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渐彪:我希望催生一个这样的中学辩论赛事

2023-06-09 18:15 作者: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 我要投稿


一、缘起。

如果我还有机会能催生出一个中学辩论赛事,我想办成一个怎样的辩论赛?


现有的中学辩论赛,大多采用了当前在高校圈中盛行的竞技辩论赛制。我们就从竞技辩论的赛制说起。


“竞技辩论”顾名思义,其核心考核的是辩论的综合技术能力。竞技辩论的胜负评决制,有点像搏斗中的MMA(自由搏击):无论你练的是跆拳道、泰拳、巴西柔术……只要在六角笼中的统一规则下,你能把对方给明显PK倒了,你就是赢家。


竞技辩论的评审制也是一样的。华语辩论圈中的各个高校队伍,其传承各有优势。有的以挖掘观点能力见长,也有的以逻辑攻防称道,还有的以表达效率著称。可无论其侧重为何,在竞技舞台上,都一律在统一的票决制下判定胜负。


在竞技赛制下,为了避免评委对内容的主观偏好造成赛果争议,一般上都要求评委在内容上「尽可能排除主观心证」——不管某一方的观点再怎么刺耳,只要它合乎逻辑、不违反道德底线、且能自圆其说,评委理应尽可能接纳其为「合理的观点」。反对或挑战的声音,不应该来自评委,而应该来自其对手。否则,评委就会不小心成为场上“第五位辩手”了。


既然没有了评委对内容上的主观要求,辩论队在设计框架时,“便于攻防”的重要性,自然就被提高。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地板论”出现——尽量挑选浅显易懂、方便进攻与防守的观点。在内容上不求有深度、有独特洞察,因为观点越有深度、越不常见,则论述难度自然就更高。而且在面对对手在短环节的挑战时,还得确保全队队员皆有同样的认知深度、足够的解释能力;不然就会因为某个环节解释失误,而造成“论证责任完成度比对方低”的败局。


除了“地板论”,还有“扭曲辩题主旨与语境”的立论架构(下简称“扭曲论”):如果我方立场是“在网络时代,养成阅读习惯是必要的”,那就把阅读的定义扩大到,使用产品前要阅读产品说明书、上飞机后要阅读逃生指南、交易时要阅读各种合同……但出题人的本意是想让人们讨论,如果仅仅依赖不定时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观看视频,是否足够达到增长知识、启发智慧的作用;如果我方立场是“中国是否应该增加对太空探索的投资”,那辩题讨论的时间线必须包含到很长很长的未来,那么“增加投资”天然就是“应该”的(但辩题的讨论价值,就建基于当前国家财力有限)。要不然就把辩题讨论范围集中在“现在做到一半的某个项目该不该烂尾”,然后逼对方去论证“所有做到一半的项目都必须停掉,不然就是等于增加了投资”。


如果这两个方法论合而为一……那效果真绝了。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观众因为觉得辩题所说的议题很重要、或者觉得辩题所述刚好就是自己生活中所面对的真实困扰,决定从另一个城市赶到现场去看一次辩论赛。而场上双方,都说出了“地板论+扭曲论”。然后在整场比赛中,双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的都是“一加一必须等于二”之类朴素至极的观点;或者“一加一为什么就不能等于【王】字”这类徒具巧思却无济于事的观点。你觉得:这位观众如果真耐着性子听完了整场比赛,他会怎么想、会怎么评价辩论的存在价值。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观点和立论并非上佳之选。那为什么还会有队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反正只要这些观点能合乎逻辑、不违反道德底线、且能自圆其说,评委就都不得不承认其为“合理”,如果能因此而能在攻防上占便宜,那何乐不为呢?


竞技赛制确实在观点内容上提供了比较宽阔的创造空间。队伍越渴望胜利,地板论和扭曲论在他们眼中的诱惑力可能就越大。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我观察到的、值得思考的现象:为何这些问题,一般都在比较小规模的赛事中高频出现;在国际级别的赛事中,这样的问题却相对比较少见?


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一般上受邀参加国际赛事的高校队伍,认知能力和表述能力普遍比较高。即便观点比较深邃、推论脉络比较长、概念比较细致,他们都有起码能做到「表达时不出岔子」。在表达无碍的情况下,明明有更棒的观点,为何不用?


第二,国际赛的队伍的表述能力,一般都在辩论圈的平均水平以上。在这种水平的队伍的赛事中,辩手想传达的观点,一般不容易被激烈的短交锋打乱。在双方观点都能做到基本证成的情况下,胜负之争往往就在观点的「质感」上:双方既然逻辑上都能成立,那胜利当然就属于观点更有深度、更让人心服的队伍手上了。在和高手对战时,采用“地板论”、“扭曲原题论”,不但占不到便宜,还可能因此而输掉比赛。


第三,受邀参加国际赛事的队伍,一般承受着更大的校誉压力;这些队伍通常也特别在意“传承”。每一场国际舞台上的赛事,可都是代表着校誉、可都是要“录成视频以传给学弟妹学习”的。辩手自然会希望自己的每一次辩论,都能输出更有质量的观点。最起码,要努力不让自己日后在重看视频时,尴尬得抠地板吧。


简单来说:竞技赛制虽然可能会诱使辩手出“地板论”和“扭曲辩题原意的观点”;但是只要辩手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表述能力、对内容有要求;那这些问题还是可以避免的。


