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眼鹰蜥 | 它是不是更像驯龙高手里的无牙仔?一个爬宠界的戏精~

2019-04-01 13:40 作者:肆养_频道  | 我要投稿


注:在公号后台留言指出错误,对于该物种有不同见解也欢迎提出,仅限本文



    饲养简单度: 3.7 / 5  有难度

    互动指数:      2 / 5   

    蜥蜴中的表演大师。


红眼鹰蜥   Tribolonotus gracilis

科: 石龙子科   Scincidae  

属: 鳄鱼石龙子属*     Tribolonotus gracilis

别名:细三棱蜥,红眼鳄蜥,布氏鳄鱼石龙子,盔甲蜥

分布:印尼,新几内亚及周边岛屿

体长:18 ~ 25 厘米

寿命:大概 10 年以上

活动习性:群居,主要为陆栖,偏夜行

适宜温度:17 ~ 28度,最高温度不宜超过 30 度

适宜湿度:60% ~ 90% ,潮湿

保育级别:非公约物种



特征


红眼鹰蜥也被称为红眼鳄蜥。它所在的属,共有八个种类,红眼鹰蜥是其中最普通常见的一类。它属于中小型石龙子类,最大的特色就是成体双眼周围的橘红色大眼圈,虹膜则有一圈黄色环。夜间看起来好像有一对大大的红眼睛,这个器官在野外可以起到威吓掠食者的作用,这个外貌特征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头部大小相对于身体比例来说相当大,头部呈三角形,其头盔状的头部上有类似鸟喙的嘴巴。它的身上有四列非常明显的棱状突起,由颈部一直排列到尾根部,红眼鹰蜥全身长满粗糙的鳞片和刺状小突起,像极了一只迷你小鳄鱼。


吓人的大红眼


把灯光调暗效果更好


身体看起来很像鳄鱼


红眼鹰蜥幼体和成体的体色外观都有些许区别。成体外皮呈深褐色,肚子为奶油色。而幼体通体偏褐色,背部中间有白色或是奶油色的细带,头部为褐黄色并有很多斑点,幼体和成体最大的区别是幼体眼睛周围并没有橘红色眼圈。


幼体慢慢长大后,头部黄色褪去,身上的褐色慢慢转变为黑,腹部也会展现出奶黄色,背部和头部的棱刺慢慢变得明显。一般在出壳 6 个月后,幼体会开始出现红眼鹰蜥特有的橘红色眼圈。


幼体的眼睛还没有进化


在野外,红眼鹰蜥一般栖息于靠近水源的热带雨林或湿地。日夜均有可能出来活动,每天清晨和黄昏 6 ~ 7 点最为活跃,捕食的时间段也大多是在黄昏。其他时间,它经常藏会在石缝或落叶里,偶尔会在浮木上活动。



这个物种雌雄辨别非常容易。一般雄性的红眼鳄蜥比雌性体型稍大一些。雄性个体在后脚的趾头上长有成列的小肉垫。此外,公的腹部有一块大腹鳞(肚脐位置),这些特征雌性都没有。



雄性的半**


生态行为:说到一些生态行为,红眼鹰蜥算是蜥蜴类中的另类。红眼鹰蜥是少数会叫的蜥蜴。在出现危险的时候,红眼鹰蜥能发出唧唧的叫声来吓退敌人。雌雄声音会稍有区别,雄性声音一般比较低沉,而雌性比较尖细。


红眼鹰蜥另一个有趣的生态行为是装死,这也是另一个保命策略。不过,它每次装一小会就会起来,再次走动。


这只小红眼正在认真演尸体


红眼鹰蜥生性较害羞,几乎不会主动咬人。饲养时尽量避免频繁抓取,过度的接触可能导致个体紧迫,尾巴容易自割。


红眼鹰蜥非常温顺,但也别频繁上手



饲养


红眼鹰蜥普遍体质强健并且很能适宜环境,算是比较容易饲养的物种。它半水生蜥蜴,需要布置半水半陆地的饲养环境。像大小为 60 * 40 * 40 或 50 * 50 * 50 的饲养箱就足够饲养 2 ~ 3 只红眼鹰蜥。


但这个物种水性比较一般,水太深会有淹死它的危险。环境中还可以布置一些石头树枝供它攀爬(红眼鹰蜥善于攀爬饲养箱需要加盖防止逃逸),同时也是一种布景。


红眼鹰蜥这种水陆通吃的特点,

非常适合饲养在生态缸中


给红眼鹰蜥提供一个干净的水生环境


红眼鹰蜥对温度和湿度比较敏感。温度方面,红眼鹰蜥属于耐寒不耐热。日间红眼鹰蜥饲养环境冷区的温度应该在 21 ~ 25 度之间,热区最高温度切记不要超过 30 度(红眼鹰蜥对于高温非常敏感)。夜间饲养箱中温度控制在 17 至 20 度。



