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是业务引擎运行的纠偏形式,学习笔记~
《为什么90%的管理者都不懂得开会》,目标:会议--,业绩++
课前想思考下,开会是为了达成目标,业绩++也是目标正确,策略好,开会是沟通机制的一个环节,根本还是领导懂战略,懂业务,懂公司资源,然后定计划,开会是计划跟进和进度条推进,如果是0-1,1-N,还有策略复盘迭代,更大格局能力给低一层级的指路纠偏的作用
看看具体是不是就这样吧

能通过开会来调动各种资源来支持自己完成目标,这一定会利于成长
会议鄙视链,不规范的会议最底端,临时通知,会议纪要都不记得
大公司病会议,会前材料,通知,纪要,跟进落地,看似完美,但上次没解决的问题,还是没解决
实干型会议,明确目标,参考材料,精选成员,优质决策,高效执行,业绩增长
开会到底是为了什么

部门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误解,开会到底是为了什么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做决策?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增长需要的共识
把阻碍增长目标实现的非共识的事情,变成共识,从而达成增长的目标——增长是结果
利出一孔,开会是为了协同

达成会议的目的,形成共识,需要三个要素,正确的议题,正确的人,可执行的共识

议题的设立很多都很草率,如果万年不变肯定有问题,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重点的
正确的议题,按紧急重要来二维四象限分析
重要不紧急的定期开(年会季度会周会),常见问题是没开对没效果
重要紧急的事情如果经常出现,说明管理有问题,开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紧急不重要的不用开授权就行了,老拉着开才能推动,这是公司的文化有问题,不重要不紧急的就别开,极其重要的事情一般敏感,也不应该开会——应该是高层定
考察投资公司,就去参加他们的周会,问题全出来了

正确的区分议题内容,该不该开会解决,这是公司高层的能力,甚至是整体能力的体现
比如奖金分配会是不该开的,上一节课讲了中层在分奖金会上该怎么表现,但高层搞公开不行,规则公开觉得公平,但是薪酬奖金是不能公开的
还有开会是为了达成目标,但是目标首先是要砍砍砍的,目标搞太多,开会搞太多,目标达不成的概率增加

如果围绕事件开会,想到什么开什么,那就永远出不来结果,要围绕目标开会,而不是围绕手段,而且手段还要去思考是否能达成目标,是否能迭代手段提升效率呢
如果陷入事件,怎么去还原战略目标,怎么能设定正确的目标,砍掉不用的目标
围绕目标,业务引擎的各个环节转化率才是业绩指向,以数据量化转化率提升为指导
并且围绕目标的相似共识,如环节转化率提升,不同环节同一底层逻辑,下属决策能力不够的,合并开,一同赋能,三事刷认知,提升效率和效果
梳理目标路径树,目标-两个子目标-路径1-4-事情1-8,然后复盘,迭代路径,会议围绕目标开
研发确定性最强,开会更容易目标导向
开会要少就是多,无效目标不开会,需要拍板的自己决策,围绕相同目标合并会议
先开正确的会,再正确的去开会
领导想到什么就找下属说,就会让下属恐慌和压力,要给下属时间,固定间隔沟通

不同发展阶段,周会内容大不相同——天使ABC轮开什么会,不同体量的会
中基层的会议是高层立体的一个视角视图,是看不到高层看到的全局立体世界的,想当高管有一个理由是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汇报的坑,讲列表式,没有目标、设计策略、需要资源,季度目标达成情况,没完成的延期原因,什么时候可以完成等等这种思路
管理者对下属的汇报,要做目标捍卫者,否定无效目标提议,否定会中插入议题,否定尝试同行的方向,坚持重点目标的优化最佳实践
搞定了正确的会议目标议题后,正确议题的标配:业务引擎,显性呈现,形成业务共识
业务引擎的迭代一般也是要半年以上,有业务引擎就可以非常好的做决策,计算成本和收益做决策,每周的会议议题就很好选,转化率的提升空间,KPI也很好做
没有对业务引擎的显性化,就没有业务如何做的一致性,没有一致的方向,就必然各种放飞
管理者的大局观,就是驾驭业务引擎格局边界

