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乌龟会老但不会衰”?——《老而不衰的科学》

2023-07-05 17:42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当前大多数人的语境中,死亡与衰老是共生词,人们刻意回避衰老,本质上还是想摆脱死亡。

我的外婆今年已经100多岁了,还挺健康,很多人羡慕的“健康的长寿”在我眼中,不见得是件“美事”,外婆不识字没文化,引发了一系列“鸡毛”,现在和她同住的儿媳妇(儿子多年前已病故)和孙子、孙媳妇,将老人视为累赘,虽然还未出现直接动手这样的恶行,但平日里他们对百岁老人时不时恶语相向——如“你怎么还不去死?!”——是一直有的。

很可惜,当前是个无解的题,因为牵扯到太多的人与事

此外,是一件发生于4月2日的事儿。

那天是周日,我随我妈去看望外婆。途中,我妈在过斑马线时,以一种无法理解的状态进入了一辆公交车的视线死角,如果不是我处在更宽阔的视角,及时叫住了我妈,她及时停步,这条双车道上100%将发生一起公交致死事故。

这件事儿对我触动极大,倒不是谴责南京公交车司机临近斑马线没有依照法规减速——平心而论,关于南京公交车司机的综合素质,早在十几年前的方言歌《挤公交》里已经被深度吐槽过了,以我个人的体会,综合风评这么些年也没见着【明显】好过,想遛站的依旧会遛站,想开公路赛的依旧会一路“液氮加速”,真正谨慎驾驶、遵守规则的还是【少数】——而是【生命的无常】与【人性的戏弄】!

换句话说,这就是啊!就在那短暂的几秒内,我和我妈当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如我没有提前注意到车、我没有及时喊住、我妈没有听到、听到却继续前行哪怕半步,都是致命的

其实,生死差身而过的事儿,我之前亲历过一次,“主角”也是公交车,为了抢黄灯从当时站在斑马线上的我的面前疾驰而过——由于已经相隔10年左右,只记得车与人很近,其他细节已经模糊。

不过,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使我从4月2日那晚起有足足两周都陷入“半失眠”的糟糕状态——简言之,能睡着但睡得不算沉。

你要知道,“(随机)捡回一条命”和“大难不死”促成的心态转变(可能)是不一样的,而在读这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老而不衰的科学》时,我所想到的不是“通过回避衰老去规避死亡”,而是“通过理解衰老的原理后,以一种相对健康的方式从容迎接必然要降临的死亡”。

额外提一点,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会将“不老不死”视为一种“神的馈赠”——因为只有神才能享有这样的“荣誉”,但如小众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所演绎的,如果一个【有情感的】人可以无视时间流逝,这种永生更像是“诅咒”——因为你面对的拥有(如阅历、情感)越多,要面对的失去也就越多。

好吧,我们回归现实一些,先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死亡】是否一种【生命的馈赠】

即将死亡视为一种传承——留给新生代生存与成长的空间,生死轮回,天道使然

如果【是】,那么,促成死亡的原因可能只有两种,【意外而死】、【自然死亡】。

人因意外而死实在太过“浪费”,而因生病离去又过于痛苦,因大限将至在睡眠中离去,这种最安逸的往生方式,应该是“最从容的”。

然而,《老而不衰的科学》中指出,衰老并不是为了整个物种的利益而进行功利主义计算后的高尚举动,它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目的,而是被自然选择忽略的结果

似乎与我们的认知有差别,即“衰老”是为“死亡”铺垫的

换一个说法,即如果一个生命体可被消耗的能量是有限的,那么“进化”会面临一个能量分配的抉择,是更多花在保持生命体的身体健康程度?还是花在快速繁衍后代上?

于是,我们就遇见了会在5分钟内完成出现、交配、产卵、死亡的(某种)蜉蝣;也会遇见能活上几百年的巨鲸——如果不是人类的捕鲸行为,这些巨物没准儿能活得更长;当然,还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这就回答了题目中的问题,为什么“乌龟会老但不会衰”?