湿度的话,红眼鹰蜥喜欢高湿的环境。最适宜它的湿度是在 60% ~ 90% 的湿度,最低湿度不要低于 60% 湿度以下。


如果长期饲养在过于干燥的环境,它们大多会发生脱皮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特别容易发生于趾头及背上的刺脊。趾部的皮如果没有脱除干净,久了之后会硬化,使得血液无法顺利地流到趾头,最后造成趾头的坏死。饲养者可以每个星期都给他们泡一个小时的温水浴(水约 2.5  cm 高)。此时,可以顺便将未脱干净的表皮去除。


红眼鹰蜥似乎很喜欢偶尔喷洒的雾状水气,环境中可以安装喷淋设备或定时手动喷水。


关于加湿有个小方法,可以在饲养箱内提供他们一个装有潮湿水苔的有盖塑胶容器(需在侧内开一个入口)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脱皮的问题,有点类似加湿洞穴。如果红眼鹰蜥一直出现脱皮方面的问题,饲养者需考虑减低饲养容器的空气对流以增加整体湿度。



环境垫材用保湿性垫材,比如腐殖土、苔藓、椰土等。饲养红眼鹰蜥的垫材最好铺上一定的厚度(10厘米以上)供其挖掘,在野外红眼鹰蜥就喜欢钻到枯叶里或挖洞穴居。



上文也提到,红眼鹰蜥是比较害羞的爬行类动物,所以环境中必须为它提供足够的躲避处。躲避处可以直接选用躲避穴,也可以布置一些植株作为遮盖。



本种穴居又多生活在雨林下层,喜欢在阳光昏暗的清晨和黄昏活动。导致它并不需要太强的 UVB 照明,一般雨林型 UVB 灯管(UVB 5.0)就非常适合它。


红眼鹰蜥对UVB的需求比较弱


最后,饲养者必须要注意环境的卫生问题,雨林型环境比沙漠型环境滋生病菌要容易的多。


通风湿度霉菌这三个问题几乎是相辅相成


群养:红眼鹰蜥是一种有群居行为的动物,经常看到它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但是成年雄性的领土性非常强,不要把两只成年雄红眼鹰蜥放在一起里,在周边有成体雌性的情况下,雄性就会就大打出手。而两只性成熟雌性养在一起也不适合,所以如果是成体最好成对或多对饲养。




食性

肉食性。红眼鹰蜥主要以昆虫类和节肢类为食。常见的饲料昆虫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像面包虫,大麦虫,蟋蟀,蟑螂,蠕虫以及蚯蚓都是可以,成体还可以偶尔喂食乳鼠。


个体间对人工饲料的接受度和喜好都各不相同,对于一些不好好吃饭的个体,饲养者可以多多更换食物种类来摸索个体对食物的偏好。注意下喂食时,饲料活体体型不宜太大。



红眼鹰蜥对于蟋蟀的接受度颇高


成体红眼鹰蜥每两天喂食一次,而幼体可以天天喂食。喂食的量不宜超过个体头部的大小。



含 D3 的钙粉和维他命最好保持定时补充,补充时只需要把钙粉(维他命)撒在活体食物上即可。


在成体前,红眼鹰蜥每周需提供两次沾有钙粉的食物以利他们骨骼的成长。而成体的红眼鳄蜥每周喂食一次钙粉及可。


产卵的母体会消耗大量的钙质,所以必需每天喂食钙粉以补充钙质。




繁殖

红眼鹰蜥到达性成熟一般需要 3 ~ 4 年,红眼鹰蜥似乎没有明确的生殖期。但据观察发现一般它们的生殖高峰发生在晚秋。红眼鹰蜥一次只产一颗卵,一年会生产多次,每次间隔约五周,但时间间隔时有变化。



红眼鹰蜥的孵化温度在 22 到 27 度之间(超过 27 度容易导致孵化失败),孵化湿度为 80% ~ 90% 。孵化期约在 42 到 83 天之间(平均约为 60 天),孵化时间的长短和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日间温度的变化似乎对孵化没有显著地影响。


红眼鹰蜥的卵可能存在着一种依湿度改变而启动的滞育机制,而这正是造成红眼鹰蜥孵化期不固定的原因。幼蜥的性别和孵化期间温度也没有关系。


刚出生的个体


据资料显示,人们开始饲养红眼鹰蜥是在 1994 年前后,在此之前大家对于红眼鹰蜥知之甚少。但即使到现在对于红眼鹰蜥的认识依然十分有限。



对于红眼鹰蜥这种有趣生物的了解,现在才刚刚开始。


更 多 该 物 种 文 章



文丨达叔

图丨Internet、肆养爬房

编丨达叔



红眼鹰蜥 | 它是不是更像驯龙高手里的无牙仔?一个爬宠界的戏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