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辩白昼,为什么总是扎克.施耐德?(七)

番外篇之三
关于照搬漫画这门技术活儿
(上)
“你以为你看过几部电影,
就可以堵住扎黑之口了?”
-----《误杀之小镇青年20%补拍版》
依然是长文x多图预警
好久不更。
终于聊到了扎黑们一直口口相传的扎导只会照搬漫画原著的话题了。
“守望者电影是神作?那是因为原著神,你家扎耶稣就是照搬了漫画分镜而已,别吹了!”
这个话题所占篇幅较长,值得单独写一篇文来展开唠叨。还是要说下:一家之言,总有纰漏,让大家见笑了。
扎导在bvs之前的影迷圈内名气,有许多地方来自于他成功的改编并影视化了《300》、《守望者》两部漫画杰作,尤其是后者,常年连任dc值得推荐阅读的25本名著榜首。
我要问,真正去一页一页,从头至尾,完整看过这两本原著的人,又有多少呢?又或者说,你翻阅完了,带着一本漫画(图像小说)去片场,一部电影就能这么拍出来了吗?
01 我眼里的分镜
说白了,影视剧的分镜是为了导演向自己以外的摄制人员演示这场戏的大致想法,有时是编导自己绘制,有时是专业的分镜师绘制,时间充裕画工OK的前提下,你可以完成的有如连环画般精致,反之火柴人也行,更费事费钱的进阶版是预览动画。

在我开始有靠近影视行业的妄想后,我首先成了一名业余自媒体(很烂很懒),先从鼓捣剪辑视频开始,我用了许多笨方法去勉强拼接完成自己的想法。正所谓越了解,就越谦卑,我发现,即使是一个从前看上去简单的、让自己不屑的手法,亲自去尝试---依然开头难。那个只会在心里指指点点的思想巨人渐渐消失了。
那下面这个是我给自己想拍的微电影所首次涂鸦的分镜,潦草、只有四格,但已经明确了人物、场景、动作、时间、构图。如果看图来说话,让你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立体的成品影像,你的这段戏是什么样的?没拍出来前,没人知道你在想的是什么模样,但我相信,从衣着、演员、调色、光影,没有两个人的所想是绝对重合的。

02 漫画分镜
能直接拿来当影视分镜用吗?
我非常非常钟爱鸟山明的《龙珠》漫画,赛亚人贝吉塔初来地球,与孙悟空的一战,那几页分镜,我来来回回观摩了多遍。这么多年,持漫画原著完虐动画这一观点的粉丝大有人在,鸟叔将角色的神态与身体姿势的动态用透视、辅以速度线,再以不停切换“摄影机位”的角度来呈现成一格格简洁但不简单、黑白分明、又富有冲击力的分镜,读者很自然把眼里的孙悟空开始挥拳--下一格贝吉塔痛苦中招--双方迅速切换攻防--在脑海中补完成连贯的画面,流畅感油然而生。

即使强如鸟山明,用教科书般的技巧“连接”了分镜间需要你脑补的空白,不过分镜始终是静态图片,不是动态影像,jpg图片的后缀始终是jpg,不是gif,更不会是avi---那我为什么拿这个举例,想必有些朋友已经领会到了:那些运动表现力不如龙珠水平的作品呢?那些更加偏静态的电影分镜演示图呢?
上面我涂鸦的四个分镜,需要你脑补成连贯的影像吧?那40个,乃至400个呢?同样需要啊。
君不见,mos里,剧组可是为佐德超人之间的大都会之战,绘制了一面墙的分镜呐!
如果让你试着把龙珠拍成真人电影,不能光靠把漫画这一格一格找人依样摆个姿势就了事吧?整场戏的所有动作、来回切换等等“动起来”的样子,你想好了没?哎!喂!别发呆了!那边片场的摄影机架好了没有?轨道怎么铺?灯光、走位试好了没?一大堆工作人员等着你喊开始、贝吉塔和孙悟空的演员穿着动作捕捉服等着你上去比划呢!

