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摘录6-木门道(上)

2021-05-26 11:22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十一、木门道的悲伤你永远不懂

盐官镇:

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一次正面对决。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第二次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就是为了第四次北伐扫平侧翼隐患;派魏延、吴懿深入羌中,确保得到蛮夷支持,又动员鲜卑轲比能部在石城响应。甚至投入了木牛。


恰好曹真病重,抵挡蜀军的重任落到了司马懿手中。司马懿只是空降干部,能否降服雍凉兵将还不好说,更要命的是,他率领的魏军主力不在陇西,还得匆忙赶去。

诸葛亮出击时间,恰恰打在这防务交接的七寸上。


建兴九年三月,诸葛亮杀出西和县山区,抵达祁山;司马懿刚接受诏书,带张郃等人从长安经陇山往天水赶。诸葛亮比司马懿提前一个月到战场。(安记:真·效率就是生命)


陇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兵力空窗期。所以诸葛亮一改平时谨慎的用兵作风,留下一支部队围困祁山堡里的贾嗣、魏平,然后亲率大军疾风突进,偷偷摸摸直扑天水附近的产粮区上邽。

《孙子兵法》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诸葛亮不去攻城,反而留在渭水南岸大摇大摆割麦子。司马懿本来已经出发往祁山,结果发现诸葛亮跑到身后割麦子了,急忙赶去与之对峙。可惜晚了,陇西当年的夏粮为之一空。

两军在上邽对峙几天,诸葛亮突然后退,退到祁山。

诸葛亮大军休息了一个月,然后坐船舒舒服服退到祁山。魏军从长安气喘吁吁赶了一个月路,到天水已经疲惫不堪,还得继续追击一百二十里到祁山。

可是不追不行,一是祁山堡还被围着,不能不救;二是政治上影响太坏;三是司马懿说不追,底下人也不干……

于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从天水追到了卤城。

追到这里,司马懿不再往前走了。

因为他发现,祁山堡至今居然还没陷落——蜀军围城打援。

       司马懿一下看出诸葛亮心思:

       上邽割麦——打击魏军后勤;(釜底抽薪)

        一退一百多里——拉长魏军补给线;

        围祁山不打——逼魏军南下。(反客为主)

        让魏军在自己境内成了补给不易的客场作战,而蜀军以逸待劳。


为什么不在上邽接敌?因为那里地面平阔,适合曹魏骑兵突击。

《北堂书钞》里有诸葛亮对上邽地形的评价:“今上县之战,更在贼门,战地平如案也。”

卤城和祁山堡之间,虽也是平野,但两侧为祁山和秦岭余脉阻挡,限制了骑兵最擅长的           迂回穿插战术。外加这里的平野是丘陵缓坡,小沟小坎起伏较多,容易绊倒马匹。所以      《晋书》说“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画地为牢)

       

司马懿看穿了,于是登山掘营,一直紧贴着诸葛亮大营,就是不迎战。张郃和其他将领开始闹事。司马懿和张郃的不和,可能也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内。

司马懿想做缩头乌龟都不成,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跟蜀军决战。

司马懿终于没有顶住部下压力,在初夏五月打开营门,兵分两路,让张郃去攻打侧翼南围的王平,他则亲率主力跟诸葛亮决战。


诸葛亮这次出祁山,所有的战略都围绕一个目的:促成和魏军的正面对决。这支蜀汉军团,诸葛亮从托孤之时起接手,调教了九年,历经南征和三次北伐,已经磨砺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剑。

战果:蜀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退回大营。


第一次北伐,蜀军席卷陇西,靠的是敌人毫无防备,街亭一战惨败。

第二次北伐,屯兵坚城之下,无功而返,斩王双靠的是伏击。

第三次北伐,双方没有接战。阳溪胜仗规模太小。

当时的舆论认为,蜀军战斗力强于陇西地方军,但是弱于魏军主力精锐。


诸葛亮在这次北伐的表现极佳,从踏出祁山开始,就牢牢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禽兽大那颜认为:诸葛亮不是天才军事家,但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可怕。他在第一、二次出祁山的指挥还略显生涩,第三次就纯熟多了,到了第四次,他的表现近乎无懈可击。这种学习速度,比他的表现还要惊人。


《三国志》和《晋书》对这场胜利讳莫如深,只字未提,只说两军在祁山对峙,蜀军宵遁,司马宣王大获全胜。但这却无法解释接下来的事情——张郃追击撤退的蜀军,被诸葛亮伏杀于木门道。


      



《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摘录6-木门道(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