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寄黄几复》
众所周知,宋代的代表文学体裁是词。但是,现存宋诗的数量其实远大于宋词。这说明诗的地位在宋朝依旧是不可取代的。今天,论起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唐代诗歌。的确,诗歌在唐代有过几次成就高峰,其光芒掩盖了宋诗。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哪首宋代诗歌能家喻户晓,足见其在宋诗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黄庭坚就有这么一首诗,名为《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
退一步说,这首诗即便不是名诗,说其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千古名句应该是没问题的。初次读时,只觉得好,但实在说不上来好在哪。很多诗词读来都是如此。今天,我再次读到,再次查询教材上是怎么说的。尝试着来说说好在哪。
重剑无锋
作诗时用典是宋人的惯用手段。有的人以才学为诗,把一些生僻的典故大加运用,搞得人不去百度一下,根本读不懂是什么意思。更何况宋代可没有互联网技术。这就属于弄巧成拙。有的文人用典,用的是很常见的典故,直接明了。比如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有“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这就是用了周瑜赤壁之战,谢玄淝水之战,祖逖中流击楫这三个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当然不能说不好,只是锋芒毕露,不能算是用典的教科书式范例。而黄诗首联乍一看,是在说和黄几复南北两隔的客观事实(黄庭坚在山东而黄几复在广东),其实是用典了。暗用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这就可谓是重剑无锋,把典故变成现身说法,水平很高,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意思。
反对为优
要说黄诗成就最高之处,就在于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两句诗很怪,倒不是说格律问题。它是符合律诗格律的。即便是“十”字按照现代的平声读法,读下来也并不拗口。它怪在没有主语,没有动词,不太容易知道它想表达什么。这联诗是越看越明的。它的意思联系一下上下文我们便能逐渐明确。其实讲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曾经交游的两个好哥们分开时间长了,甚是挂念。从艺术上,前后半句非常符合《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正对为劣,反对为优”。前半句展现的画面是春风和煦的,桃李的颜色是鲜艳明亮的。这就自然让人联想到明媚的春光,和朋友游玩的场景。所谓一杯酒,其实是两杯酒,还有一杯是黄几复的。之后笔锋一转,下半句的画面就比较阴森了。江湖什么?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江湖险恶。夜晚下的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而是雨横风狂,甚至伴有雷电,能把人从本就不深的睡梦中惊醒。夜里的灯,它是孤灯。不是花市灯如昼的热闹,而是残灯明灭枕头欹这般孤独。只有这样解释,符合诗作情感。下半联的画面,是冷色调,和上半联的暖色调反差极大。这么一联诗,看似什么都没说,实则把十多年来的所有事情和情感都说了。其实不止黄诗这么来一句全都由名词组成的诗句,陆游也有一句名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就诗就是正对。但并不是说这句诗低劣,这得看前后文都写了些什么以具体分析。在此不做讨论。
包藏隐喻
个人而言,我觉得颈联和尾联的水平相对而言就差了些。尤其是尾联,就是在直抒胸臆,为黄几复鸣不平,表达挂念之情。算不上很惊艳。而颈联倒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后半句“治病不蕲三折肱”。直译大意是治病不需要经过三次折伤手臂(一个人如果多次折伤手臂,已经积累了很多医疗经验,算是个良医)。这也是化用了《左传》中的一个典故。它的隐喻,是值得注意的。这句诗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会令人莫名其妙。最多理解为黄几复人生艰难,经历过很多挫折,疾病,把自己锻炼成土郎中了。这里做更深度解读是合理的。这是在说黄几复很有为政的才能,却怀才不遇。他积攒了很多工作经验,治理地方,甚至国家,都不成问题。但实际上,黄几复一直在做县令,这也算是大材小用了。以此解读,合情合理。
以上,正是我能说得出的《寄黄几复》好的原因。至于尾联,可能要到我真的满头白发的那一天,才能列出第四点续写这篇随手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