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猛卡脖子,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是怎么做到产值世界第一的?

2022-04-20 14:17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1949年新中国建立,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钢铁只有15.9万吨,不到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别说美国了,连印度都是中国的8.7倍。中国造不了汽车和飞机,工业基础可谓是一穷二白。

而今天,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工业产值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浴火重生,所向披靡,中国跃居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产值比后三名美、日、德的总和还要多。

中国错过两次工业革命,又被美国猛卡脖子,怎么在短短七十年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唯一的一次跨国工业转移成果的机遇,被中国牢牢把握。

1 中国代表团访苏:借下作业呗?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业都抑制,别说工业了,压根没有工业。

到了近代,为期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一批军事工厂和民用工厂,算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一场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但洋务运动的出现,诱导了一批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工厂,在风雨如晦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工业如孱弱的幼苗,艰难的破土而出。

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主要都是轻工业,在夹缝中求生,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已被摧毁至萎缩。中国工业化之路的真正开始,还得看新中国。

国民当局败退之时,边撤边炸,新中国有什么呢?一穷二白,没有丰富资金、没有工业设备、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足够的人才,简直一无所有。但工业尤其重工业,非搞不可。没有可以借,不会可以学呀!

1952年,周恩来带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见到了斯大林,周恩来谈起中国的一五计划,开门见山地找斯大林要借800名工业专家。

同时,中国还希望苏联给中国提供相应的工业技术,包括核心资料。斯大林一番沉吟,表示同意。

斯大林为什么这么爽快呢?要知道即使付费使用,这些先进的工业技术成果,也是有钱买不到的。而在此之前,苏联其实也没这么好说话。

还在1945年起,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其实是不平等条约,牺牲了中国利益。

新中国建立后,外交上要另起炉灶,1950年毛泽东赴苏谈判,重新签约,还谈下了50项援助项目,斯大林肯是肯了,心里并不太舒坦。

2 抗美援朝立威,苏联支持中国工业化

让斯大林改变态度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中国立国之战,让苏联看到了中国的勇气,以及实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将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因为经济尤其是工业上的落后,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丝毫不占优势,但胜在战术精、人心齐,志愿军前赴后继,打得美国焦头烂额,也让斯大林刮目相看。

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对其虎视眈眈。苏联在远东的控制力有限,需要一个有潜力有实力的国家并肩作战。

中国与苏联的意识形态一致,发展前景远不是朝鲜这样的小国能比拟的,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光斯大林,还有赫鲁晓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的1953年,也是苏联更换一把手的一年,刚上台的赫鲁晓夫,需要中国方面支持,不仅追加工业援助项目,还把旅顺基地交还给中国,甚至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中国建立核工厂。

50年代初期是中苏的蜜月期。资金上,苏联向中国提供了66亿卢布,比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上扶持德国的还要多,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项目,构成了中国一五计划的主体。

苏联提供具体的技术,包含3万多套建设设计文件,1万多套机器和设备图,3千多个基本建设方案,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批工业专家。

这样大规模的核心技术支援,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之前没有,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的当今,更不可能有。也只有50年代的中国,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珍贵的机遇。

3 中国工业崛起,一步一个脚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苏联给了教材,带了优秀作业,还派来资深辅导老师,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也要看中国能不能领悟,能否跟上进度,青出于蓝。

中国的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同步进行。农业搞集体化,个体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瓦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工业化提供需要的原材料和资金。

看上去是在照抄斯大林模式,却是由中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只有打碎小农经济消灭私有制,才能便于国家低价收购农产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工业。

以农养工,农民肯定会有利益上的牺牲,但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工业发展好了,会反哺农业。

一五计划的重心在东北,因为东北离苏联近,方便请教,而且东北有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1950年到1952年,国家对东北的投资占据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工业化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是苏联援助的中国156个重点项目,中国落实到每个环节上深入研究,新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只有两万多人,大部分都抽调去了东北,跟着苏联专家工作,同时大力发展教育,选调几万知识青年,先后赴苏学习取经。

一五计划成果斐然,鞍山钢铁公司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根钢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出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有了油四,有了飞机,兴建大批铁路公路,电力、燃料、化工等工业领域无不突飞猛进。

一五计划是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奠基之举,华丽变身,是泱泱大国走向腾飞的新起点。

到50年代后期,中苏矛盾加剧,乃至彻底交恶。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决定撤回在华的上千名专家,撕毁合作项目。

苏联为什么变脸?主要因为中国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不愿加入华约,不同意苏联在中国驻军,不以苏联马首是曕,这让苏联十分火大。

苏联撤走专家,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损失,好在中国工业化已经走上了正轨。

翻开现代史,二战后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实现工业化的,唯有中国。韩国和以色列虽然也工业化了,但成为列强的附庸,代价惨重。而中国却迅速地独立地成长起来,没有苏联引路,照样能走出一条光辉大道。

苏联当年的技术援助,中国有极大的受益。大国崛起,把握住机遇是一时,靠自己的力量方恒久,中国的工业化将有更辉煌的未来。


作者:玲珑心



美国猛卡脖子,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是怎么做到产值世界第一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