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孝道是身心灵协调的有效途径
《论语·学天篇》记载,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指谨慎办理亲长的丧事,追远则是不忘记对祖先的祭祀。如果能够普及,大家都如此,风俗就自然而然会趋向厚道了。人人厚道,天下也就太平了。
为什么慎终追远,便能够民德归厚呢?
因为人必有死,如果死后便一了百了,生前的种种,都一笔勾销,人的一生,何必讲求道德修养?大可以只要喜欢,便不计较后果,去做就是。
中华文化在“理”之外,特别重视“情”。
我们认为我的存在,既然是祖先生命的延续,自然应该时常想起祖先。纪念祖先最好的方式,便是祭祀。
原本只是按时提供祖先在另外一个世界所需要的东西,后来和祖先亡故之后变成鬼神,也有像人同样生活的信仰,连接在一起,因此形成按时对祖先举行郑重祭祀的风俗,以表示不忘本。
从“情”的角度来看,研究多年的杨懋春教授认为,为子女者,或者至亲好友,如果以至诚、恳切的心情,来纪念亡故的亲人,一定会设法将死者在生时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爱憎迎拒等情况,尽情加以追思,使在心中或梦中不时出现。
想念到极度时,人会抛弃理智,幻觉亡故的亲人并未化为乌有,也未转变为不成人形的可怕鬼怪。而是像活人一样地生活动作,像活人一样地产生各种需求与爱恶。
只是在行动上,由于不受形体的拘束,更为飘忽幻化。于是相信人死后血肉形体腐化,但换上一个与生时一样的精灵相貌,并且保留着生时形体所有各种属性。
这种死后观与基督教的耶稣复活后十分相近,对于祖先崇拜或祭祀祖先甚有裨益。人也因此而乐于和祖先相接近,并觉得温暖可亲。
最重要的是,必须祖先在活着的时候,在子孙心目当中,占有很大的位置,也就是子孙心目中,有祖先的分量。
亡故后能真心、诚恳地怀念,祭祀才有意义,也才有价值。否则徒有形式,不过做做样子而已,不能产生任何功效。
心目中有祖先,便是我们所重视的孝道。子女心中有父母,自然不敢为非作歹。子女心目当中有父母的存在,自然凭良心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所以孝道为道德的根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即为此理。
孟子指出:上古时期,父母亡故之后,子女随便把尸体丢弃在沟里。
隔了一段时间,偶然再经过弃尸的地点,看见野兽正在吃父母的肉,许多虫聚集在一起,吸吮着腐化的尸体。子女的内心,觉得非常难过,也十分惭愧。
赶快跑回家,拿着锄头和铲子,回到弃尸的地方,把尸体用泥土掩盖起来。
可见葬丧的本意,是子女自觉父母的亲情,不忍心看到父母死后的情景,发自内心的举动。
孟子进一步解释使用棺椁的理由,并不在于外表的美观华丽,而是避免亡者的肌肤直接和泥土踫触,是一种心中有父母,虽死犹生的具体表现。
孔子曾经解释守丧三年的意义。当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岁以前,几乎都在父母怀抱里。所以当父母逝世的时候,通常都要居丧三年,以为报答。
我们今天当然无法守丧三年,但是透过孝道的教育,来提升道德水平,仍然十分必要。
对亡者的厚意、对亡者的恻隐之心、对亡者虽死犹生的态度,旅美学人吴森教授说是情的文化。他认为不近人情的人,应该是中华文化伦理精神的大敌。
重视忠孝的家族,必定按时祭祀。
人们可以不相信鬼神,也可以不认定自己有守护神在保护,但是至少应该祭祀祖先,把他们当作另一种导航线,指示自己应走的人生道路。
把他们看作多出来的咨询对象,将许多不方便向他人吐露的心声,拿来好好商议。把他们譬喻成自己的监护人,随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具体表现。
真正有孝心的人,必然不敢辱亲,做出使祖先难堪的事情。因此时时自省,警惕自己不要违法乱纪,道德修养自然日愈提升。
人人如此,民德当然归厚,社会随着太平,大家都有福。
孝道是身心灵协调的有效途径,先由祭祀祖先开始,推而广之,扩及神明、灵界,然后各界生灵。
不但世界大同,人类安宁,而且宇宙各种生物、微生物,都各自发展,而生生不息。
这样,人类才能解除万物之贼的恶名,而恢复万物之灵的美名。
记住,不要期待别人,务求从自己做起,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