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豆瓣8.3,《河西走廊》团队,李雪健萨日娜演绎,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终于来了

2022-03-15 10:06 作者:C叔聊历史  | 我要投稿

文/C叔


去年给大家推荐过湖南卫视的一部纪录片《中国》,今年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终于来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纪录片,不论从评价还是热度来看都是,但我相信就像制作团队之前制作的《河西走廊》一样,这是一部需要时间酝酿的纪录片,就像凉州的葡萄酒,陈酿才有味道。

虽然各大媒体网站都对《中国》第二季赞誉有加,但我还是想来夸夸这个“瓜”,一来是第一季的质量和故事实属上乘,令人惊艳;二来,我知道按照第一季的拍法,第二季肯定有“坑”等着他们,看热闹不嫌事大,总想看看他们如何显神通。

这“坑”在哪呢?

先得回顾一下第一季,我之前就说这纪录片野心也太大了,如果要讲述中国的历史,那应该像《中国通史》那样,拍个上百集,但《中国》算上二季,总共才22集,要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会变成历史的罗列,因此,制作团队肯定要另辟蹊径。

于是,我们看到,第一季《中国》,从儒道双星闪耀,到孔孟,到百家争鸣,再到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的建立,然后到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似乎是在说,中国的各种思想是如何影响朝代更迭的。


但是第一季里,制作团队又花了几集讲述,班超出使西域,佛教的本土化以及拓跋宏的民族大融合,这看起来好像是“闲笔”,当然因为伯璟之前《河西走廊》的影响太大,说是夹带点“私货”也不无可能。

但当我看到第二季的故事之后,我被制作团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深深震动了,他们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历史中找到了一条核心线索,并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中国,中国人为什么成为现在的中国人?”

你一定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话是说,不是汉人建立的朝代就不算是中国历史了,假如你是生活在郭靖或者乔峰的年代,或许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但这话放到如今就很荒唐了。

当然这样的说法在现在网上还有不少,而第二季的“坑”就在这里。

第一季从春秋到隋唐,问题还都不大,但第二季“元”和“清”是无论如何逃不过去的,该如何讲述呢?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被“清宫剧”轰炸过,戏说的有《还珠格格》,《戏说乾隆》,讲前朝的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讲后宫的有《甄嬛传》、《如懿传》。相比对大清的熟悉,元朝就相当陌生,历史书上也就几笔寥寥带过。

而在第二季中,唐宋才各一集,元朝则花了2集来讲述。

第三集标题是《大都》,通常我们讲元朝历史,都得讲成吉思汗如何,忽必烈如何,但纪录片找了个很奇特的角度,他是从“凉州会盟”开始讲起。

说起“凉州”,大家很熟悉的好几首《凉州词》,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还有个名字,叫“武威”,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河西四郡”,从东往西,是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

中国地理历史上有许多过渡地带,这些过渡地带有时候在战乱时期承担着延续文明的重要作用,大部分过渡地带要么是东西向,比如连接中原和西域,要么是南北向连接草原和平原、或者平原和高原。但是河西走廊这块地方东南西北,衔接中原、西域、草原、高原。

在这些地区,不同时期都存在着强大的部落或者帝国,汉武帝之所以设立河西四郡主要是为了“隔绝羌胡”,也就是防止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联手。一直到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也有这方面考虑。但是,这块屏障终究还是没能挡住蒙古人。


此时的蒙古大汗是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这时蒙古已经灭了西夏、灭了金,南宋当然也岌岌可危,但他们在西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雪域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对唐朝熟悉的朋友应该对松赞干布这个名字不陌生,他也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

吐蕃王朝在公元842年左右就分崩离析了,但是高原上逐渐形成了许多以宗教为基础的小势力,多说一句,吐蕃本身是信奉苯教,但新的最高统治者赞普想削弱贵族,于是引入佛教,佛教当时被引入的意义就是压制贵族,所以也看不上苯教,但是风水轮流转,等吐蕃王朝崩溃,佛教就只能和苯教融合,逐渐就形成了“藏传佛教”。

