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粤语日丨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代说粤语的人?
粤语,会不会在某年某天将会消失呢?
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代说粤语的人?
由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中显示,粤语交流在广州已逐渐减弱。学龄前以粤语为母语的孩子,入学后很快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开始对粤语羞于启齿。目前广州社区常会遇到一家子,老一辈讲粤语,孙辈用普通话回应。家长解释说“老师不让讲粤语”,实质是孩子粤语语感严重下降。
01 担心粤语消失是杞人忧天吗?
目前,暂时没有官方媒体或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粤语文化传承的现状怎么样,但有一份2017年的非官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各大城市在不同年龄段使用地方语言者的比例中,6-20岁能熟练使用地方语言的人数比例偏低。
图源:羊城网
从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广泛的媒体报道可见,特别在95后的广州年轻人之中,粤语普遍已经说得不大地道。在00后之中,很多本地家庭的小朋友甚至不会说粤语,不仅仅在学校与同学以普通话沟通,甚至回到家也与长辈用普通话沟通。
从全球来看,自1970年起已有近400种语言失传。目前世界上现存7000种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而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千名用户。可见,如果情况继续恶化,90后是最后一代会说粤语的人,这恐怕并非杞人忧天的预测。
02 为什么要传承粤语?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课题组从粤港澳各地语言流通及近期发展状况出发,分别就少儿教育、主流宣传、市场引导、理论研究等四方面提出推广普通话之余,要加强粤语文化传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建议。课题组认为,粤港澳三地同言同食,流行于三地的粤语、粤菜、粤剧随全球贸易往来,在国际上有较强的辐射力。然而随着普通话教学推行20年,年轻一辈粤语语境正逐步减弱,再过十年左右,引领广州发展的精英们,有可能不善粤语,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或因语言的隔阂对望,将难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建人文湾区”的期愿。
同时,粤语作为沟通的工具,也是本土艺术文化的载体,如若粤语不再被使用,那么粤语、粤菜、粤剧等一些艺术文化亦将不复存在。
03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传承粤语?
粤语中国除普通话之外最多人使用和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粤语的传承对于中华文化的保育也有着标杆的意义,而粤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多元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我们这一辈的努力保存下来并持续发展。
第一,增强学校粤语教育,提升粤语文化品牌影响力。
近年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推出了包括校际“粤语讲古”大赛、“粤语童谣”大赛、“粤语填词”比赛等粤语文化品牌活动,成绩斐然。可见学校教育在粤语传承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图源:广州越秀发布
因此,各学校可携手合办粤语文化品牌活动,并定期邀约港澳学校共同开展粤语文化比赛,以歌为媒、以艺结友,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校际间粤语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粤语文化活动品牌的认知度及影响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第二,家、校、社共同发力,加强少儿粤语教育。
很多人讲起粤语文化的传承传播都强调其使命愿景,但缺乏一个规范化、标准化教育模式,目前市场上亦未有对粤语教学市场规范化的研究,仅有部分高校有岭南文化的研究团队。
粤语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家、校、社的携手,因此,为填补市场上少儿粤语启蒙教育的空白,创显科教基于高校研究团队成果,推出了针对少儿粤语启蒙教育的AI智能点读双语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