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动!检验检测机构“专精特新”化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国家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和力量,为国家创新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01
什么是“专精特新”?
按照工信部的定义,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9、2020、2021、2022年分四批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共有18个省55家检验检测企业上榜,其中北京10家,上海9家,广东8家,四川4家,山东、辽宁、江苏各3家,重庆、云南、河南、河北各2家,浙江、天津、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海南各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检测企业中,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公司4家。
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提到,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截至7月底,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
02
各省市专精特新政策
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标准化指导服务,激励“专精特新”企业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多个省市已然行动起来。
北京
北京设置“专精特新”专板,专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股债融资、上市加速等资本市场服务,将成为北京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新载体、新抓手。
上海
上海首发全国首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研究,希望通过集结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和专家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形成聚合,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天津
天津将继续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重视企业的生态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发展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重庆
重庆将持续带动专精特新企业“长个头、长肌肉”。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支持并引导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针对本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精准扶持惠企政策,完善服务内容和优化发展环境。
四川
四川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培育新主体上下功夫,一手发挥骨干龙头企业“链主”作用,一手推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中下游企业协同、内外资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
山东
山东把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培优塑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山东将进一步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山西
山西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希望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发展,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陕西
陕西省工信厅要求,各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梯度培育,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质中小企业聚集,引导全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安徽
安徽将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大院大所大学共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健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湖北
湖北已认定4157家省级“小巨人”企业,初步建立起“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正对标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要求进行培育。
广东
广东正抓紧制定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将从强化梯度培育机制、促进数字化转型、畅通资金融通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等11个方面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
江苏
江苏不久前印发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级提升、协作配套强链、质量品牌创优等八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浙江
浙江通过建立完善“法规+政策”的制度体系、“评育用”结合的培育体系、“平台+样板”的数字化转型体系和“普惠+增值”的精准服务体系,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03
检测机构“专精特新”发展
检验检测与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共同构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认证行业作为质量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助力产业科技进步、保障社会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检测认证机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研攻关的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如杭州市滨江区就推出了系列措施服务企业:出台标准制定奖励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发布国际标准、获得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给予2000万元至2亿元不等的金融授信;创新数字化网上延期备案模式,营商环境实现优化提质;在检测认证机构大力倡导卓越绩效管理,总结推广“标准共研制、体系共建设、质量共提升”的全域质量标准提升经验等等。
发展至今,滨江区已有9家检验检测机构入选专精特新名单,新增数、累计数均列浙江全省检验检测机构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