中学赛事的情况如何?按我自己当评委、看比赛的经验,我不科学的、直观的印象是:这问题在中学赛事中,似乎是更普遍地存在着。这就是因为,在认知能力、表达能力都尚未稳定时,竞技赛制确实更可能诱导新手往这个方向靠拢。


如果换做十年前,我其实不太觉得这是个问题。我甚至觉得,它们的存在还挺有价值的。当时华语辩论赛事,更多属于「圈内交流」——在老国辩停办之后,关注到辩论赛的,多半都是辩手「自己人」。对我们辩手来说,辩论赛就是一个激发华语辩论技术进化的竞技舞台。因此“地板论”、“扭曲原题论”还是有一定的存在意义的:那就是我们所有辩手都要学会在场上打倒的其中一种怪兽啊。


十年后的今天,情形不太一样了。


首先,我觉得辩手普遍上的操作能力(表达流畅度、反应速度、攻防动作的纯熟度)确实进步明显。当辩手的表达变得越来越清楚、攻防的准确率越来越高、战略动作越来越明显,内容质量上的不足,自然也越来越容易被凸显了。


与此同时,今天辩论赛的观众不再只是圈内人了。随着直播、短视频的普及,辩论越来越出圈了。如果大伙更多看到的,恰好是地板论、扭曲论之类的打法,这只会让人觉得“辩论只是在练嘴皮子”、“辩手都在诡辩”、“辩手根本不在意解决真问题”。


我曾经和一些中学队伍的老师、教练交流过。有一些教练,确实很想引导辩手对辩题做更深层思考。一些教练甚至期待自家辩手能在场上能输出「作品级」的观点。但只要碰上的对手选择打地板论、而己方又在攻防中吃亏;碰上对方扭曲辩题原意,而己方却因拆解无效而在场上显得气急败坏,那结果大都会饮恨败北。这么长时间下来,劣币自然会驱尽良币。


所以,回到我一开始给自己提的问题:

如果我还有机会能催生出一个中学辩论赛事,我想办成一个怎样的辩论赛?


我希望这场赛事,是“能让观众获得答案”的辩论赛。


如果观众是因辩题而来,他能因为辩手的输出与激烈交锋,解决自己内心的真实犹豫与困惑。即便是不关心辩题的观众,他们也能惊喜地获得在认知上的启发。


我希望这场赛事,能让师长们看到:学习辩论,能让我们在思考上变得比一般同学更强大。所谓思考更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反应速度」和「灵巧腾挪」上,而更多体现在解读世界、解读世情、解读人心的洞察力上。


我希望这场赛事,能让辩手更多地体会到,那种“打硬仗”的快乐。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在台上完全不腾挪躲闪对手攻击的比赛;就凭借着立论的高度与深度,尽情碾压对手的交锋。我想让更多辩手有机会体会到,那种直视问题、大开大阖、酣畅淋漓的打法,能让人感觉有多痛快。


我希望这是一个让辩手有机会在认知水平上,征服对手、征服师长、征服观众的舞台。扎扎实实地把问题吃透、为观众的真实困惑创造答案,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这个赛事的主办方,就应该把这舞台上的一切荣光,归于这样的辩手、这样的队伍。


二、赛制特点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赛制(环节制度、时间制度、评决制度),它和原有的竞技辩论赛制相比,这个赛制有几个特点,简介如下:


1、多回合单票决胜

竞技辩论赛制采用的是三轮投票制:印象票、环节票、商讨票。在这个赛制中,攻防又是和整体内容的高低,是分开评价的。评委需要担任「评价者」的角色:不代入任何预期,评价两支队伍的战略完成度、技术水平的高低。在竞技赛事中,特别需要有评委。

在新的赛制中,评委的角色,是「决策者」:“如果这道辩题是一个真实困境、是一个值得我们在意的犹豫不决,那作为一个理性客观的抉择者,我更应该选择哪个主张?”评委在每一环节结束后,都投出手中一票,选出:“听到这里为止,我觉得哪个持方所说,更值得辩题的关切者给予信任与支持。”

我们希望,能借由这样的语境设置,鼓励辩手把辩题当成“需要解决的真实困境”来看,而能产出更多好内容。


2、评委中场述票

这是借鉴了老友赛的赛制。每一环节结束、评委投票后,评委需要马上说出他们的投票理由。借由评委的介入,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辩手把更多力气花在关键交锋之上。


3、一辩陈词后的暂停环节

在双方一辩陈词结束后,将增设3分钟教练入场指导时间。有时候,由于正反方在对“辩题到底希望我们讨论什么”这件事情上的认知是南辕北辙的。在没搞明白双方异同的情况下,后续的整场辩论就变成各打各的。这三分钟时间,希望能帮助辩手发现核心差异在哪里,及早进入关键交锋。


4、所有的质询环节结束后,都给被质询者提供一分钟陈词。

在焦虑的情况下,很多质询者都不由自主想打断被质询者的回答。结果这场质询就变成了单向输出,被质询者有时根本没办法输出哪怕一个完整观点。这一分钟陈词,是为了倒逼质询者别试图以“不让对方完整表达”来达成胜利效果——对方还有一分钟时间在事后澄清呢。


三、申请方式

2023新国辩中学组申请通道已开启,请点击此处,了解申请细则。



胡渐彪:我希望催生一个这样的中学辩论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