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村上春树说:“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刚看完董佳宁老师的最新一期的视频
因为文案引用村上春树先生的《高墙与鸡蛋》,我正好看过,看完视频后刚才又翻看了原文,有些地方觉得有失偏颇。
这篇文章是村上先生2009年2月为耶路撒冷奖的获奖致辞写下的东西,当时以色列政府因为对加沙封锁,使得超过一千人在城市中丧生。(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看为什么以色列会封锁加沙)因为当时国际舆论等等都站在加沙这边,所以去领奖的话,有点像是默认支持这种不人道的形式一样,所以很多人都劝他别去领奖。。
但是他还是去了,理由是越是有人警告他“别去做这种事”“别到那里去”,反而越想去看一看,越想去做一做,他说这是小说家的天性。选择去亲眼看而不是什么也不看。选择向以色列的读者发言,而不是闭口不言。
视频里引用的那句话,同时也是这篇文章里最经典的话。请允许我摘抄原文(林少华译):
正因如此,我才出现在这里。较之不来,选择了来;较之什么也不看,选择了看点儿什么;较之什么也不说,选择了向诸位说点儿什么。
有一句话(message)请允许我说出来,一句个人性质的话。这句话在我写小说时总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它并非写在纸上贴在墙壁,而是刻于我的脑壁。那是这样一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那么,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
但不仅仅是这个,还有更深的含义。请这样设想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你们也是。再假如我们或多或少面对之于每一个人的坚硬的高墙。高墙有个名称,叫作体制(System)。体制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是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统性地(Systematically)。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这正是故事的职责,对此我深信不疑。不断试图通过写生与死的故事、写爱的故事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这就是小说家的工作。我们为此而日复一日地认真编造故事。
视频里引用的话与原文相差不大。为什么我说有失偏颇,因为,这句话确实需要结合上下文看,况且,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是村上作为小说家的这样一种身份来写的,意思是小说家如果站在高墙一直正确的角度下写东西,那肯定是国泰民安的,那有什么可写的呢,小说家一定要站在鸡蛋的立场,发现问题,呼吁保护弱势者的,这和现实中的高墙是否正确无关。视频中是以政治立场来看待这句话的,我不敢说村上这句话绝对不含个人的政治倾向,我只是对于这篇文章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可能自己的看法过于偏袒村上春树先生,这也和我喜欢他的作品有关。我相信读过村上先生作品的大多数人,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都不至于上升到对于政治方面的批判。
个人认为政治和文学是两种事物,不应该有所关联,但是这两者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会有交集,导致两边的人都处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我的发言也或许是偏袒于文学)
为什么会做这样一期专栏,确实是因为村上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想要做出一些解释。
另一方面是因为视频里太多人因为对这段话的引用,导致对村上春树,甚至是上身到对“文人,知识分子”的冷嘲热讽。尽管董佳宁老师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效果确实是这样展现出来了。弹幕也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可能用词不太妥当),知识分子这啦,知识分子那啦,你又了解知识分子几分呢。
话说回来,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而已。这期视频的标题已经很明确的说明要讨论的人和事是谁,我也只是就其中的一部分发表看法。再次说明,看法或许过于片面。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客观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董佳宁老师的每期节目(或者说观察者网的节目)固然有意思,我经常看,但是也要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