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论文中公式的错误,没想到钱老回信称呼用了
1964年,新疆的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论文中公式的错误,信件发出去,年轻人还十分不安,没想到钱学森很快就回信了,满满两页纸,信中对年轻人的称呼用了5个“您”。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固体力学专家的郝天护教授。他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6年听过钱学森的报告之后,就对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他在阅读钱学森的文章的时候,发现公式可能用错了。
于是,在琢磨很久之后,郝天护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钱老。当时钱学森在力学界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郝天护还是一个在新疆下放的科技青年。信发出去之后,郝天护还有点心里不安。
没想到不久后,钱学森就给这位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回信了,信中钱老很大方地承认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还详细讲解了公式使用的几个问题,鼓励郝天护将观点写成文章投稿到《力学学报》,还贴心地注明投稿地址。

钱学森果断地向这位后生承认学术错误,放在今天尤其难能可贵。这也是笔者再次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现如今,即便是导师提出的问题有错误,在群里面除了点赞和发出来的“膜拜之情”,你很难看到有不同意见的声音。也难怪如今的导师都被喊做了“老板”,在笔者看来,科技进步还需要治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钱学森谦虚地写道:“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我的错误在于粗心大意地把实际是在静止边界或正常流动时的条件用到非静止世界,这是不应该的。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您认为怎样?”

钱学森认为:“科学文章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在钱老的鼓励下,郝天护将观点重新整理成700多字的《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文章,给《力学学报》投了稿。
收到稿件后编辑部并没有马上刊用,最后还是在钱老亲自关心和推荐下,2年后发布在学报上(1966年3月第9卷1期《力学学报》),这给了郝天护莫大的鼓舞,也更让他对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他以后的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78年,郝天护迫不及待地考取了母校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2007年在“钱学森书信与他的精神世界”报告会上,已经白发苍苍的郝天护激动地说:“钱学森是世界力学权威,能够这样对待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青年,敢于在报上公开自己的差错。这足以说明他胸怀坦荡,有人格魅力。”
这位年轻人郝天护,如今是东华大学退休教授。80多岁的郝教授回忆起这封信,仍感怀万分。如果当年没有钱老的亲笔回信,也许他还会在农学院默默地教学。正因为在钱学森的鼓励下,他才投身力学事业,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力学论文,连续9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负责人,1995年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郝天护在东华大学任教,成为国内有名的固体力学专家,为我国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贡献出强大的力量。后来筹建钱学森图书馆等,郝天护将自己与钱老的来往书信都捐献了出来,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些过往。

正如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所说:“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学风如此,人品亦如此。一个人物可以过时,一位科学家的成就也会被后人超越,但科学精神是永恒的,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如此炽热、如此温暖的师者,给我的一生以极其重要的影响,使我在艰难条件下仍能矢志不移崇尚科学。”今已白发苍苍的郝天护,只是钱学森一生虚怀若谷培养青年的小小一例。而我觉得,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种不讲世故人情,只讲科学价值的态度。
钱学森坚实的作风影响了几代人。他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不愧为“中国导弹之王”和“中国火箭之父”!在学术和教育上也培养了一大批带头人,把“传、帮、带”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我们需要解决很多科技难题,还是靠青年人才去解决,这不光要有高学历、高技能,还要有极高的家国情怀。趁孩子们即将放暑假,给他们看看中国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以及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