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英语的前世今生(和七大姑八大姨)

2021-04-22 14:15 作者:有大米的说  | 我要投稿

总起:

知识是活生生的。而让知识活起来不止是传授者的工作,更是加工者的重要任务。

本笔记在尝试实验“费曼学习法”的基础上,旨在将看过的视频转化为个人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输出个人理解与观点。仅供参考,希望阅读完该笔记的小伙伴也能在看完视频、阅读笔记后,输出自己的见解哦~


title:英语的前世今生

输入部分

“学以致用”——《为有源头活水来》

part1:英语本土“盎格鲁-撒克逊语”+日耳曼语

背景:英国本土原生

English本源:England=Engla+Land

覆盖范围:常见日常名词(对照汉语中的眼耳口鼻手,最常见的一类名词)

part2:北欧词汇

背景:北欧文化入侵

覆盖范围:常见日常名词

思考:北欧以海盗发家,语言的音节都比较简单。估计是为了海盗兄弟记忆方便而特此为之。


日耳曼词汇部分(P1+P2,占26%)

part3:法语部分

背景:1066年诺曼征服,王室由法国人支配

法语词汇部分:占约30%




覆盖范围:行政、宗教、法律、军事,也有些生活用词。

如:secret(英法拼写一致);delicious(英语由法语单词Délicieux演变而来)

思考:既然行政、宗教、法律等名词是这一时期大量引入,是否说明英国的政治也是从这一时期才更显体系化呢(希望有历史很好的大佬来给答疑解惑0w0)?


part4:拉丁语部分

背景:英国原住民与罗马人交流时吸收

拉丁语词汇部分:约30%



覆盖范围:日常、宗教、法律、医学、神学、教育、科学

思考:英语中众多单词都源于拉丁语,而拉丁语的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

在古代,王公贵族会采用各种办法维持特权。他们借助宗教,教育,选材制度等包揽了巨额财富和上升渠道。

例如,贵族们会将拉丁语作为论文,学科上固定使用的语言,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最好的文法教育,从而达到垄断受教育权的目的。


part5:莎士比亚自创部分

(永远的神,这位真的是永远的神)

方法:通过吸收借鉴外来词进行词性转化

思考:吸收借鉴,批判继承,是维护一个语言自身纯洁性最重要的一个方式。

相比于日语片假名的直接照搬照用,我国近现代时期面对舶来语都进行了恰当的本土化。如歇斯底里(hysteria)、幽默(humor),不仅从语音上很好传达出单词原本的感情色彩,也在语义上有所保存。

part6:殖民时期吸收借鉴部分

时期: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



举例(以汉语为例):


小结:

目前国内英语学习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初阶段大多接触到的是日耳曼词汇,高中阶段开始引入法语、拉丁语的部分;而到了大学,无论四六级考试还是研究生考试,各类考试都对学生对于高深词语的掌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初中阶段的“things”,在高中,大学阶段不知不觉换成了“elements”、“phenomenon”等词汇,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所以后来背的单词也就越来越长了(ಥ_ಥ)



输出部分

“知来处,明去处”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言特征。英语的词源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探索,也曾经历过无人问津的窘境。

我们的汉语,也在前人不断探索与改革中不断演进,同样曾经历过众多变故。

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鲁迅为首的有志之士,倡导新白话文运动。在抨击那些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将受教育对象从精英分子真正的扩充到了平民百姓。

70年代,计算机刚引入中国时,有学者在当时不断推进汉字拼音化,直到电脑字库成功开发,汉字拼音化的声浪才弱了许多。

fou ze jin tian ,zhe pian wen zhang jiu dei zhe me xie le.

而当代,在互联网时代沟通我国九亿的网民同时,我们的人民群众也发挥了充分的创造性。00年代初的♂吙☆文♂,贴吧时代的各种简称(喜大普奔,十动然拒),再到近期“cqy”“ddsq”等拼音简称的出现,我们的汉语也在发生贴合时代的变化。只是花红无百日,很多表述都只是浩如烟海中的短短一行,并没有对现代汉语产生太大波澜。

而汉语在保存经久不衰的传承力同时,也相对客观地保证了自身的纯洁性,没有变成奇怪的样子。结合英语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原因是:

根据时代特征,对其他语言恰当的批判吸收与改造。

英语作为一个大杂烩,吸收借鉴的过程并没有径直地“拿来主义”,而是有规律的进行扩充。up主在视频中提到,莎翁在造词的时候,也是根据词语原本的含义进行词性变化的。如词源为拉丁语的单词education,因为没有动词形式,所以莎翁便规律化地造了个“educate”——动词词性的教育出来。

近代中国刚开始翻译外来著作时,也曾有一段直接音译的时期。该时期没有把汉语和外语的含义贴合起来,就出现了很多颇有趣味的音译。比如指代小资产阶级的名词小布尔乔亚(petite bourgeoisie),正是音译时代的有趣产物。

虽然故事看着有趣,但贯彻“拿来主义”,直接结果就是后人“不明来处”。

全面贯彻“拿来主义”的隔壁韩国在21世纪初,兴起了去汉化的运动,首都名从“汉城”改为“首尔”,韩国文字直接换成表音的韩语。至于这些措施的影响,直到20年后的今天,韩国被戏称为“宇宙起源”,想必各位网友也能从中窥知一二。

不明来处,又从何谈去处呢?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现代汉语中几个很经典的新字,从中也能感受到上下五千年的汉语,时至今日散发出的勃勃生机。

一个是“砼(tong)”,拆开来是人工石三字,指代钢筋混凝土。

另一个是“猹”,各位爱好恰瓜的读者对这个字绝对不会陌生的吧。

 

总结:

1.视频介绍了英语的六个来源代表:盎格鲁-撒克逊语、日耳曼语、法语、拉丁语、莎士比亚吸收改造及其他地区吸收的语言。

2.不同领域的单词,其发源地也有偏重。一般来说:偏日常的大多是日耳曼语,而偏学术书面的大多使用拉丁语。

3.“知来处,明去处”,面对舶来语,应该保持一个批判继承的态度。切不可拿来就用。


本篇笔记仅代表个人感悟与观点,也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在看完视频或笔记后,提出不同的观点。让我们一块来在不断的输入输出中,建构起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吧(๑>ڡ<)☆




英语的前世今生(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