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时候,中国的话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就像是“成王败寇”和“不以成败论英雄”一般。本文就来剖析一下这个观点。
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分为主客观两个部分。
先说说主观。
为什么当局者会迷?
因为当局者有他们想要追逐的利益,同时这种利益是方方面面的,他们放不下。
也许在外人看来可以简单地衡量孰优孰劣,但在当局者看来放弃每个东西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并且由于旁观者并不是当局者,他们并没有预期收益,不必承担风险,因此才会更清。
从客观角度来说,这又分为两个部分。
当局者迷的角度,大家都明白主体局限性,不同的主体在同一件事中受到的影响并不相同,同时你也很难对于其他主体产生共情,因为隔行如隔山,很难了解。利益是守恒的,有人受益必然有人受损,当局者也不可能做到同时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如果仅限于当局者的角度,另一个就是大脑的惰性。
人的大脑大多都是单线程的,极少数拥有同时处理多件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局者在处理某一件事时可能他自己明白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但是如果没有把多数方面养成习惯,那必定顾头不顾尾,即便你能意识到你有问题,但是你也没法同时处理好多个问题。
就拿走路来说,假设一个人顺拐加驼背加内八加高低肩,那么当他集中注意力处理顺拐的时候他就没法处理其他问题,而如果他在处理顺拐时意识到其他问题,那么可能连顺拐都处理不好。
很多人说大脑会什么会有惰性。两个原因。
第一是多线程很消耗能量,能量在古代获取来之不易,现代由于技术爆炸发展太快,因此还没有完成自然选择,所以人脑为了节省能量只能单线程。
第二是单线程可以让你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而那些同时思考好多事情的多半会误事,也就是走神。走神在和野兽交锋的时候同样容易丧命。
旁观者清的角度,首先肯定的是旁观者大多数具有多个视角,看问题确实比较全面,而旁观者这个整体也能做到多线程看待一件事,因此在某些时候视角更清晰。
但是,旁观者同样具有主体局限性。很多时候,旁观者并不是当事人,因此他们并不能理解当事人的很多做法。也许是因为缺乏实践,也许是缺乏专业知识,认知并没有到当事人的高度,也可能是因为旁观者忽略了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当事人获取信息和认知以及实践能力都是受限的。
因此,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