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手机被没收,孩子拿着菜刀向父亲挥舞,这是谁的错?

网络时代对孩子的教育,多半都是家长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儿的管理和约束,但是效果很差。
因为简单的一部手机,在很多10后孩子的童年时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陪伴作用。
尤其是在节假日或居家生活的环境里,家长一旦因为工作忙碌或是心情烦躁,无心陪孩子娱乐和嬉戏,往往就会把手机往孩子手里一塞,借此来填充孩子们“缺乏照看”的时光。
问题是,当孩子在无奈之下,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感和沉浸感,到时候家长再想回过头来,没收掉孩子的手机,让孩子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显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近日,就有一个孩子拿着明晃晃的菜刀,竟然威胁和追打起自己的父亲来,原因就是:
父亲没收了手机,不让他玩游戏。

我们知道,每一种激化到不可收拾的情绪,往往都有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错失。
就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儿来说,故事的一开始,一定是父母将手机塞到孩子手上的。
但是后来,手机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的游戏、资讯和视频,不断渲染、影响和刺激着孩子的精神世界。
当孩子在学习和作业之余,习惯了这种短时间内极其紧张、激烈和精彩的内容刺激,再加上同龄孩子和同班同学都在课间或放学后讨论着一两款当下最热门的游戏,孩子对于手机和游戏的沉迷,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在现在这个媒体资讯、娱乐游戏和营销视频满天飞的网络时代里,孩子沉迷手机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是从何时开始迷恋,沉迷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影响学习,就要看各位家长在孩子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给他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了。
显然,在网络上热传的这一组图片中的父亲,很难说给予了孩子正确的教育。
第一,是浮躁的情绪。
在旁人看来,只是孩子想玩游戏,父亲坚决制止的小事而已,为何会在突然之间,激化到这种程度?
所以说这个孩子沉迷手机的状态,一定是习惯性和长期性的,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父母都把孩子的空闲时间交给了手机来“代管”,然后孩子在无形之中,将手机视为了陪同自己消遣和生活的玩伴。
因此在突然之间,一旦父亲一时“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孩子已经玩手机成痴,随时随地都离不开手机,因此当机立断地夺走孩子正在“深度沉迷”的手机,那么任何一个“视手机如命”的孩子,必然都是怒不可遏、难以忍受的。
只是很少有孩子,会极端到如此程度,不惜拿起菜刀,向着自己的父亲挥舞。

第二,是失位的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譬如自己在激战正酣时被父亲夺走手机)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自己从童年开始接受的不当教育。
比如父母对孩子太过宠溺娇惯,任何事情都盲目顺从,导致孩子对父母没有半点尊敬之情;或是父母常年离家打工,孩子自小就由老人抚养教育,自然除了读书学习以外,整天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

当然还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不闻不问,觉得烦了就把手机丢给他玩,等到孩子长大了离不开手机后,却又斩钉截铁地令行禁止,不给孩子任何缓和时间和商量余地,甚至是:
只要看到孩子玩手机,就要打骂吼叫,不带一丝温情。
那么对于心智未熟和思想幼稚的孩子来说,自然会从心理和观念上,感到无法忍受和压抑痛苦,所以才会失去理智,甚至产生和父母“对打”的叛逆想法。

所以说,对于引导和教育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儿,就和大禹治水一样,关键在疏导,而不是硬堵。
毕竟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眼前这个网络时代里,他们的生活中不可能离开手机和游戏带来的社交关系与沟通方式。
而且实际上,手机、视频和游戏也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诸如见识观念、协作精神和人际交流方面的增益。
那么像文章一开头,那位简单粗暴地没收了孩子的手机,结果导致孩子情绪失控,甚至拿起菜刀朝自己挥舞的父亲,显然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总之,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母错误教育方式的积累,而想要挽救、规避和扭转这些问题,则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付出更长时间的耐心、劝解和宽容,才行。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总是长年累月地惯着,一时兴起地整治,那么像这样和孩子针锋相对的局面,肯定还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