万一你大脑一片空白,那么你还可以试着---
#都怪扎克施耐德#
在漫画中,分镜是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格子,漫画家/编剧等少数人填上里面的画面和对话框---这些就是你看到的全部。而在电影中,分镜只是一场场戏前期的少量演示,就像是隔一段时间来一张的视频截图,剩下的更多“空白”--即戏份,需要编导们和剧组讨论后进行实拍。


03 分镜很重要
但
并不代表电影最终呈现效果的全部
而在实拍时,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作为导演,你坐在片场监视器后看到的画面,很可能就与当初的分镜并不一致。
bvs的超蝙之战,扎导曾经选了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地点,但是实拍时却因故没能实现,才去一个废弃大楼里干架。我看过花絮,本蝙的重甲很多时候是穿上身实拍的,再加上雨夜,完成的非常不容易,那么最终成品势必与最初故事板以及概念图有不同了---与有过借鉴的《黑暗骑士归来》原著的对决许多地方更是两码事了。(黑归原著,描绘两人动手的具体分镜少的可怜,动画由Jay进行了扩充再创作,bvs也是一样)
卡梅隆曾表示,《终结者2》是唯一一部把他脑中的愿景全部实现的作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而剩下的绝大多数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妥协:在《异形》开拍前,雷德利老爷子亲自画了大量优秀的分镜,异形幼虫破胸而出那场戏他极为看重,所有的幕后人员紧张兮兮的围在片场,机械装置和血包在餐桌下备好...你以为万无一失了,其实你根本没底:这场戏重来了多次,血浆喷了又喷,事先不知道幼虫真容的众演员也被一次次吓得东倒西歪,可谓费尽周折--这是另一种相当不容易,tell me,你会为了某几个分镜和实拍不一致、没那么理想化从而放弃之前好不容易通过的一条素材吗?
04 先选三个例子
来简单直观的对比
好的,前期铺垫结束了(×)成功扯远了(√)。
回到扎导是怎么把漫画改编、翻拍成电影的这一问题上来。
“看看开头的神级mv,再看看结尾对大章鱼的改编”这是扎粉经常用来反驳守望者照搬黑论的一句话,我想只看开头和结尾显然还远远不够。
那么,漫画和电影,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十二卷漫画能为这部超过三小时的电影提供什么,提供多少?
实践出真知,建议有条件的同学翻开手头的《守望者》原著漫画,同时点开B站的《守望者》(终极版),就从开头几页进行对比分析吧。
我现在从单格分镜再到多格连续分镜,从静态画面到动态再到连续动态,从文戏到动作戏,选取电影中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逐一对比一下原著。
让我们按下点火按钮!
注:以下漫画摄图来自世图中文引进版,仅作演示交流之用。视频截图来自于守望者(3小时导演剪辑版),为了更直观的对比,不受颜色影响(电影调色和原著上色这两者风格更是差别极大),已把二者通通处理成黑白。
首先是曼哈顿博士回忆自己诞生之后的闪回之一:
地点:一处美军疑似用于军事试验的场地
人物:曼哈顿自己,科研人员和军方代表
事件:曼哈顿轻松展示“神力”,隔空“捏”碎一辆坦克
这里有两格,准确的说漫画只用了一格来直观的演示、描写曼哈顿的强大:上图左侧为拆解枪支(小的来了),上图右侧为近一步摧毁更大的坦克(大的来了),下图左侧为热乎的坦克残骸---


曼哈顿伸手,摆出了和贝吉塔同款单手发波手势,看上去像是从手掌发出了能量光速去摧毁坦克。
电影里是如何描写的呢?第一个镜头,构图中间的是曼哈顿,左侧为军方,右侧为科研人员,而占据漫画主体的坦克只有隐约一角,这是一个看似三方在场参观交流的普通场景,观众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随后,镜头进行推移,左侧和右侧逐渐出画,留给转身即将进行“表演”的曼哈顿,引导观众看向他---以及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正在展现全貌的坦克。



他是不精通人性的曼哈顿讲师,三个步骤,让美军为他花了十八万美金,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伸手(有能量开始从手臂向手掌输送)--伸直(手掌由曲变直,对面坦克一瞬间开始“肢解”)2,翻转手掌(坦克四散滞空)3,捏手为拳(一堆废铁同时变为一团,重重落下)--放手。