研发业务引擎,总体是智力密集型,每个环节都有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突破是核心

人力资源的管理决策,目标是提升公司人均营收,不同岗位情况不同,针对性决策
人均营收低,效率低冗余的岗位裁撤
瓶颈岗位人均营收高,缺人的补充,技能不够的培训
选择关键高管,不行的部门重组,优化裁员安抚
没有战略贡献,只有战术执行的,肯定不能上高管

财务类的管理觉察,目标是提升资本回报率,梳理业务环节,分清什么是资产和负债
对于到达收益边际的环节,不用再投入,对于远远没到收益目标的,追加投入
成本过高的控制成本,战略投入的要能承受高成本

有了业务引擎,就能看懂业务大局,能有清晰的目标连续性,这是核爆级的能力
周会目标的长期连续性,对业务和人才梯度都是核爆增长

周会对价值观塑造,有战略价值,价值观是默认的全局议题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奖励什么惩罚什么——价值观的统一

价值观作用在目标,下属说目标达不成,指点说必须达成,缺人缺资源缺预算都给支持,必须达成
价值观作用在策略,下属说搞个简单的方法也可以,指点说投机取巧永远不要,现在做着难,做成就是壁垒
价值观作用在结果,目标没达成原因n个,指点说这是N-N的必须达成,没有下次
价值观对未来沟通机制的价值——良性马太效应,伟大和优秀的分水岭

正确的目标——正确的策略——正确的结果,捍卫价值观,越来越低的沟通和决策成本,越高的“做恶成本”
如果允许扭曲目标,取巧策略,作弊的结果,沟通决策成本越高,作恶成本越低
相信能搞成,信念在,搞成的机会就很大
中层捍卫价值观的最大挑战是“同理心”,理解基层不容易,过度理解难处放任偏离价值观

正确中基层周会议题
围绕价值观——长远价值,目标/策略/结果创造当下业绩,业务引擎创造年度业绩
决策浪涌要避免——发现规律就很能减少这种浪涌哎,一个公司价值观不统一,全员浪涌很耗费,浪费,不是协同产出,而是浪费,大量的并购都是耗费失败了

正确的与会人
大公司开会搞各部门的人,为了方便撇责任。。。
不要搞大量的会,耗费大量的时间,996让人无法好好思考的,牛顿能被苹果砸中——多悠闲的
当然开会最主要的是一个正确的主持人

理想的会议,每个人讲自己的目标/复盘/下一步规划,主持者拍板,定目标/明要点/引策略/指出遗漏,然后汇报者确认自己的理解跟主持者一致,下一位
这种会议的前提:
每个人对什么事重要什么不重要,认知一致
每个人对拆解目标/策略/节奏有相似的理解
每个人参会前都有深度思考形成高品质的决策结论
需要一个无比强悍的最终决策人
有追求的管理者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阶

可执行的共识,拍板干不来不是那回事。。。
共识不是会上讨论出来的,开会是做决策,而不是讨论共识——比如业务引擎,同步给大家
共识放出来,只有优秀员工能正确理解、有效决策行动,达成预期,60%普通半解,最后达不达成预期不一定,20%后进不能get共识,不及预期
这里就需要领导区别不同员工的不同行为模式,给的东西不一样
最牛逼的领导能把最深刻的东西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直击本质?组织穿透力的口号,居委会大妈都能明白,形象
搞不了的就用业务引擎图

正确开会就是正确的人,正确的议题,可执行的共识
会议的本质是业绩杠杆,沟通成本撬动业绩增长,支点是沟通做出的决策质地

我的课前思考方向是对的,具体开会就是要围绕业务引擎,业务引擎其实是围绕目标的,看具体目标进度
开会的人主要其实是主持者要业务引擎驾驭胜任,下属要对自己负责的业务环节技能胜任
关于价值观,之前思考过价值观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人生观是我们拥有什么去换取想要的,价值观的具象是目标,所以捍卫价值观是信念层的
共识其实是业务引擎,是在会议上不断纠正大家到共识,而不是会议讨论共识对不对
然后议题肯定就是目标完成的不同阶段,业务引擎循环的不同状态去开会了
所以,开会是一个纠偏过程,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