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什么?从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到资本论的思想方法!【补档重置】

简记
一、人性论—为旧世界辩护
二、、对人性论的系统反驳
2.1探讨人的本质的通常模式—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社会动物(亚里士多德),第二自然即相对于自然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黑格尔)。
2.2人性论的自相矛盾——明明处处被社会性所规定,依然把人还原为动物性的存在,还原到基因和本能。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范畴,是人在社会中构建出来的。
2.2自然化的潜台词是永恒化
2.3社会和历史中,人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
2.4人性论的历史流变——古典“人是万物尺度”,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文艺复兴恢复人的地位。
2.5人性论的言说服务于对社会历史的言说,今天人性论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
三、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的第一重界定
3.1黑格尔哲学的清算
费尔巴哈把理性思维的主体颠倒为感性主体,但现实的感性主体仍然是一种抽象。
活生生的现实的人这一概念的含糊性,又只能用思维抽象来把握。
3.2马克思—把逻辑归于历史,
一切历史的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等。”
3.3马克思把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人不仅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还有意识地生产出他自己的生命
3.4人的本质是自由而自觉的活动——活动指对世界进行新规定
3.5原初的自由本质既不是预设的,也不是现成的,人的本质和异化的现实社会是一同构成的,
3.6自由作为本质和对自由的压抑是在一组对立运动中一同生成的
3.7自由的本质也不是超历史的,而是在劳动和支配劳动的力量二元对立的历史条件下构成的。
四、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第二层界定
4.1费尔巴哈的不彻底性——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4.2完全的社会化协作才能支持一个现代人的生活
4.3连欲望的生产也开始社会化了
4.4自我意识派代表施蒂纳——把个体自我实体化和绝对化
4.5具体的生产生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就是人的现实的血肉
五、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最后一层界定——人的需要
5.1从后思索,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思索,才知道先前地形式具有什么意义。
例子,研究人才能更明白猴子。
5.2自然的意义、人的自然需求是由社会来规定的
5.3人有怎样的需要,他就进行怎样的活动
人怎样表现他自己,他就是怎样的人。
5.4人的需要不是现成、固定的东西,
也不是主观自身的东西,而是历史发展起来的。
六、抽象法
6.1科学的、包含具体内容的抽象,忠实于其所抽象的对象。
正例,庖丁解牛;反例,吃苦的教条。
6.2抽象不仅正当而且必要
要看清某个东西,必须视线集中,忽略掉其他事物。
6.3抽象法所运用的概念能否推广到具体的事物之上
传统哲学把普遍性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康德指出,这种普遍性无非是人自己给自然立的法,强加到事物头上的。黑马要求,辩证法和具体内容不可分,辩证法里的普遍性应该是事物自己发展出来的性质。
6.4具体劳动——给商品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给商品生产交换价值(商品经济发达的历史产物)
6.5等价交换原则,也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形成的
6.6现实生活已经发展起来的抽象——商品的区别,纯粹量的区别,一般劳动时间的长短。
6.7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抽象的东西统治具体的东西
6.8不是马老师故意把现实二元对立化,而是现实本身的形而上学化
比如流量、分数、工资、房价。特别是金钱变为数字货币后,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抽象力。
七、道路的另一半——从抽象到具体
7.1最具有欺骗性的社会形态,其本质规律不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摆在面前的事混沌的乱码,所以必须运用抽象力对世界进行解剖。
7.2威廉佩蒂提出的价值概念还不够抽象、不够基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综合。
7.3科学的抽象法,把现实生活已经发展出来的普照光抽取出来
7.4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
例子:抛开阶级谈人口,人口就是一个抽象。
花费几十年写作的《资本论》即是抽象到具体的展示
7.5逻辑并不优于历史,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断裂和跳跃,也为人的能动地介入历史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