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涨疯了

2023-07-25 22:10 作者:网叔点财  | 我要投稿

涨疯了。北向资金爆买了190亿,创了年内新高。

网叔一个证券账户,浮盈了4万4。

网叔手上的权益类资产,估摸今天能浮盈7-8万。

人终究是情绪动物,虽然知道“不可持续”,要冷静,但还是忍不住,莫名地高兴。

投资什么时候战胜人性,就能封神了。


长坡厚雪升级版,组合的基金净值还没更新完,就已经创新高了。


另外不得说,长坡厚雪升级版是4月10号开始迭代的。很惨,开始于熊市底部的小波峰。从4月到现在,沪深300几乎是一路向下的。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昨天净值更新之后,网叔自己的实盘投资回报率还是正的。

扛住了这波大回调。

说明我们这个“绝对弱者”策略的组合表现还是非常棒的,我们选出来的基金经理,总体还是非常可靠的。

小试牛刀且慢版,也有基金没有完成净值更新,当前的浮盈是2.13%。一波基本上也抹平了过去的所有跌幅。估计周四发车的时候,大部分朋友的账户收益都能转正。


2.0

上涨动力主要来自政策刺激

确切讲,是有几个超预期的政策刺激:

(1)关于资本市场,从之前的“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变成了“活跃资本市场”。

似乎暗示得挺直接的。

(2)关于房地产,没有再提“房住不炒”。

不让涨,但也大概率出手遏制跌了。最近一线都跌得一塌糊涂,杭州某些区域甚至出现了腰斩。

(3)关于地方债,从“严控隐性债务”变成了“优化地方债务”。

严控是防守动作,一般是还没准备好的。优化则是进攻动作,潜台词:组合拳要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没必要一惊一乍,高兴太早。

政策刺激只是一波助推的强心剂。

推了之后能走多远,是需要真金白银的经济数据去兑现的。如果后续依然是“强预期,弱现实”,那么走几步之后随着阻力越来越大,又会退回来。


2022年10月之后,也有一波强劲的政策刺激。

当时口罩放开,射了地产三支箭,也把A股往前推了一阵。那一波,上证指数直接从2800点涨到了3400点。

只是后来经济数据始终无法兑现真金白银,4、5月之后,又一步步阴跌了现在的3200点附近。


所以对于这一波,让子弹飞一会吧。

我们这些“躺平党”,核心还是盯着全市场的估值,该定投的时候继续定投,该观望时候继续观望。

便宜永远是王道。


3.0

最近三年真的跌得太惨了,我们来看今天“大涨”之前的A股:

除了美股,除了白酒和新能源,21年那波结构性牛市的涨幅不仅已全部归零,平均还倒欠10个点以上……


没有增量资金,现在的A股纯粹是存量资金博弈。

为了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市场“有所作为”,他们面面相觑,像是古代罗马竞技场的角斗士,在一片起哄中,操起镰刀疯狂互砍。

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想参与,需要学一门技术:交易

不过所有的交易高手都会告诉你,真正能赚钱的交易叫“趋势跟踪交易”,做交易真正能赚大钱的时候是“遇到一波大趋势”,也就是牛市。

在股市,唯有牛市才能暴富,股市是一个天吃饭的地方。

而对于交易一窍不通的普通人,唯有在牛市来之前布好局,才有可能抓到牛市。而布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坚定不移地定投优质资产。

其它,或多或少都是瞎折腾。


4.0

中金公司,国内最著名的券商之一,每年都会做第二年的十大预测。

2022年只预测对了一个,成功率10%。


2023年,也貌似正在走向“大翻车”。


预测市场很难,我们能做,唯有坚定地执行那些适合普通人,大概率对的事:低位定投买入,高位逐步卖出。


今年这个时间点很关键:

黎明前的黑暗

谁都知道黎明降至,但是谁也没办法笃定具体是何时。黎明前的黑暗也最是令人窒息,信心像是飘在田野上点点微光的磷火。

上涨的最直接动力,就是增量资金的大量涌入。唯有不断地有人高位接盘,价格才会节节攀升。只是人都不是傻子,凭什么让我来高位接盘?

答案只有两个字:

信心!信心!信心!

5块钱的东西,有人愿意10块接,那他一定是看到并确信能涨到20。

信心不是纸糊,需要政策支持,需要业绩支撑,需要舆论引导,需要许许多多的人看到许许多多的人都赚到了钱。

而这些都需要等待,跟我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没有一毛钱关系。做投资,大部分时候都在对抗人性,对抗急功近利,对抗损失厌恶。

当然,市场信心爆炸的时候,也是A股真正危险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就要偷偷溜了。


5.0

最后回答一个朋友问题:

都在说7月31日3.5%的储蓄险要下架了,是不是真的?

保险公司为什么要不断降息?

答:

6月份的时候也在“疯传”3.5%的储蓄险要下架。

当时没有明确的文件下来,但是圈内都在“言之灼灼”地说就是6月了。

当时网叔写了2篇文章:

一篇是:留点现金吧!

希望大家量力而为。

一篇是:最后2天

跟大家系统科普了一下储蓄险的情况。


这次应该是真的,因为已经有明确的媒体报道了。传统媒体不比自媒体的“小道消息”,每一个发布的信息都要核实,算是板上钉钉。


那么,保险公司为什么要不断降息呢?

其实不是保险公司想降息,而是监管“逼”着降息。

注意,这是被动行为。


这些年寿险的预定利率一直在降(储蓄险是寿险的一类)。

根源问题就一个:

保险是接近“刚兑”的


接近刚兑就意味着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闪失。

从经营模式讲,保险公司做的事,本质跟银行差不多。左手吸纳资金,右手拿着这些钱去投资,最后赚取利差。

也就说保险公司想要稳健经营,就要做好两件事:

一个是吸纳资金的成本要足够低;另一个就是投出钱收益不错,并且不会出现坏账

这里就出现了几个矛盾:

(1)吸纳资金的成本不是你想低就低,理财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高息揽储”肯定是比低息更容易快速做大。

(2)风险跟收益是成正比的,投出去的钱想要收益不错,就一定要冒风险。所以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承担一定的风险去博取相对高的收益,也是经营者的本能。


为了对抗这些矛盾背后保险公司的“本能”,监管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可谓“无处不在”。

首先,在投资端就管死了。许许多多的投资项目,只要风险稍微一高,保险公司均不能参与,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保险公司惨淡的投资回报率。

2月15日,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4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7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83%。

并且全部收益率低于5%。

看到这些数字,网叔脑海冒出一个词:

利润微薄


虽然是自己管出来的低投资收益率,但是面对如此微薄的利润,监管肯定会头痛:

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利差很低,盈利很难。

另一方面像储蓄险这样的长险产品,是长期锁定收益的,并且还是“复利”(现在是3.5%的复利)。你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利率下行,投资回报率走低”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到底大不大?

答案肯定是有点大的。

大就代表风险。于是监管又出手了,手起刀落,直接要求降息,从原来的复利3.5%降到3%。


事实上,这波降息也不仅仅是储蓄险。

银行存款、国债也在降。

这是当前大势所趋,现在国内并不缺资本,缺的是有效的投资途径。如果对标日本,再我们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回头。

换句话讲,如果手上闲置资金比较多,现在去配置一部分3.5%的储蓄险,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

最后几天,网叔也会继续跟大家科普储蓄险,有什么问题,尽管留言。感兴趣的,可以走网叔的渠道,支持网叔一下。

涨疯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