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炜:版筑不时操

2023-10-19 14:38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写给其弟杜颖的一首诗中的词句。“版筑不时操”,描述的是临邑县主薄杜颖带领民众为防洪而不断修筑堤防的场景。其实,这句诗也颇能反映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的黄河堤防状况,只是“不时”的跨度要大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治河活动鲜有记载,以致清人胡渭在《禹贡锥指》一书中研究黄河史后发出了“魏晋南北朝,河之利害不可得闻”的慨叹!不过,局部的治理仍未停止。魏晋之际对引黄入汴口门的整治和北魏后期的崔楷治河建议,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据《晋书·傅玄传附傅祗传》称,黄初大水后,荥阳汴口石门冲毁,导致黄河、济水不断泛滥,为解除水患,邓艾写了《济河论》,提出治河意见,并发动民众重建了东汉时的石门工程。晋武帝时,汴口再次被洪水“侵坏”,傅祗出任太守后,组织人力兴修了一道草土围堰“沈莱堰”,平息了水患。 《魏书·崔辩传附崔楷传》不仅记述了北魏的水灾情况,还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六世纪初的一次治河规划和治河活动。传记中,崔楷首先分析了黄河连年为患的原因,并提出实施筑堤、分疏的治河对策。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然“用功未就”,即把崔楷“诏还追罢”,修了个半拉子工程。 隋代没有治河的记载。唐代河患记载虽有增加,但见于文献的治河活动不过三四次而已,如开元十四(726年)年的济州治河。时任济州刺史的裴耀卿,在未奉朝命的情况下,率领民众抢护堤防,“躬护作役”。但就在工程正在进行时,裴耀卿却接到了调任宣州刺史的任命。他担心走后工程半途而废,便加快施工进度,直至“堤成”,才“发诏而去”(《新唐书·裴耀卿传》)。裴公一心为民的精神,感动了当地百姓,济州人特立功德碑一座,以示纪念。 五代时,政治中心移至黄河下游,洪水灾害直接危及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后唐、后周、后晋的治河活动随之增多起来。同光二年(924年),唐庄宗李存勖因曹、濮等州连年为河水所溺,命右监门卫上将娄继英率军修筑酸枣县(今延津县)堤防。因“未几复坏”,次年又命平卢节度使符习再修。同光五年(927年),邺都组织15000人修卫州界河堤。长兴初年(930年),因河水连续多年溢决堤防,滑州节度使张敬询组织人力修筑了酸枣至濮州的“二百里”长堤。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宋州节度使安彦威在堵塞滑州决口后,又筑堤堰数十里(《册府元龟·邦计部·河渠》)。周世宗柴荣即位后,针对当时的严重河患,于显德元年(954年)命宰相李谷督帅“役徒六万”,用1个月的时间堵塞了澶、郓、齐等州的多处决口(《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另外,这一时期的堤防管理养护也得到了加强,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天福二年(937年),前汴州阳武县主薄左墀向朝廷进策17条,其一“请于黄河夹岸防秋水暴涨,差上户充堤长,一年一替;本县令十日一巡。如怯弱处不早治,旋令修补,致临时渝决,有害秋苗,既失王租,俱为坠事,堤长、刺史、县令勒停”。皇帝尽管认为“逐旬遣县令看行,稍恐烦劳”,还是采纳了“每岁差堤长检巡”的制度。天福七年,晋高祖石敬瑭又“令沿河广晋开封府尹逐处观察防御使刺史职并兼河堤使,名额任便差选职员,分擘勾当,有堤堰薄怯,水势冲注处,预先计度,不得临时失于防护”(《册府元龟·邦计部·河渠》)。 依据文献资料,唐代的河患比魏晋南北朝多,平均13年左右发生一次河决、河溢。五代时,河患增多,平均3年一次。在文字表述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全称“河溢”,泛滥地点也不确定;唐代,河决、河溢并称,多数有决溢地点和简要灾情;到了五代,“河决”多于“河溢”,地点和灾情也较详细。单从这些情况看,基本符合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规律。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东汉故道历经数百年,河床淤积加重,灾害势必加重,灾情当然也会越来越引起国人的重视。 这里,还很有必要对东汉故道能够长期相对稳定的原因做一简单交代。据《黄河水利史述要》分析认为,首先是王景治河后黄河下游有了一条比较理想的河道。这条线路入海距离短,比降陡,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加之南岸有泰山余脉阻挡,北面是淤高了的西汉故道,河水从一条比较低洼的地带通过,这就给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黄河下游多个支流、湖泊分水、滞蓄洪水、泥沙的结果。东汉以后,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泽和旧的河道。汛期,这些分支、湖泽和旧道,从大河分流洪水,削减洪峰,相应也就减轻了堤防的压力。同时,也分流了泥沙,减缓了下游河道淤积抬升,延长了河道寿命。 第三,是中游植被转好,水土流失减轻。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大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减少情况可能有所改善,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应地减少了黄河携带的泥沙含量,延缓了下游河道的淤积,使河道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 最后,是社会原因。魏晋南北朝和五代,社会动荡,政权频繁更迭,势必导致堤防的削弱、破坏,致使黄河长期处于自由泛滥状态。而泥沙淤积范围的扩大,又进一步减缓了主河槽淤积抬升速度,河道相对稳定就成为可能。唐代,正史记载的黄河决溢不多,则可能与当时藩镇擅权、地方割据,漏记河决、河溢有关。另外,唐书中的大水记载,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也包含了黄河决溢,只是由于大水发生后,汪洋一片,决溢难分,地方当局未加核实或统计罢了。 摘自《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

赵炜:版筑不时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