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浅谈“朝代粉”
“朝代粉”名称出现很晚,但其内涵却远远流长。自古人们就推崇三皇五帝的治世,孟子总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对美好治世的推崇和向往是其存在的必要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针对这一问题出发点是需要明确的。 我主要在现当代的语境中大致分析。
首先要明确一点,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不能简单的认为凡存在就是合理,因为一定会有不合理,所以要去改变。从其合理性来看,本真的“朝代粉”是通过了解历史上朝代的政迹、名人的故事、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实现个人精神愉悦、知识学问的积累增长,换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在个人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并行,实现群体的凝聚,达成社会化交流,这无疑是好的。
但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网民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能掌握的各方面资料、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大相径庭;每个用户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能整天泡在网上,有的人可能只是在闲暇时抽出片刻的功夫粗略的浏览一番,不能要求人人都一样;甚至是看待问题的态度上也一人一个样,有的严肃,有的活泼,有的非此即彼,有的事不关已,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从而导致沟通越来越困难,网民之间生出了无形的“可悲的厚障壁”,这就是“知识沟”产生和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就“朝代粉”的问题来说,更多的人还是“看客”心理——你们吵你们的, 我在下面偷着乐,就当免费看耍猴儿,多好啊!而真刀真枪的冲锋陷阵、厮杀在评论一线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按其知识、技术的复杂程度可以划分为:稍微了解一些史实,但表达层面有所缺失的——气氛组;掌握一定的史实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并且乐于表达的——热评组,“民间历史学家”,不排除真有历史专业人才,不乐意表达的除外;掌握较多的历史事实、资料而又有比较好的表达、表现能力的(视频剪辑等)——历史区up主。 后两者就是历史区up主及其热评者居多,占比最多,他们也有明显的区分,即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并且正主一般不会亲自下场对阵,往往是粉丝打架正主噤声,这和娱乐圈的套路是一样的。这样的划分应该是比较符合b站现在的格局的。如果大家都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吵不起来了——全是气氛组,怎么能干架呢?
那么本来应该是学术研究探讨的阵地为什么能干架呢?上文已经说到第一点,知识不对等——我可能知道你不知道的,你也可能知道我不知道的,“乐为人师”是基因里的传承,骨子里的东西,加之文无第一,所以更有争一争的冲动。
其二,每个人投入其中的精力有所不同,不能要求那些老教授、专业学者们有像广大网民一样成天成宿、没日没夜泡在网络上的功夫,中国网民可有近十亿呀,发挥人海战术,那真是你睡着了我顶上,他忙起来她再上,网络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上来说两句。当然,也不能要求民间的声音每一句都传达到专业人士的耳中,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事情还是要留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们只看个热闹就行了,真要想上去指点两句,好有一比“科学家要搭理你一句,那他就输了。”
其三,各种标准尺度的不同也容易出现误解、偏颇。换句话说,确实容易出现“偏爱”。生活中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显得自家孩子哪也不好好也是不好。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而且会有意无意的代入各种审视环境。历史区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关于“文字狱”,这可是由来已久,从周厉王“道路以目”到秦律妖言令、始皇焚书坑儒,再往后言祸更甚。我们在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有批判精神。而此时“朝代粉”就显得相当“双标”了——有的朝代有的皇帝用文字狱他们会说:“ 大开文网,残酷!”有的皇帝用文字狱,他们又会说:“杀的好,杀的对!” 仿佛吃血馒头的与掉眼泪的不是一帮人一样。总之,选择性的了解、极端化的解读以及有意无意的忽略,已经造成了如天涯、知乎等相关社区论坛一样混乱的局面,在b站社区中也有表现。在此不做评价。
最后又到了老生常谈的时候,也想为人师一把,突然想起李云龙的戏谑:“学习,学个屁!”是啊,能啐一口骂两句,谁愿意光听大道理呢?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眼比手高,心比天高,恐怕才是更多“朝代粉”真实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