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二十一)

2020-12-22 16:59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十篇  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

现代思想界有许多不满的信号,不仅对长久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体系,即唯心主义不满,而且总的来说,对唯理主义的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和结果不满,这种科学和哲学被认为破坏了个人自由,使人类价值没有存在的余地。

第一章  新实证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节  马赫

埃伦斯特·马赫(1838-1916年)是物理和哲学教授,著有《感觉的分析》、《通俗科学讲演录》。他根据休谟和实证论者的现象论,创制了一种认识论,认为世界仅仅是由人的感觉组成的,自在之物是虚幻。

一切科学都在于思想上使事实有系统地再现。如果不能在杂多的变化中发现相对恒常的东西,那在思想上反映世界则是徒劳的。每一科学判断都包括或扼要地陈述了许多观察:概念和判断是各组感觉的简写的思想符号,是表述事实的速记法。这是思维经济原理。

只要我们的思想能够再现感觉到的事实,实际和理智上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如果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把握到那结合在一切的感觉材料的整体,以致这种思想几乎要取而代之,我们就满足了。马赫论述了使事实观念化、系统化和得以完全的一种冲动。

第二节  阿芬那留斯

R.阿芬那留斯(1843-1896年)著有《纯粹经验批判》、《人的世界概念》,是经验批判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构成知识唯一的方法,是以精确的知觉为基础的描述。科学的哲学是对经验的一般的概念的形式和内容作描述上的确定。纯粹经奥运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经验,知识的任务是消除不合理的个人因素。

第二章  实用主义

第一节  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认为,关于一种理论、信仰和学说的检验,必须是它对我们的影响、它的实际结果。这就是实用主义的检验。

真理的检验是它的实际结果:拥有真理不是目的本身,只是对其他极关重要的满足的初步手段。詹姆斯扩大了这种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的概念,以致把逻辑的一致性和证实包括在实际的功利观念中。

即使对实用主义的公式作了这样重要的补充,它仍然认为一种哲学要真实,必须满足逻辑要求之外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实用主义是反理智主义的。

詹姆斯从另一方面,即从彻底或纯粹经验主义的一面,达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经验主义反对古典的唯物主义和古典的英国经验主义。它认为凡是合理的,就是实在的,这不对;凡是为人所经验的,才是实在的。

詹姆斯和德国唯心主义一致,认为科学的理解割裂了实在,在这一点上,即人们通常的感觉经验不能揭示实在的真面貌,他和德国唯心主义也是一致的。

实在是纯粹经验,即脱离一切思想而独立的经验,幼儿或半昏睡的人的生活与此相近;实在是成人意识的全部领域,是渗透着思想的经验。他的意思可能是说后一形式的实在是由前者产生出来的。

彻底的经验主义有利于多元论:经验向我们表明的是杂多、差异和对立,而不是一整块宇宙,不是绝对论者或一元论者完全组织好了的和谐的体系,其中一切的差别和对立都调和了。

有神论是唯一的关于上帝的一种思想,它能够满足我们感情和意志上的天性。信仰的本质不是感情或理智,而是意志,即信赖那不能科学地论证或反驳的意志。

詹姆斯著有:《心理学原理》、《信仰的意志》、《对教师的谈话》、《多种多样的宗教经验》、《实用主义》、《真理的意义》、《一个多元论的宇宙》、《一些哲学的问题》、《回忆和研究》、《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文集》。

第二节  杜威

约翰·杜威(1859-1952年)。对杜威这个进化论者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完全已有的、现成的和固定的体系,根本不是一个体系,而是处于变化、成长和发展中的事物。一种真正的哲学必须放弃追求绝对的起源和绝对的终结,以便探究那生产这种绝对的东西的特殊的价值和特殊的条件。这位进化论的哲学家所感兴趣的问题,不是本体论的老问题,而是实际、活的道德和社会问题:特殊的变化如何有利于具体的目的或使之失败;甚至现在,事物如何促成特殊的才智;如何实现正义和幸福的直接增长,这种增长是现实的明智的政府可以办到的,而于当前漠不关心或冥顽不灵,则会予以破坏或放弃。

这种新哲学要求修订思维的理论,要求一种新的演进的逻辑,这种逻辑坦率地从以思维为探索,和从以纯外界的存在物为探索的对象这个事实出发。

思维为人的目的而服务,有用处,能消除冲突,满足欲望;它的效用、它的目的论,就是它的真理。人的意志激发思维,思维是为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

思维的理论的修订,也使信仰的原则恢复了它自己应有的面貌。杜威感兴趣的世界,是一个由活生生的、做工作的个人所组成的世界的社会界。

世界正在建造中,将永远在建造中,我们塑造它以适应自己的目的;在这过程中有意识的人的思维和信仰起积极的作用。要记取,杜威认为认识不是经验唯一和真正的形态。

杜威的著作有:《心理学》、《伦理学研究》、《逻辑理论研究》、《伦理学》、《达尔文对哲学的影响及其他论文》、《学校和社会》。

第三节  尼采

反对传统概念,这在德国个人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的学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宣称,哲学的任务是变革一切价值,创造新价值、新理想和新文化。

