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图馆】嫩江边上的丁零古印

2018-02-08 22:26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 本期作者:旅人日记| 专栏编辑:小拓拓

  •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1986年在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出土了一枚官印,上刻有“魏丁零率善百长”字样。此古印为黑龙江地区出土的最古官印,东北史权威孙进己老先生给杨树明的信中写到:此百长印至属重要,自古至今在黑龙江省发现有丁零字样的文物,此属首次,弥足珍贵。但后因意外导致此印丢失,至今下落不明,导致考古界对此印的研究陷于停滞。

这枚印章边长2.2厘米,印鉴和印纽共高2.7厘米。鼻纽为马型,紫铜质地,表面颜色呈黑褐色。官印上各处均没有铸造年月及铸造于何地等信息,一切的信息只能从“魏丁零率善百长”这六个字中一窥。

丁零文字

丁零居住在今贝加尔湖附近,苏武被流放的“北海”即贝加尔湖附近丁零人所居住的地域。

贝加尔湖地区

单于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丁零盗武牛羊。

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馀里……北拒丁零

出土丁零古印的龙江县属于东胡与北扶余索离混居地带,北扶余索离中心地带位于今肇源—巴彦一带,而属于北扶余文化遗存的白金宝文化北至小兴安岭西至乌裕尔河流域都有发现。龙江县位于乌裕尔河以及嫩江以西地区,应是北扶余索离的边缘地带,与东胡部落混居之地。

扶余

无论怎么看,位于大兴安岭以外西北部的贝加尔湖丁零与万里之外的北扶余都没有什么联系,那这枚官印到底为何会在龙江县发现呢?关于此印的来源我有以下几个猜想。


猜想:

1、檀石槐于公元2世纪组建的鲜卑部落联盟内部各族混杂,有匈奴故部,丁零,坚昆,乌桓等族。檀石槐死后,部落联盟瓦解,漠北再次陷入乱战,由于丁零在部落联盟中属于边缘地位,丁零族中一部可能就跨过兴安岭来到松嫩平原以避难。而在曹魏兴起之后,轲比能重新统一中部鲜卑与东部鲜卑,这一部丁零可能就又重归鲜卑所属。

《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其官有魏率善,邑君,归义候,中郎将,都尉,伯长。

鲜卑陶偶

曹魏与鲜卑交好后曾大规模册封鲜卑各部并给予官职,居兴安岭余脉一带的丁零部落应在册封范围之内。据此,这枚官印应为当时一小部落首领接受曹魏册封的信物。但此丁零部后因势力弱小逐渐融入了周边其他民族中,后世也就没有了关于此部的记载。

2、金代初期曾将原在呼伦贝尔一带的乌古部与迪烈部内迁,于今龙江县建立乌古迪烈统军司,治所所在地即在今沙家街古城。

《辽史》:徙乌古迪烈部于乌纳水,以扼北部之冲。

迪烈部先世为唐代拔野古,又据考古发掘表明拔野古与丁零为同属。这就为我们列出了一个丁零其中一部分东迁的时间轴:丁零—拔野古—迪烈部—乌古迪烈统军司。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古印为曹魏时丁零某部所得,并被此部奉为祖传之宝,后随部落迁移来到此地,后因一些原因遗落在荒野之中。


结语

以上两种猜想都有很多疑点,譬如第一条史料中从未记载汉魏时有丁零部落迁移至兴安岭东,周边也没有出土过丁零文物。第二条中古印出土地最近的辽金古城也在30多公里以外,若迪烈部真将此物视为珍宝的话,应将此物至于城中妥善保管,不应遗弃于荒野之中。

一切的推论,一切的猜想,都因古印意外丢失而永远的变为了假设,现在所能找到的关于古印最详细的文章也只不过寥寥数页。而关于丁零古印的所有疑问,则可能会只有在它重见于世人的那时才会解开吧。


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点赞、收藏、资瓷一下哦!



【史图馆】嫩江边上的丁零古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