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岁老人独特菌种无法衡量健康衰老;间歇性禁食可延缓痴呆发生

2022-12-02 14:32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每月甄选权威衰老期刊最精彩内容,今日,为你介绍《Nature Aging》11月内容。本期内容中,我们将为你介绍:

大脑衰老成关注焦点,千人数据揭示阿尔茨海默病(AD)更精准靶点,同时我国学者证实间歇性禁食可延缓AD发生,疾病诊断、动态评估及干预再迈大步;

观点部分,认为百岁老人的“独特菌种”可能不是健康老龄化的良好指标;

英国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如何提升人类健康寿命,他们说了什么?

更多研究详细内容,欢迎阅读全文。






即使是人类最复杂、结构最精巧的器官,大脑,在衰老中也会因结构或功能改变,诱发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Nature Aging》作为学界顶级衰老专刊,大脑衰老一直是其关注焦点。

据统计,近半年,杂志有2/3的封面文章均为衰老过程中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本期内容更是给予极大版面,用于分享脑区老龄相关疾病的最新理论进展以及潜在干预措施

其中,作为近年来最被关注的神经退行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即AD痴呆)的最新研究进展,成为科学领域热议话题。


图注:《Nature Aging》关于大脑衰老过程研究的封面文章

在本月研究中,欧洲科学家们分析了近800名受试者脑脊液,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患有AD的老年人脑内,与细胞再生、血管功能、免疫系统相关的蛋白质均发生特异性失调,并提出可将MMP-10ENO2ITGB2等多种蛋白组合作为AD的良好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诊断与动态评估[1]。


阿尔茨海默病谱系中的脑脊液蛋白质组分析反映疾病多重诱因,并确定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组合


并且,同期内容中,Nature Aging编辑部也对上月发表于CellAD机制新发现开展点评,支持进一步研究“USP11(X连锁泛素特异性肽酶11)与女性大脑AD标志物tau异常高聚集的关联”,从而为治疗女性AD提供新的治疗靶点[2]。


X连锁酶可能会升高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



除了深挖AD发病机制,科学家们也希望尽可能找到延缓AD疾病进程的干预方法。

11月17日北京基础医学研究所脑科学中心的学者们发现,“隔日进食”的间歇性禁食模式能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代谢物,降低AD经典生物标志物Aβ斑块沉积与神经系统炎症改善AD小鼠的认知能力,并确定两种甘氨酸衍生物,肌氨酸和二甲基甘氨酸,为间歇性进食改善疗效的关键代谢物[3]。


间歇性禁食通过重塑肠道菌群改变新陈代谢,从而预防小鼠阿尔茨海默病


关键代谢物的作用疗效还需研究,但早已被多次证实具有抗衰延寿功效的间歇性禁食,却值得当下开始尝试。也许隔日禁食、定期禁食有些困难,但每日限时进食是一个不那么难的长寿饮食法。






复杂的微生物组与生物体营养代谢、免疫功能等息息相关,也因此被看作是疾病风险的重要预测与调控因子,在衰老研究中,不少还未能被摸清的现象,也或多或少与微生物存在关联。

然而,本月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意外发现,长寿人群的微生物独特性可能与健康老龄化无关,这意味“健康微生物组”的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4]。


改善健康微生物组的定义去促进健康老龄化


研究纳入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9个国家的2万余名受试者,样本年龄分布广泛,上至百岁老人(107岁),下至青春活力年轻人(18岁),因而研究结果对于大众而言也极具参考价值。

通过深度网络分析,研究人员们惊讶发现,以往多数研究用于评价微生物组的关键指标“多样性与独特性”,虽与衰老存在一定关联,但都不是健康衰老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例如,部分健康衰老的受试者及百岁老人,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某类微生物会发生富集,菌群结构变得更加“独特”,但此次研究发现,这一微生物组特征无法用于评估机体是否正在健康老化,一些疾病组人群同样具备相似的菌群独特性质,且该现象可能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高。


因此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或独特性的单一时间点测量,无法为延缓衰老提供可靠价值,而调控个体核心菌群、机体中与疾病相关的特定菌群,才是干预衰老的好办法。同时,评估微生物组变化不应与实际年龄挂钩,联合“生物年龄”或“衰老速度”才有现实意义






不久前,由英国衰老知识交流网络组织UK SPINE牵头,来自学界医疗界产业界投资界及政府部门的多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以“如何增加健康寿命”为主题开展交流。近期,《Nature Aging》杂志就此次会议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回顾分享[5]。


健康寿命与预期寿命:缩小差距的新药


会议重点讨论了Senolytics疗法衰老领域的老药新用衰老生物标志物与干预靶点等话题,并希望能综合当下领域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衰老干预策略的开发与应用。


图注:UK SPINE官网首页

在探讨潜在抗衰老药物时,来自牛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学者们介绍了他们正开展的雷帕霉素人体临床试验,通过给予受试者1毫克/天、连续4个月的雷帕霉素干预,他们将评估药物对衰老过程中肌肉能力的影,以及对免疫衰老的调控。该临床计划在2024年发布初期结果[6]。

在其他跨组织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健康平等”成为最多被提及的话题,专家学者们均表示,缩小目前不同地域、贫富差距下已近20年的寿命差距,刻不容缓,而正蓬勃萌芽、具有巨大抗衰潜力的“新药”(笔者注:此处多指已有药物被发现具有抗衰新疗效),将极大帮助改变这一局面,去缩小甚至消除健康寿命与预期寿命间的差距。




以上是《Nature Aging》11月刊精选研究,欢迎大家评论区就本期内容交流讨论,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阅读:中国学者发现皮肤-骨骼轴衰老关键物质;“吃屎”可能没法让你长寿 | 10月 Nature Aging


推荐阅读:后浪到来,尿苷逢对手?15天使用雷帕霉素终生受益;靶向mTORC1药物研发新思路|Nature Aging 9月精彩文章


推荐阅读:端粒抗衰迎来新机制;“长寿药”雷帕霉素促进大脑衰老?|Nature Aging 8月精彩文章


推荐阅读:时光甄选 | Nature Aging 7月精彩文章:耶鲁美女科学家改良生理时钟;女性衰老因X染色体?皮肤物理结构改变也促衰



—— TIMEPIE ——



百岁老人独特菌种无法衡量健康衰老;间歇性禁食可延缓痴呆发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