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五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2023-03-30 17:28 作者:儒馬相道  | 我要投稿

第十五讲

第二讲是最具有基础意义的部分,讲马克思的存在论学说的思想。

感性活动存在论的唯物主义

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抓住这一点才可以理解马克思的原著,比方说第三讲第一节的标题就是马克思的原话。

感性活动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发生的。单个人面对自然界绝对不是实践

打交道或感性活动:对象性关系的自觉。人对对象性关系达到了自为,所谓存在的澄明。

整个感性的自然界向人呈现出来 一定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语言中)呈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语言。

如何认识人类语言的本性?这是个哲学上的存在论层面上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和我们的生活直接关联,人怎么说话,人的说话方式,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方式。我们技术和资本的时代人语言的特征不是语言学能探讨的。用西方的句法结构讨论中文是杀死汉语。

马克思的语言观是马克思存在论的一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

以往的谬误必须加以清洗:

1.斯大林的命题,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好像思想已经存在,后来要用语言传达。也可以说拥有没有语言的思想。包含着唯心唯物的对立。

理念(或思维范畴)是没形象的,但可以用语言表达,于是语言是理念的住所,这是形而上的解释。

1.如何理解人类的思想?思想有抽象的能力不等于抽象是思想的基础或源泉。范畴哪里来?在康德那很难追问。范畴有没有一个感性的起源?假如我们认为范畴是以人类的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这是前康德的水平。水结成了冰。隐藏了实体范畴。感觉材料加范畴成为经验。这个范畴是感官告诉我们的吗?我呆在

水瓶旁边没离开过,观察到它结成了冰。我们的感官报告不可能阻止我们这么想:液态成为无,无成为冰,呆在水瓶旁边没用。我们偏偏没这么想,认为它们两者是同一个东西,这一件事来自人类的思想本身。在变化中保持自身同一——实体范畴,substance。千万别被汉语的感性特征所迷惑,实体是范畴。

水是热的,这是主观感官状态;水有45度,一条经验,一个判断。晒热,一对范畴,原因结果。我推倒了瓶子,力的因果关系,力是运动状态的改变。晒,里面根本没感性,思维范畴放在语言中去说。休谟不怀疑因果关系,怀疑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他在探讨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不是理性、是不是思维可以担保的知识。科学的必然性都来自信念,而信念来自心理习惯、心理联想,未来一定符合过去

休谟:因果必然性是心理联想律。

康德:必须在任何经验当中有非经验的基础,它构造经验,从思维形式中去发现,这让经验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从来没想到过正是这些范畴构造了经验。我们摘不下的眼镜。物质不灭定律根本不是科学发现,是人自身思维形式规定的,实体substance。

天外来客假如可以和地球人互相交流,天狼星语言和地球语言假如可以翻译,假如天狼星来客假如听不懂地球人说水结成冰,那就是天狼星来客思维缺少了实体范畴。

中国人的范畴没上升到纯粹的范畴,宇宙是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气。寒性热性温性。西方人是度的范畴。中医讲的和度的范畴没关联的。

人类经验并不完全一样,是因为范畴不一样。别以为经验是自在的、第一性的给了我们。经验是被人做成的

 

理性reason用在构造经验这件事上叫知性understanding。

康德: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经验)。自然界被知性范畴构造出来。我们的感官获得不了自然界,只能获得混沌的感觉材料。理性隐秘的判断。

用西方科学解释中国科学不是解释经验而是杀死经验。

三根手指放在脉搏上不是测量什么,而是感受什么。

以前是拿概念符合外部实在,现在是实在是被我们建构起来的。

康德在语言中找知性范畴。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范畴构造自然界。

康德:知性(understanding)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经验)。推出——语言是知性的自然界。理性(reason)做成的是社会经验。

 

革命 revolution

马克思说: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在康德看来,你我说话都在表达经验,或表达自然经验或表达社会经验。建构社会经验的是reason。国家是理性的对象不是知性的对象。知性的对象一定有感觉材料——自然经验。

 

范畴本身哪里来?康德宣布只要是能思维的头脑在思维(把个体的情感抑制欲望都放掉),自觉地进入范畴思维中去。你在思维吗?其实是思维把你做成了思维者。爱因斯坦在思维就是替物理学整个思维体系行道。

