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9-42_230719_《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3天没更新日耕笔记了。
上周六去看了《长安三万里》,除了人物画风不太戳我,场景和剧情还是很棒的,特别是看到最后高潮部分(高适用计谋夺回云山城)真的是眼前一亮。
但如果要说对这部电影有多喜爱,那倒也不至于,作为一个历史小白,对历史只一知半解,对唐朝的历史只停留在几个比较大的历史事件上,对唐朝的诗人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学生时代背过的那些诗作文章上,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对诗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对我来说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
所以,看电影剧情感觉很棒,但很难产生什么共鸣。
这几天没有更新日耕笔记,倒不是没有写,而是在这3天里一直在尝试梳理关于《长安三万里》的一个问题(这3天每天都在写,但是每天都没写完,所以今天的标题是“Day39-42”)——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电影就是讲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但实际看了电影才发现主角是高适,那如果高适才是主角,李白的出现又是为了什么呢?单纯讲两人之间友谊似乎也没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描写李白?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不少时间,但当我尝试用成长的视角来解读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发现,李白的几次出现,似乎都是高适的人生转折点。
高适第一次遇见李白,是在他离开梁园去往长安的路上,两个人可谓不打不相识。
这一次相遇,他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才华。
初遇李白的高适,大概是有些自卑在身上的。他虽出身武将世家,有家族自豪感,但因为高适自己有学习障碍,无法顺利看懂读通书上的文字,所以常常需要有人帮忙给他读一遍文章,他才能够磕磕绊绊地学习,加上他又有些口吃,性格也是比较内敛的,所以在最初遇到李白的时候,他是由衷的羡慕和欣赏李白这样放荡不羁有极富才华的人的,他也可能非常相信李白是能够在仕途上一展才华的。但事实上,李白因为出身商人之家而四处碰壁,但即便如此,李白这种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也让高适认为李白可以有所成就。
高适和李白的第一次相遇,收获的是对才华的向往,以及李白主动教予高适的“相扑”技能。
高适第二次遇见李白,是在他离开长安准备回乡之前,去扬州赴和李白的“一年之约”(虽然李白已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
这一次相遇对高适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遇见了和李白一起的裴十二。
裴十二是裴将军的孩子,剑术出类拔萃,在作诗上也极富才华,但因为身为女性,即便是有雄心大志,也没有可以让她一展才华的地方。
这一次遇见,让高适明白了,想要出人头地光有才华也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一次告别李白之后,高适回乡找了一个小学童帮忙、重新开始学习,并且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身体的锻炼(用绑了石块的吊杆钓鱼什么的……)。
第二次相遇,可以说是改变了高适的认知,不再那么看重才华,转而更努力地打磨自身的“硬本领”,并且因为下定了决心,连带着结巴的问题也不治而愈了。
再后来,高适去了军营,利用从李白那里学到的相扑技能打赢了一个小藩将,得到了一小支部队,得以冲在最前线。而他在边塞的历练和所见所感,都让他变得更加沉稳,诗作也变的愈加出彩。
高适带着兵将在前线九死一生的时候,军营里却笙歌曼舞。对这种现象感到失望的高适,最终还是离开了军营。在某个驿站的题诗板上写下诗作之后,李白找上了门,也带来了安禄山准备造反的消息。
也正是这一次相遇,高适结识了郭子仪,也因为郭子仪结识了哥舒翰,也才有了后面在哥舒翰手下做事,亲历潼关之战的“机会”。
最终高适能够巧取云山城,离不开他这一生每个节点的机遇——如果没有遇见李白,他可能不会学到相扑的技能;如果没有因为李白遇见裴十二,高适可能还会继续纠结自己没有才华的问题;如果没有因为李白带来的安禄山要造反的消息,郭子仪可能就不会主动跟他们搭话,高适也就不会有认识哥舒翰的机会……
虽然还有一些相遇的情景我没记下来,也很难确切地说那些高适跟李白的相遇是不是都给他带来了某些微小的改变,但至少在这么多次的相遇里,李白的出现都给高适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今天早上听樊登老师讲《目标感》这本书,里面有一段内容真的很震撼我,讲的是《目标感》的作者在上中学的时候不认真写作业,他的老师很严肃地找他谈话,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把作业写的乱七八糟?”作者当时的回答是“作业没什么意思,不重要,只要考试的时候好好考就行了”,而这位老师却对他说:“先生,你人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
我觉得人生大概就是如此,要做很多的选择,有些可能是主动的,有些也可能是被动的;当下做的一些事情,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成功的,有一些也可能是错误的、失败的,但只要做的不是危害社会的事情,大多数事情都会成为人生当中的宝贵经历,经历时间的沉淀,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成了自己手里收获成功的筹码。就像我们很多时候学的一项技能,学的时候可能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但后来才发现,它在不知不觉间可以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
认真对待人生里的每一次相遇,认真对待人生里的每一次选择,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做一个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