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主观但很严肃的入门级中文音声科普:(三)音声鉴赏理论浅谈:“真实性”与“代入

(三)音声鉴赏理论浅谈:“代入感”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
【前言】
如何鉴赏,看起来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但其实是一个审美问题;而审美问题又常常是一个关于价值判断标准的问题。
通常的文艺鉴赏有四个基本方法:感性鉴赏、社会学鉴赏、比较式鉴赏和形式鉴赏。音声作为一种高度与主体感官体验结合的艺术类型,审美判断必然更加具有主观性,所以我仅通过形式鉴赏的方式,对艺术形式和演出方式略作探讨。
在第一章我说,音声的内核是“通过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来表现沉浸式的情感故事与体验”。无论一个音声作品是更偏向情感抒发还是更偏向感官体验,都要建构在一定的故事设定与情节的基础上,因此我认为音声文本部分同样具备小说三要素,其在音声中的重要性依次为:人物、情节与环境。对这三元素表现效果的不同,就是一个音声作品(手法上的)艺术性高低的衡量准绳,我对其总结为:“对象感”、“ 现实感”、“临场感”。只有这三方面兼具,才能实现听感上的代入感或者说真实感。
【概念辨析】何谓“真实性”与“代入感”
在辨析“真实性”或“代入感”之前,我要首先花尽量少的篇幅探讨一个可能涉及到艺术理论、心理学甚至现代哲学的复杂命题:为什么人总是试图在虚构中追求真实?
音声作品和一切拥有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一样,归根结底是被寄托了幻想的文学作品,其一切内容包括叙事这个行为本身都是虚构的,但是这并不影响观众/听众对其产生真实的感情,因为一个神智正常(指没有精神疾病)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假定(或者说期待)一段既合逻辑也有内容的叙事是真实的[注①]。那么在一个叙事艺术中判断“真”与“假”的标准是什么呢?
对于纪实叙事而言,真实性=客观性,叙事行为在符号世界中创造的对象,只要在客观世界中有对应物,那就是真实的[注②]。但对于艺术叙事而言,真实性跟客观性毫无关系,观众/听众天然会帮你脑补,叙事者要做的只有一点:尽量保护观众/听众的脑补体验注③,换更简单易懂的说法:艺术叙事要合乎剧情走向,即使是创作者也不能突兀地引入新元素新设定新情节,以至于让人跳戏。艺术真实就是在一定轨道内自由地想象。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人总是试图在虚构中追求真实?这个问题以及原meme在作的其实是取消“物理真实”在艺术叙事中的意义,以此来维护“艺术真实”(脑补的自由)。当你入戏之后,如果有一个路人试图把艺术叙事中不符合“物理真实”的地方告诉你,这反倒破坏了你通过格式塔思维脑补的过程,让你产生了出戏感,所以你会觉得这个家伙“脑子有问题”。反过来说,在虚构中主动追求艺术真实,其实是入戏并获得代入感前的必经之路,如果观众/听众无法入戏,哪怕这个叙事在客观世界真的有对应物,也同样会被认为“假”(所谓现实比小说更离奇)。
某种角度上说,音声作品也正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叙事艺术物质形式更少,更加张扬听众的想象自由,所以才会给人无可替代的代入感和“真实感”,我在这要再一次重复我在第一章里说过的话:
“优秀的音声作品只需要通过对话中恰到好处的停顿和留白,就能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听众在其中对号入座、各取所需,将自己的感情填充进去,从而与播主共同完成一部专属的定制作品”
当作者与听众在大方向达成共识后,内容越留白,想象越自由;越自由,就越“真实”。
因此,当我们听一段音声,感到很真实、好代入时,我们其实是想表达这段叙事有“现实性”——它的背景设定和情节发展(建模)与我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模型类似,我们在此模型基础上更容易发挥主观性进行脑补——这就形成所谓“代入感”了。
【如何鉴赏】设定、台本与演出
一、环境与“临场感”
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场景与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音声作品中,环境要素的存在可能最不显眼,但同样不可或缺。
塑造人物关系是音声最核心的要素,而人物不能浮于空中,必须扎根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矛盾的是,在音声的表层形式(话语)中,作为背景设定的环境要素恰恰是最难以表现的。多数情况下,听者在点开音声前能关注到的只有标题里的寥寥数语,因此如何在开场就迅速把听众拉入故事语境获得“临场感”,这是所有音声作品第一步要做的事。
我能想到的做法有四种:一、在简介甚至标题里直接用文字详述设定,这是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通常是收效最微的下策。二、仿照视频切片的做法,把高潮或悬念段落直接单独剪出来放在开头。这个方法直接而有效,但是会显著削弱了作品整体的临场感,算是中策。三、用音乐和声效开场奠定气氛基调,同时用陈述方式带出设定,这是更常见的手法。合适的音乐和声效可以传递很多情绪信息,但直接陈述等于引入了旁白,会削弱最重要的“对象感”,算是中上策。四、通过对话文本和叙述语气,塑造氛围、推进情节的同时自然展开设定。这是既能展示背景又不伤害真实感和临场感的方式,毕竟真实世界既没有文字提示和切片,也不会有bgm。
好的音声,理论上每个声音应该蕴含着信息,背景线索在对话推进剧情的同时平滑展开。上一章我们详细赏析的那部作品就是最好的正面范本,开头通过自言自语的三句“没事”,加之一系列细腻的声效和语气,在对话开始前就把氛围渲染到位。也正是因为铺垫完整,才能实现开口第一句就直入主题:“今天感觉怎么样啊”,直接把听者拉入设定而不显突兀。开门见山其实是音声作品中非常常用的切入手法,但很多作品在用类似手法时忽视了氛围铺垫,这约等于完全放弃介绍设定,反而让人难以快速入戏。
二、情节与“现实感”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台本对音声则既是支撑作品的骨架,也是限制想象力肆意奔流的河床。因此同为叙事艺术,在情节的艺术性/戏剧性和现实性这个坐标轴上,小说会更偏向戏剧性,音声台本则更注重“现实性”。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我称之为“知识的诅咒”。实际上包括音声在内的一切叙述艺术都躲不掉这个基本矛盾:叙事艺术的“代入感”本质来自于读者脑补,因此需要塑造较为接近现实模型设定和情节发展;但是如果真的过于接近现实模型,尤其是模型中的某些具体元素真的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对应物,读者就一定会把“艺术真实”和“物理真实”混同。举个例子,剧情设定为你去献血遇到了假扮成小护士的吸血鬼妹妹,然后和吸血鬼妹妹发生了一段情感纠葛。吸血鬼的部分因为没有客观对应物,可以自由设定自由脑补,但是献血的部分如果没有作者研究过直接凭想象去建模,而某个听众又真的献过血,那“物理真实”就会击穿“艺术真实”,简而言之出戏了。但是没有这个真实经验的听众反而不会意识到,只会维持着代入感继续随剧情前进。如何平衡叙事模型的艺术性和现实性,或许是困扰所有创作者的一个玄学课题。
这个问题其实在r18作品中更加严重,只不过大部分人和大部分作品都只关注“拔”的部分,对现实感和代入感其实并不那么敏感。但是我得说,如果有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故事模型提升代入感,哪怕h部分的演出很少,整体体验仍将会达到另一个维度。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过程中很享受,坏处是入脑后容易玉玉。(呃
三、人物与“对象感”
音声与小说或戏剧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处理。独特的第二人称叙事方式导致音声作品成为除了自传外唯一能够将戏外的创作者与戏内的“叙事人”融为一体的文艺形式;而音声更进一步,连故事“主人公”也直接与受众融为一体,音声和其他文艺形式的对比就像服务业和制造业,其产品本质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制造一段临时的社会关系。然而音声作品的表层形式(话语)中“主人公”实际根本不存在,因此音声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演出塑造出听众作为主人公的“存在感”。
这就又有点像雕刻,雕刻家看似在随意地斧凿,然而随着进度推进,雕象自然就显现出来。拆开来看,音声中每一句话似乎都并没有什么指向,但是好的创作者在每句话中都暗藏了方向指针,在组成一个整体后就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一个主人公形象,这个“指针”就是声音演出中的“对象感”。
“对象感”这个概念在配音中是非常基础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叙述者要设想并且代入受众的状态和反应,然后根据受众可能的心理反应来灵活地推进话语。很多音声台本有很好的剧情设定,但是对话涉及缺少对象感,使音声变成了叙述者单方面讲故事,没有根据受众可能的反应而灵活地对叙述进行微调,缺少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变化,感情抒发就显得平淡,让人难以代入。此外,在音声作品中尤其注重对话中留白的设置,方便受众发动想象力与叙述者进行虚拟对话,好的留白设置应当和话语一样具有对象感,否则听众的心中的回话就可能与叙述者的下一句话打架,一切增加代入感的努力就都重归于零了。

