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6.3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4)
由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因此,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各个部门的生产,如冶金、煤炭、工作母机制造业等基本工业部门的生产,就要比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各部门增长得更快一些。只有这些基本工业部门更快地发展了,才能保证生产资料的生产得到优先增长。所以,正如列宁在分析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时所指出的:“这样我们看到,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1]
但必须明确,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固然,第一部类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的,它们并不进入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领域,就这一点来说,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似乎可以不依赖个人消费品的生产。可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以更多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去供应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以满足这些部门的生产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以它本身为目的,却不过因为那些会把产品加入到个人消费中去的生产部门,已经需要有更多的不变资本。”[2]而且,从另一方面说,第一部类的各个部门,无论是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还是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它们的工人和资本家都需要依靠第二部类来供应消费品,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所以,生产生产资料的各个部门,总是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交换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各个部门发生联系,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终究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应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就迟早要遇到困难。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而制定的再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些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 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3]就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可以更深入地揭露这一社会的各种矛盾及其腐朽性,更具体地阐明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部根源;而就社会主义社会来说,运用这一理论,则有助于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正确处理经济过程中像农、轻、重以及积累和消费等重大关系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
注:
[1] 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39页。
[3]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