 

感性领域也有先天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

我们为什么天然地要把周遭事物放进空间形式中去?空间乃是我们整理外部事物的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那为什么固有这种形式?康德没问,这是他的出发点。前后上下左右。追问范畴本身的来历不能再用范畴来说明。

小孩对三维空间的感受来自哪里?把小孩放在童车上,车上有架子,挂了一个红球。小孩去抓这个红球。

第一次一定失败,第二第三次又失败。他每一次伸手去抓,直到抓住,意味着三维空间置入他内心了。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叫做实践。

范畴哪里来?由人的(感性)实践建构起来

实践就是和事物打交道。打交道一定有方式,成功的打交道就是有方式的打交道,这方式就被内化为所谓先天认识形式。拿掉实践就没有范畴,就没有先天直观形式。

思维形式本来被不断的神化,

但后来知道这思维形式的来历是感性活动。用海德格尔的话:“让事物上手”。

我们都攀登过珠穆拉玛峰,但这是观念的攀登,而攀登的前提是:人实际地爬过山。所谓高度这个空间意识是这样的进入我们的意识的。感官怎么会获得高度呢?心中没高度不会有高度,心中的高度来自攀登(感性实践)

你发现世界是运动和静止,这是两个范畴。感官不会告诉我们世界运动还是静止,看不到。是我们把知觉材料领会为运动和静止。——两步。一、康德。二、马克思。

六祖坛经——惠能到广州。风吹帆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帆动?一个和尚主张风动,还有一个主张帆动。一个和尚突然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而是仁者(你)心动。此语一出,举座皆惊。(“康德”)运动和静止不是我们看到的。狗听不懂这个东西动了还是没动。其实是从范畴到经验了。

马克思没否定了康德的真理性,千万别学了马克思就是退回到康德前。知性怎么来?自然界不是知性的自然界,而是感性的自然界。牢记费尔巴哈第一条,自然界是感性活动的产物。感性活动异化、抽象是技术的自然界。我们把技术拿掉,自然界变化很大,是技艺。技艺的手段改变自然物。手工业的自然界和技术的自然界差别太大了。把手工业时代的技艺也拿掉,又是个不一样的人的自然界。我们如何能得到自然界本身呢?得不到。什么叫石头?要找到石头本身(stone itself),找不到。石头在今天是矿物学的对象,以为有石头本身是错的。石头一直是不一样的,没石头本身。石头可能在原始时代是宗教的圣物、工具,在今天是晶体结构。石头究竟是什么?没有。石头是历史的石头。只有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的历史变化不是自然界物质世界本身的历史变化,而是人跟物打交道而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自然界。于是我们得到了感性的自然界这个概念。感性的自然界离不开语言。

当康德从语言中找到知性范畴的时候,马克思就从语言中找到了感性活动的方式。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革命)

单个的人和动物在自然界活动是一样的。人让事物上手,人发生感性活动都是在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中的。

康德也认为知性为自然界立法也是在语言中、人的交往中展开的(知性的自然界)。

怎么看待语言

是思维形式的仓库,还是我们的感性活动方式的历史的仓库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与人之间本有感性联系,单个的人不可能从事社会生产。一切生产都是人与人活动交往,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发生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所以人们之间是有感性联系的,它叫物质联系。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关系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了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层,简言之,即语言。”精神需要语言。静静的冥想,没声音——其实在思想中就在语言中,哪怕没说出来,除非在动物般的心理上感受什么,或者在弗洛伊德的意义上无意识的领域里受到情结的支配,这是unconsciousness的水平,这没作为人的意识发生。

wdf和艺术家吃饭说:音乐是为外行存在的。音乐如果是为内行才能去听的,音乐就成了专家的思想。我们听音乐不需要专家的训练,因为音乐是为外行存在的。

艺术家:我画画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wdf:等于你说话是不给人听的。那你说干嘛?艺术总是说着什么。听与说本质上是感性的。禅宗的境界到了,我们不需要语言,至言去言。但别忘了为了达到至言必须先言。

所以,当我们必须承认语言本质上是感性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五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