙王”,就是一种对龙王施行“恶祈”的祈雨习俗[3]。

敬神不信神,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中国人只相信从自己手里劳动而创造的果实。无论是英雄,还是是天皇老帝,谁也解放不得我们,只靠我们自己。有用的才叫神,没用的?不赶紧下岗还等什么?——这是我们集体潜意识当中的实用主义。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近代民主革命,再到各种社会思潮的探索,只有实用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中国;在近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先进经验被学习,是因为他们真的好用。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用是我们社会最大的信仰。

实用主义做过了头,就变成了功利主义。在社会层面,漠视劳动力与生态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学校层面,以论文为唯一的神,以成绩分数为唯一的神。为了保研、为了评优评职称而绞尽脑汁发论文;为了分数而没日没夜的啃书;为了综素分参加许多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活动(甚至为了分数献血)。从社会到学校,功利主义主导了我们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横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前的大山。

3.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价值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的这句话。代表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事件,是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在这之前,它是哲学学科的一部分,作为正统的人文社科存在。数百年的蓬勃发展,当代心理学已经成为兼有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双重性质的学科,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分支。

数学、物理学、化学,这些经典的自然科学,在中国形成成熟、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并没有特别大的困难。被赋予自然科学的期望,心理学在中国却异常的尴尬,原因在于它的人文社科属性。在中国心理学研究中,认知神经科学是时代的主流,主张自然色彩的心理学以量化研究、严谨的实验作为依据,在科研大家庭还算是有一席之地;主张人文色彩的心理学分支,则备受冷落与误解。和心理学一个状况的,还有教育学,如果我们仔细去讨论,结果应该会很符合预期。有趣的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恰好是这两门尴尬的学科的交叉学科。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大众的认知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关注人文的心理学研究者都一样,研究“不实用的东西”;老师应该教授实用的知识、不讲“虚的”“没用的”,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分数。不巧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眼里正是“不实用”的代表:从上来说,流于形式与表面;从下来说,学生难以直接体验到这门课带来的益处(分数与社会评价)。

4.来自西方的人文社科

我们前面提到,心理学是从哲学当中独立出来的;它的人文社科属性从此开始就不可能被忽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不一样,它是根植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与地域的;费马大定理在英国、在中国都一样,但历史学在英国和中国肯定不会相同。

心理学史,也可以称之为西方心理学史。我们熟知的学派、大师,都是基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展开的研究,带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可以说,心理学经典理论基本上是西方的舶来品,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解释的现象,基本上针对西方社会。中国当代心理学,必然要基于这些经典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要基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我们以西方解决问题的视角去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想要教育、引导中国的学生去解决发生在他们面前的问题,这怎么想都不是一件合适的事情吧?想象以下情境:

心理老师鼓励我们去寻求帮助,去做心理咨询——可是爸爸妈妈从小告诉我要勇敢,要自立自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要花好多钱,爸爸妈妈养我已经很不容易了。

心理老师希望我们重视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可是我肩负了家庭的希望,要考重点大学、要当公务员,哪有时间画画唱歌。

心理老师希望我要勇敢的说不,要寻求自己的空间——可是这影响到班级的评优,我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为大家考虑。

心理老师要我看到生命的美好,找到小而确定的幸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的信仰。我不会被这些细小的、无足轻重的事情阻碍,我会成大器,成为社会栋梁。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想要发展中国心理学,想要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聚焦于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与过分沉重的集体潜意识。西方舶来的心理学,和我们重视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社会文化,二者的兼容性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很难适用于中国国情与学生面临的社会现实。

所以,想要走出这个困境,还是得归结到“中国特色”。从心理学的理论开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能简单的套用西方国家的成果。一方面,在实用主义的社会环境下,真正的让群众、让同学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在学中做、做中学;当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同学们的知识,可以被自发的应用于日常生活时,我们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心理学的精神力量,有不契合的地方,也一定有契合的地方,求同存异、加强学习与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学理论、开展中国社会文化下的教育实践工作,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始于课程所学和社会现状,结合个人思考与学习生活经历,整体为本人原创,引用的部分已经做好标注。

参考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0)[2023-06-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3] 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从来不信神? - 军武次位面的文章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71523294

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剖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