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脾胃胜衰论-总论常用五方
原文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白话
胃病出现脉缓,脾病出现脉迟,且病人感到肚脐处有跳动感,用手按压坚硬、不舒服疼痛。如果阴火侵袭脾胃,脉象由迟缓变为洪缓,更见身热、心烦等症,这是脾胃阳虚不能生化,水谷精气下流,阴火上升。不应从五脏用药施治,应从《素问 脏气法时论》中的升降浮沉补泻的用药法进行治疗。
体会
“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这一点体会十分明显。肚脐左侧三指位置,常常感觉有硬块,用推腹法时,有疼感;用中指指腹按压有跳动。常用推腹法调理气机,可以缓解症状。
原文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
若脉炫,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
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
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白话
如脉象出现迟缓,证见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或大便溏泻,这是湿邪困阻脾胃、运化失司所致,当用平胃散治疗。
如脉象见弦脉,中气虚弱,自汗、手足心热,有的大便泄泻,有的皮肤、毛发枯槁、头发脱落,都是津液精血枯竭的缘故,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如果脉虚弱无力而呈现血虚现象,应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一味或二味与主病相对应的药物治疗。
或真气虚弱,出现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应用四君子汤治疗。
如果出现口渴,或小便不利,或小便或黄、或赤、或多、或少,应用五苓散去桂枝,加入与本病证相对应的一味或二味药物,以渗湿利水、补脾胃,升阳气。
体会
这段讲的是李东垣常用的五张方子。
原文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
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
白话
以上所举的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等五个方药,都应在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上升所表现的主证中,随所兼见的上述各种症状斟酌加减。
假若肌表空疏,腠理不密,汗出不止的,发生在春夏两季的加生黄芪以固表止汗;发生在秋冬两季的加桂枝以宣通卫阳,祛风散寒,和营止汗。
原文
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
腹满气不转者,勿加。
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
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白话
如果出现腹中有拘紧感,脉见弦脉的加防风以解痉,腹中拘急痉挛太甚,加甘草以补中缓急解痉止痛。如果腹痛较急,感觉肠腔狭窄,肠内气体不能流通,或见气息短促的,也可以加甘草以补中益气。
如果腹中胀满,肠管不能蠕动,没有肠鸣音和矢气排出的,不能加甘草以缓中。
虽然肠中气体不流通,是因脾胃中气不和所致,呈现腹满而不矢气,不能去掉甘草,因甘草又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使气体流通而矢气。但是应加厚朴于方内以行滞散气,使脾胃健运而满自消,厚朴亦不可多用,只须加入甘草用量的五分之一的厚朴就可以了。
如果腹中胀满不舒像重物压迫腹部一样的感觉,此种感觉并非腹胀,乃是气散不收的缘故,故加白芍苦酸以收敛散漫的脾气。
原文
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白话
如果肺气虚弱,气短气促,或少力不足以息,应加人参以补肺气,白芍以敛脾气。中焦脾胃病加白芍,以柔肝安脾,使肝气平,疏泄调畅,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肝胆之淫气就不会横克脾土。如果腹中气体不流通,拘急紧缩疼痛,宜去白芍之酸敛,以及其他酸涩之药也不得用。
原文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
白话
腹中疼痛者加甘草、白芍,脾胃味甘,甘草之甘入脾以缓急,脾与天干中的己相合,肝胆之气平使脾气安定而腹痛自止,叫做“甲己化土”,这是张仲景治疗腹痛的良好方法。
原文
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白话
腹痛伴有发热的,加黄芩以清胃火,腹痛伴有恶寒或腹内有冷感的现象,是脾阳不足的虚寒证,加肉桂以温补脾阳,温阳散寒止痛。
原文
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白话
神疲乏力,懒惰嗜卧是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不能食或四肢倦怠无力,或泄泻,加苍术以燥湿运脾。如兼有表虚自汗,加白术以补气健脾燥湿。
原文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白话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淡渗以利尿。
原文
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
白话
中气虚弱者加白茯苓、人参补中益气;气力充足,加用赤茯苓、缩砂仁以渗湿醒脾;如果脾气恢复,但腹胀仍不能转运排气,且兼有发热的加少量黄连以治之;心烦意乱的亦加黄连以清火除烦。
原文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人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白话
小便短少者,加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如果汗多,津液从汗孔排出,因而小便短少,不要再加猪苓、泽泻利小便以劫其津液,待汗止以后,津液还于胃中,经脾上输于肺,肺气的不断肃降,使上焦的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从而保持小便的通利。口不渴,而见小便闭塞不通的现象,是湿热蕴阻下焦,加炒黄柏、知母以清热利湿。
原文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白话
小便赤涩不畅加炒滑石以清热利水。小便淋沥涩痛,湿热互结,加泽泻以渗湿利水。凡用五苓散治疗口渴,而小便不利,而没有恶寒的现象就不要用桂枝。
原文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白话
口不渴,小便自利,但是妄见妄闻是热邪随太阳经人里,与瘀血互结,用炒黄柏、知母,以清除肾中的燥热。
原文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
白话
尿道不通利而涩痛者加泽泻、炒滑石以泄膀胱湿热。若没有疼痛,只有尿道不通利的现象,用六一散加木通利尿亦可。心火下移小肠引起尿赤,尿短,口舌糜烂,用唐代医家钱乙的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原文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厚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白话
脘腹胀满,或只觉腹胀而不满的加厚朴行滞燥湿,行气化滞。脘腹气滞而不畅通的加橘皮以行气调中。脘腹痞满,胁肋胀痛加橘皮三倍、青皮一倍以疏肝理气,消积化滞。
原文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白话
呼吸短促,小便通利,是肺气虚弱,用四君子汤去茯苓之渗利,加黄芪以补气。如腹中胀满,气不流通,上不嗳气,下不矢气,四君子汤加甘草用量一半。
原文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白话
腹中刺痛,或周身肌肉刺痛,或者腹中急迫,欲行大便而不舒畅,或欲解又解不出来的都是血虚的征象。血虚多有腹痛急迫的现象;或血气虚弱而引起的目睛胀痛的,都可加当归身以滋血液。
原文
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
白话
头痛加川芎以止痛;若头痛较甚,是足少阴经血虚感寒所引起,加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原文
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白话
头发脱落,脐下疼痛者,加熟地以滋阴补血。
原文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依证加减,执方料病,不依《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白话
我以往调理脾胃虚弱是以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等这五个方药来加减变化,例如心、肝、脾、肺、肾五脏相互之间,出现一个或两个主要症状,根据此症选择以上五个方药中其中一个为基础对症加药治疗,没有不灵验的。但是,虽使主病有所减轻却不能使人完全恢复健康,以后或因饮食、寒热失调,疲劳过度,或者因忿怒忧恐等“七情”所伤而病再度复发,也有由于督脉、任脉和冲脉受邪而病的,都是胃气虚弱的缘故。虽然治疗方法依照主证加减用药,仅执一方来治病,不依《素问 藏气法时论》所论述的治疗原则,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所以研究《素问》、《难经》、《黄帝针经》中有关对脾胃虚弱的论述,脾胃不足的产生根源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治疗脾胃虚弱应该从培补脾胃之中元气不足为主,根据肝、心、肺、肾四脏的兼证,参考升、降、浮、沉法。脾为孤脏,脾气行于四脏,寄旺于四季之末十八日,故无定体。脾胃元气不足,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的病机中。所以,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之证,或用补法,或用泻法,或用升浮药,或用沉降之药,都必须有助于脾胃的方药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