在“凉州会盟”前,窝阔台的二皇子阔端,已经和高原打了几年仗了,但在高原打仗总归是不好打,于是有人提议,是不是和藏传佛教的领袖谈一谈,能谈得拢何必要打呢?于是,阔端向当时的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发出了邀请,这就有了“凉州会盟”。

萨迦班智达对于剽悍的蒙古人也不无担忧,这次凉州之行发生任何事其实都不意外,因此,萨迦班智达带着自己的两个侄子,作为紧急时刻的传位人选,而其中一位名叫“八思巴”,八思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圣者,据说是某位得道高僧的转世。

“凉州会盟”使蒙藏第一次走到了一起,而很快蒙古大汗窝阔台和萨迦班智达都去世了,“会盟”达成的和平能否持续,就落在了新上任的大汗,忽必烈,和新的藏传佛教领袖,八思巴的身上了。

在之后的叙述中,纪录片着重叙述的是,被称为“金莲川幕府”的忽必烈智囊团,其中有善于制度建设的正统的儒家汉人,也有善于经商的西域波斯人,也有像八思巴这样的宗教领袖。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囊括汉蒙回藏等多民族的统治政权。

这次会面的影响一直到元朝灭亡,甚至一直到明朝以后的大清,我们看清宫戏,朝廷的诏书都要用汉满蒙回藏多种语言书写,满清为什么能整合蒙回藏这些民族,也是因为用藏传佛教作为精神纽带。

站在中原或者汉人角度,南宋和大明都是被“异族入侵”,但如果站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脉络上,我们中国现在的疆域和民族融合,也正是因为元和清的存在。

纪录片选用了“凉州会盟”这个起点来叙说元朝的故事,是很“独特”的做法,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才会明白,西方对我们的险恶诋毁是不成立的,我们目前的疆域都是由各种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能狭义地用“民族”之分来区别对待。

这是《中国》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启发。

关于元朝的另一集,也就是第四集,是讲述关汉卿的故事。对于关汉卿,历史书上对他评价不低描述也不多,我们现在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但看完第二季《中国》,我觉得关汉卿代表的是中国文明传承的另一个角度,就是没有科举制度的情况下,儒生们该如何生存,中华文明又是否能延续?

我很喜欢片中的一句台词:所有的伟大作品,都是创作者对于世界的告白。关汉卿选择的告白方式,是戏剧。


陈佩斯老师在一个节目里说过,戏剧按理说是从西方传入的,但是当他重新翻阅中国的戏曲时,感慨中国的喜剧资源之丰富。他反复提到的一部作品,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张协状元》。

是的,在关汉卿之前,戏曲早就已经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但是关汉卿这批人焕发出戏曲的勃勃生机,在这段故事中,视角回到了关汉卿个人,以及那个时代儒生遇到的考验,没有了科举,文人们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都书写成一出出戏剧,他们成立一个叫“书会”的行会,作为文人们交流的平台,在片中,我们还会看到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后世将他们称为“元曲四大家”。

而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关汉卿创作过程的转变,和莎士比亚一样,一开始都是从喜剧开始,但阅历越多,经历越多,甚至挫折越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就越多,越成熟,而所有这些,最后汇成了这出《窦娥冤》,剧中是这样为关汉卿结尾的:

“痴迷于戏的人,经常分不清真实和虚构,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对于关汉卿来说,人生是一出戏,更是大梦一场,笑过、哭过、闹过、悲过、来过。”

限于剧透和篇幅,就和大家讲这些,但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看的纪录片,它或许不用像追剧一样,让你每天赶进度看,或许只是偶尔,遇到一些事,遇见一些人,你会想起,历史上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时刻,不正和你遇到的一样吗?

哦,对了,作为一部纪录片,这个演员阵容还挺令人意外的,配音还是老配方老味道,周涛的配音太赞了,然后是李雪健老师饰演乾隆,萨日娜老师饰演忽必烈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实力演员安泽豪饰演关汉卿,何炅何老师饰演徐霞客,考虑到这部剧大部分演员都是没有台词的,真正是看纯演技,绝对过瘾。


本片在湖南卫视播出,芒果TV可以同步看到,目前播到第8集,期待你的观看感悟。

豆瓣8.3,《河西走廊》团队,李雪健萨日娜演绎,这部纪录片的第二季终于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