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寻模范,弘优质”暑期社会实践队
社会实践|匠心畲韵:景宁的手艺人故事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寻模范,弘优质”暑期社会实践队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寻模范,弘优质”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3年6月28日至7月6日赴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地考察。在此期间,实践队深入研究畲族非遗文化,访问多位在非遗领域有所成就的景宁手艺人,旨在弘扬模范人物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些非遗手艺人的故事,传递对畲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雷红香老师,作为畲族文化工作者,坚持传承畲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她在中国畲族博物馆工作中,呼吁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承队伍,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雷老师的努力为畲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是畲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亮丽名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雷红香)
蓝延兰,畲族彩带编制传承人,自幼学习彩带编织。她将民族元素融入设计,赋予彩带新含义。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后,她传授技艺、推广文化,积极参与学校宣传和畲族博物馆展示。她期望年轻人投身传统文化,推动家乡发展。蓝延兰展示了畲族彩带编制的匠心精神,是青年对非遗传承的杰出代表。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蓝延兰)
王星,一个专注于捏塑蘑菇非遗传承的手艺人,以塑造大地黄土为己任。在温州学习捏塑艺术后,回到家乡景宁,专注于塑造菌菇形态,并建立了景宁畲乡菌菇馆。王老师不仅传承捏塑文化,还帮助宝妈和残障人士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小小的操作台上创造收益。作为畲乡非遗文化馆馆长,王老师聚集了许多手艺人,为青少年提供接触非遗手艺的机会。王星展示了对泥塑蘑菇非遗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当代非遗传承的典范。

(图为王星向实践队员介绍捏塑艺术)
蓝景芬,浙江省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畲歌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让畲族民歌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畲族民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合了多种形式,包括喜歌、哀歌和祭祀歌等。蓝老师自幼在畲歌的环境中成长,深刻理解畲歌与畲语的紧密关系,她坚定地传承着这份文化遗产。面对现代社会孩子们对畲语畲歌的陌生,蓝老师开设公益课堂,向大众传授畲歌知识,同时组建畲歌队参与各类比赛和展演,以提高畲语的普及教育。她的努力让畲族文化走出景宁、走出丽水,走向全国,为畲歌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蓝景芬接受实践队员采访)
黄金美,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人,用针线赋予布料生命,展现文化之美。她从小热爱畲族生活,经过二十余年的学艺与坚守,将畲族服饰的美妙展现给世人。回乡后,黄老师不断钻研学习,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开发各类畲风服饰,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她坚守初心,致力于传承畲族服饰文化,广招学习者,传承畲族服饰之道。她的执着与奉献,凝聚着畲族文化的珍贵经验与智慧。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黄金美)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溯源畲族传统文化,探寻模范手艺人的故事。

(图为“寻模范,弘优质”实践队员合照)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中断,这都归功于这一群甘愿奉献、愿意将生命的光阴投入非遗传承的人。这代人肩负着继承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责任,接过开拓中华文化光明未来的期许,非遗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
中视快报网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