可以说漫画和影片,只有站位和构图有相似之处(漫画是一个偏仰视的全身镜头,而电影里这幕是平视),其他的一切都是剧组的再创造。
且,这是一个连续的镜头,不是静态特写,拍摄前期需要画多个分镜进行动作分解。
延伸思考:如果简单粗暴的拍摄一个曼哈顿伸手发波摧毁坦克的特效场景,这幕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没有说原著漫画不好的意思没有说原著漫画不好的意思不好的意思好意思)
重温这幕时,我感受到,曼哈顿的一切都是舒缓的,轻飘飘的,让人感觉毫不费力,与面前的坦克被蹂躏的震撼奇观相比,我透过屏幕只感受到了这个蓝人的忧郁。
毕竟钟表匠这章,是专属曼哈顿的蓝色忧伤的回忆。
漫画里紧接着这一格的背页,是另一个闪回,这个对比起来更直观:
地点:一处全员恶人聚集的酒吧
人物:曼哈顿,以及被“摧毁”的罪犯
事件:曼哈顿大开杀戒
如果说上面的曼哈顿摧毁坦克和电影还有那么一点相似(至少乍一眼看上去是这样的),那么这里的就.....
电影里:一个男人、另一个男人、第三个男人拔枪,三个单独的镜头过去,是三人同时出现在画面里,占据了大部分面积。
这个画面让我感觉到,曼哈顿出现在左侧,面积不大,但毕竟是个蓝人,存在感是最强的。





随着蓝光一闪,一瞬间,对面的三人被分解---灰飞烟灭。镜头带到下一个,随着血雾的突然炸开,周围的陪酒女郎本能的伸手遮挡,还是被溅了一身,由于事发突然,她们还来不及尖叫,(也许那一刹那,对这超自然的杀戮表示看不懂,理解不能,但显然大受震撼)。
再下一个---还是这名女郎,她被吓呆的眼神慢慢上移,镜头指向天花板,血肉/骸骨像长在上面的海草一般,正向着她(观众)招手---最后,给了曼哈顿脸部的大特写,终于反应过来并四散逃跑的人群被隐没在蓝色光芒的边边角角里。



这场戏几组镜头的逻辑是非常紧密的,一个发生了,另一个受到波及,自然而然的把镜头引向下一个(我用的是引向而不是切换),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其实很短,场面很血腥(一度想到了《极度深寒》),也很震撼,充满了毫不遮掩的暴力美学。
这场戏是如何一层层从小到大的渲染的呢?快速起身拔枪的众罪犯---还来不及拉动扳机--一瞬间被团灭。女郎身上沾染的大块的鲜血---被分解的力道炸上天花板的各种酒池“肉林”。最后才给了曼哈顿一个正脸,上面是依旧捉摸不定的微表情。

要拍摄这场戏,需要服务不同画面而绘制多个分镜。(如果让我画的话,至少9个)
而漫画呢?下面这张图,我也不多说什么了,大家自己看吧---

摘取了有关曼哈顿博士的两个分镜进行对比过后,可以看到,原著虽然给了信息量,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画面是一带而过、目的性很强的,而电影呈现的效果,则完全是另一番更复杂的重新创作。
这么说可能你就懂了:作文题目给你了两句话让你发挥创作,曼哈顿摧毁坦克、曼哈顿萨日朗,体裁不限,有的人画了两幅图,还有的人拉着一个剧组拍了两段戏。
拓展题目:以下是曼哈顿的第三个闪回,越南战场,试着分析漫画和电影的异同。
算了,我还是写两句吧。
没错,还是只有一格,一个大特写,下一格已经是士兵在向“神明”投降
没有被威慑吓到跪着的士兵,没有一个接一个的分解场面,当然也不会有《女武神的骑行》(这个bgm梗还是老扎在文字附录里找到并致敬的)。
总之,没有你在电影里看到的油画一般的一系列画面。

而影片里让我不能忘怀的,笑匠枪杀孕妇,在这里却只有一小格不起眼的把枪放回枪套的描写!
守望者电影当真是照着原著原样复刻/逐镜照搬的吗?
守望者电影被称为dc前几名的神作,全是沾了原著的光?
其实上面三个“小”例子已经很清楚了。
但还远远不够。
真正的大雨,还没来。
毕竟施耐德照搬之说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分镜篇的上篇,结束
下期,中篇待续
我是建湖小镇青年
感谢你能耐心看到这里
请保持独立思考
很快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