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中国究竟是封建制还是君主制?主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直将秦始皇统一后的中国称作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封建国家?故名思义,就是用分封制治理的国家。我们知道,西周在推翻了商朝的奴隶制后遂即建立了封建制的西周政权,西周的天子将天下疆域分封给各诸侯,按照约定,诸侯按时给周天子缴纳各种供奉,但诸侯国可以保留一定的军队,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军事、经济、文化、官员任免等没有直接的裁决权,权力反而在诸侯国的国君手里。这种分散的权力模式一直延续到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正是因为实施了封建制,各诸侯国相互竞争,才产生了先秦时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青铜器文明,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洵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可以说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秦始皇统一中国即是封建制结束而君主制 开始的转折点。君主制的特点就是中央集权,皇帝对官员的任免甚至各郡县、各行省的大小事务均有最终裁决权,各地不能保留私有军。真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有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想采用封建制来治理国家,比如西汉的刘邦,但汉武帝刘彻为了中央集权,遂即削藩。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直接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他先前承诺的分封制胎死腹中,一步到达中央集权。朱元璋本想让各皇子分封各地,进而实现它的朱家江山万代,只可惜他的皇位继承人是他的孙子朱允炆,而不是他的儿子辈。朱允炆看到各叔辈们兵强马壮,驻守各地。他怕自己控制不了这些桀骜不驯的叔辈们,遂采取了了削藩行动,以实现中央集权。他哪里料到他的四叔朱棣早就拥兵自重,遂即南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将皇位抢到自己名下。清朝努尔哈赤入主中原后,履行自己起事时的诺言,采取分封制,进而有八旗王多尔衮、鳌拜等,也有异姓王吴三桂等,但到了康熙皇帝玄烨时,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看到六岁的稚嫩皇帝控制不了天下,为了爱新觉罗的永世基业,遂采取了惊心动魄的削藩行动,终于实现了大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央集权(即专制)是主流,封建(分封,也可以说自治)是非主流的。中央集权和封建是对立的,皇帝总是想中央集权的,害怕失去权力和分割权力,对权力有瘾,总是想削藩,进而巩固中央集权。 在世界史上,中华民族真正辉煌的时期是先秦时期的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各封建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各朝代,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模式,即独裁模式,从此,中华民族开始没落,直至清王朝的覆灭。所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应改为:秦始皇灭六国后,中国两千多年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请注意,不是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