尼采承袭了叔本华的基本观点,即意志是存在的本原,但是他认为这种意志不仅是求生的意志,而是谋权的意志:生活在本质上就是要尽力争取超级权力,这种旺盛的本能是好的:一切优秀的都是本能。

尼采还声称,没有普遍真理这种东西。

我们所能直接认识的,是我们的欲望和本能的世界,而我们所有的本能都可以化归为基本的本能,即谋权的意志。

诚然人生可畏,但是没有理由要悲观。

尼采也摈斥传统的道德,因为这种道德建立在恻隐之心上,有利于弱者和萎靡的人,不利于条件优越的人。

尼采的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扎拉图斯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世系》。

第三章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第一节  理智和知觉

现在反唯理主义的运动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有声望的人物是昂利·柏格森(1859-1941年),他宣称科学和逻辑不能透入实在的外皮;生活和运动面前,概念思维无能为力。在破格森看来,理智的作用比这一点要多,实用主义只是一半真理。形而上学者不能给人关于生命和意识的科学知识;哲学是对实在的直接洞见,而且必须保持如此,即哲学是真正的世界观,是直觉。直觉是生活,即能反省的实在和直接的生活。哲学是从其过程、生命推动力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宇宙的艺术。正常的哲学必须公正地对待理智和知觉,只有靠这两种能力相结合,哲学家才能接近真理。

第二节  形而上学

柏格森严格区分理智和直觉、科学和哲学,这渊源于他那带有二元论色彩的形而上学。

意识是不断创造和增殖的行动,而物质则是不断破坏和消耗的行动。

物质起阻碍和激励的作用,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也能使人加强这种力量。意识经过物质的过渡,则使原来混乱的倾向或潜在性精确起来,表现为明确的人格,还让这种人格靠自我创造的努力于增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来检验这种力量。

柏格森著有:《时间和自由意志》、《物质和记忆》、《论笑》、《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和意识》。

第四章  实在论对唯心主义的反动

第一节  新实在论者

在英国和美国崛起实在论对唯心论的反动,这种实在论认为科学是最确实的知识体系,把哲学和科学的分离看作是哲学的灾难。

伯特兰·罗素说,“我的哲学是分析的,因为它主张有必要寻求复合体所由组成的简单的因素,断定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事物为前提,而简单的事物却不以复杂的事物为前提。”

第五章  唯理主义及其反对者

第一节  反理智主义的功绩

现在反理智主义的各种哲学的特征,是反对任何极端决定论的体系,无论是唯物主义的或唯心主义的。

首先这种倾向激励了旧古典哲学,使之为其存在而辩解。

这些新思想家除去有助于恢复哲学的生气,从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外,还促使人专心注意那些容易为人所忽视的问题。

第二节  诉诸理性

一切反理智主义者都诉诸理性,一切实用主义者也是如此,他们要求人赞同他们的理论,因为它是合理的,因为它能说明他们说理解的那样的事实,因为它是真的——在真这个词原有的意义上是真的。

第三节  理智和实在

如果能够证明理智虚构了实在的图景,它迫使我们构成一种绝对不真实的世界观,就有正当的理由来反对理智的能力。我们不是受强制而采取这一种方式或那一种方式来规定实在,人类理智不是出自本性而被迫这样看待实在;如果它承认这样一种定义,就只是不得不承认由这种定义所产生的结果。

人的心灵本性中没有任何东西迫使它把一切实在都化归为可以计算、按次序排序和可以计量的死块块。没有什么东西妨碍它正确地对待经验的动态的、活生生的、流动和飞奔的一面,对此,新哲学家是及其关切的。

第四节  哲学的目的

哲学以解释它所认定的经验为目的,力求了解它,使之为人所理解,对呈现出来的事物提出某些问题,并予以解答。

第五节  整块的宇宙

新改革家反对一精神的整块宇宙,反对关于精神生活的原子观点或由主要目的所统辖的目的论的专制主义思想,这可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反对唯理主义是不正确的,唯理主义绝不是不得不对精神生活采取这种生硬的看法。

理性只能在唯理的世界中发挥作用,在这样的世界里,差别之外有相似,杂多之外有统一,变化之外有常驻。

第六节  理智和直觉

没有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这种思想方法,即导致机械地看待经验的方法,称之为理智,而赋予我们所借以把握到不同的概念的职能以另一名称。如果要区分,我们可以区分理智和直觉、知性和理性,视前者为科学研究方法,后者为属于更高一级的形而上学的知识来源。

如果坚持认为理智给我们所揭示的,只是外在的世界,只是具有因果——机械关系的物理对象,的确这种理智是不全面的。

第七节  结论

如果任何人有根据设想,唯理主义旨在从先验的原理出发来推导出一世界,来建立一脱离经验而独立的绝对体系,他完全有理由反对它。一切思维的目的是要解释人所感受的经验,不是用先验的原理来编造经验。

如果认为唯理主义具有这种含义,即似乎杂多的经验被贬低为单纯的幻景,具体的个别事物受那称为物质、能、精神或上帝的抽象物的绝对统治,则多元论的反对是合理的。

唯理主义基本假定,经验是可以理解的,一切真正的问题总有一天可以解决;如果理性能够提出清楚明白的问题,理性能够解答。要避免整块的宇宙的途径,不是通过浪漫主义,而是通过胸怀旷达的唯理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二十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