因为乌龟在进化中选择了“能量更多花在保持生命体的身体健康程度上”。

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可以不用过分考虑能量消耗在“快速繁衍后代上”的问题,但几百万年前的“我们”却“习惯能量不需要更多花在保持生命体的身体健康程度上”,这就是衰老的“【可能】根源”。

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一观察——生物界中“很多动物在到达真正生理意义上的衰老之前就已经死亡了”,也应该能理解追求“老而不衰”可能既不会违反物理学定律(如熵增),也不会违反任何生物学定律。因为目标并非【回避死亡】,而是“治愈衰老”。

不过,自然演化使得生物的衰老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过程,像《老而不衰的科学》给读者归纳的“衰老十大基本特征”——

它们分别是:1、双螺旋里的故障:DNA损伤和突变;2、端粒的缩短;3、蛋白质问题:自噬、淀粉样蛋白和加合物;4、表观遗传改变;5、衰老细胞的累积;6,能量斗争:线粒体故障;7,信号故障;8,肠道反应:微生物组的变化;9,细胞耗竭;10,有缺陷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故障

读者稍微想想就能意识到这十大基本特征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伴随。

最简单的例子,当个体缺少足够多的运动,新陈代谢变缓,血管内壁会积累大量杂质,氧输送不足会引发四肢末端供能不足,间接影响免疫系统有效防护,由于体内化学信号传输不畅,引发蛋白质的分解问题;运动不足引发排便异常,肠道内微生物数量失衡又引发消化问题,由此引发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各种情况。

我们可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综合评估、系统治疗”。书中提及的应对方式,即基因(修复、改造)技术的4种呈现方式——除旧、换新、日常修复、基因的重编程,还远远未能达到可以【实践】的程度。

除了前述内容,还有一点,基因由上一代到下一代必然同时存在【遗传】与【变异】,能应对新环境的【变异】有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但由于变异存在“随机性”,有可能出现不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的情况——如“癌变”就属于“负面变异”。

简言之,每个个体的“某一段基因”都有缺陷,随着个体遭遇外部污染(如食品不健康、核辐射、吸烟酗酒)或内部污染(如频繁失恋引发的情绪低落、产后抑郁、家庭不和睦)的频次与程度变化,原本并不具备严重影响的“缺陷基因”会慢慢、提前引发“系统性风险”——如果年纪不大却拥有“衰老十大基本特征”,可以视为“早衰”。

所以,在科研技术还未实现革命性突破的当下,我们如果追求“老而不衰”,完全可以从一些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比如,控制饮食

宗教的“七宗罪”里有“暴食”,就是提醒众人不要“暴饮暴食”,除了保持常规的“八九分饱”,还可以尝试偶然“少吃一顿”来提升身体的“应激能力”。

古老的育儿指南中就有“若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说法,我琢磨着就是避免让身体对“内外”缺少感知,即【保持警惕性】。

我们都知道高油、高糖、高盐对身体的长期伤害是不可修复的,那么,又有多少人能抵御街头烧烤的香气呢?或者,被迫接受外卖呢?

再比如,保持运动与拥有良好睡眠

以我外婆的例子,她到接近90岁的时候还坚持每天上下7楼至少一趟,这一“习惯”保持了有至少20年,你要是这种锻炼与长寿无关,我是不信的。

对于当代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平时的运动可能就是“打字、玩游戏、刷视频、(打车去)网红店打卡”;对于广大“社畜”而言,两点一线的高节奏谋生之旅则直接断送了锻炼的可能。

很显然,缺乏运动会影响睡眠,而糟糕的睡觉质量又会让人怠于运动,由此形成一种“致命的死循环”。

平心而论,《老而不衰的科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给读者介绍了大量关于衰老的前沿科学研究,还从原理本身指出当前我们延缓衰老的应对思路,非常值得每一个对健康、长寿有追求的读书人花上几天认真研读。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为什么“乌龟会老但不会衰”?——《老而不衰的科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