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加速时代,韧性为王--后疫情时代的思考方法论

2023-02-26 01:07 作者:zhanghaizzz  | 我要投稿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以为这是你的想法,其实你不是这个想法,就算真是你的想法,也不一定一直是你的想法。” 环境提供自然的馈赠,人通过饮食塑造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控制大脑,决定你想吃什么。这是环境和人的耦合作用。 家庭提供原生态情绪环境,输入决定输出,人通过生活塑造大脑的神经网络,决定你的情绪循环,你习惯做什么。这是家庭和人的耦合作用。学校作为家庭的补充,提供一部分情绪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个社会知识体在不断变化,不断范式更迭进化,知识有着生命周期,成住坏空。比如人工智能的知识生命周期是2年,摩尔定律决定的计算机性能周期是1.5年。人在中小学、大学学习的东西,进入社会基本上就没用了。将知识作为首要的关注因素,对于人在终身周期的成功,只起到入职遴选环节的筛选作用,接下来就不太有用了。 人生不是短跑,会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跑完全程。不断遭遇困难挫折,并从困难挫折中恢复,并重建知识体系,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知识外的综合素质,在终身成功上的意义更为重要,其中主要是韧性,即不断重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韧性能力主要包括实践、反思和创造能力。韧性能力不是闭门造车的能力,而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互联网新媒体空间主要是一个广告、娱乐、消费空间,一个成瘾空间,一英里宽、一英寸深,自由浏览不能提供有效知识,只能塑造一块居住在娱乐过滤泡里面、只会消费的人肉电池。 韧性能力是一种不断重新配置自己的能力,人就是一艘忒修斯之船。人的身体细胞由于新陈代谢,不断更迭。人的思想,也是一样,不断更迭。 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中心的约拿斯·弗里斯恩教授从考古学中得到灵感,以碳14浓度作为细胞年龄的标记。有了碳14标记这件工具,弗里斯恩教授开始分析人体内一些细胞的年龄。由于样本有限,他的团队只能暂时专注于部分区域的人体细胞。通过分析,他们发现成年人肠道细胞的平均年龄为10.7±3.6岁。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所处环境恶劣,肠道表皮细胞只有5天的寿命。在去除这些生命短暂的表皮细胞后,弗里斯恩教授发现其余肠道细胞的平均年龄约为15.9岁。此外,他们还发现人体骨骼肌的平均年龄约为15.1岁。人体的细胞种类远不止弗里斯恩教授研究的这几种,拥有较高替换率的细胞也不在少数。除了肠道表皮细胞,人体的很多细胞都具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其中分裂能力最强的有上皮细胞、造血细胞等。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各不相同,比如牙龈每2周、皮肤每4周更新一次,寿命稍长的肝脏细胞有300至500天的寿命,而看似终身不变的人体骨架每10年也会更新一次。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胞综合起来看,整个人体细胞的平均年龄为7至10岁。所谓的细胞周期是指细胞结束一次有丝分裂后,到下一次分裂终止所经历的过程。红细胞的细胞周期是3个月,这不是说3个月内血液就完全更新了,因为不同细胞的产生时间不一样,在寿命相当的情况下血液细胞的完全更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细胞在人体内也会遇到意外,像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就可能因被挤碎而瞬间死亡。大脑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相对而言缺乏分裂能力。作为神经生物学家的弗里斯恩教授开展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答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是否会再生的问题。这项研究显示,枕叶皮质神经元细胞的年龄与人的年龄基本相同。 人体的不断修复更新,启发了系统论思想。人体根据问题、困难不断调整方向,启发了控制论思想。 人的思想大约多久更迭一次比较合适?从大时代而论,每隔8-13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重构世界秩序和国家秩序的极为有效的指标。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市场经济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经济危机的内在逻辑是:技术革命->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全面重构。1848年经济危机应对,法国打造了巴黎;1920年经济危机应对,罗斯福新政打造了美国新郊区和阳光工业带;2008年经济危机应对,我国投入基建资金4万亿,打造了我国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本次经济危机应对,我国对应的计划是启动ABCD+5G新基建网络,打造工业4.0。 美联储前主席、大萧条研究专家本·伯南克曾说:“如果你想了解地质学,就去研究地震;如果你想了解经济学,就去研究美国和世界经济遭遇的最大灾难。”管理经济的必须懂经济危机。管理课堂的,必须懂课堂危机。 http://t.cn/A69pq64o 2010年刘鹤副总理带领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全球大危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两次危机发生前,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初步得到十点结论: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过度负债的经济模式已经充满风险。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在今天的加速时代下,随机性成为时代的主题,碎片化成为持续的常态,短链条决策的因果机制缺失,风险性和脆弱性导致危机不断。构建韧性能力,持续学习,更迭自己,才能寻找到命运交错中那条唯一正确之路。

加速时代,韧性为王--后疫情时代的思考方法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