【注释】
[注①]:比如我现在对你说,你不是你父母亲生的。我当然是胡扯,但是任何人在听到这个命题后都会产生一瞬间的动摇,这是人类认知规律中格式塔思维所天然决定的(格式塔原指人看到形状堆叠时,总会往有意义的整体图像上想象),这就和你看到一个二次元美少女必定会首先把它当作真的美少女,而不是一堆无意义的色块一样。
[注②]:还是这个例子,我胡扯说你不是你父母亲生的,如果经你核实你与父母的确有血缘关系,那我这个叙述就是假的;如果你一查还真不是亲生,那我的叙述就是真。

【后记】
一不小心整得太长了,感谢你能有耐心把这篇枯燥乏味毫无可读性的东西看到这里。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有太多该讲的内容没有讲完全,并且还有很多以我目前的水平根本意识不到的内容。这两篇科普的初心其实是给没怎么接触过音声的路人增加一点r18之外的印象,没想到到后来完全变成记录我个人发癫与主观臆想的混沌文章,很惭愧。
为了感谢你看到这里,顺便再多聊一点jok。据她自己所说,在录音时实际并没有详细的台本,只有一个大概设想的剧情梗概,然后主要靠自己的经验临场发挥。很显然,jok原创作品中的代入感和临场感其实正来源于临场发挥,因为不是念稿子,所以她的说话方式才能那么日常,那么亲切,偶尔还会有口误,仿佛姐姐真的正扶着门框在你对说话。这一点或许根本没有可重复性,所以我在正文中也就没有提。Jok和她的作品就像划过朔日夜空的一颗流星,短暂而光彩夺目,让我永远难忘,希望她回归平静生活后每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