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子兵法》(十一)地形第十

2020-05-17 15:29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人的相貌各异,性格却有所相通。地形复杂多变,依从于行动的利害,也可以同化而归一。

由此得出地形的六种特质。①“通”地。②“挂”地。③“支”地。④“隘”地。⑤“险”地。⑥“远”地。

①,“通”地,泛指“道路通畅”。通畅的道路并非天生,它是人们为了通行方便才特意修建的,连通的也是人数众多的重要聚集地区。这些道路通常是不能破坏的,因此它既方便我军行动,也方便敌军行动。在这样的地区作战,如果没有绝对的优势击垮敌人,就需要提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防御力”,能够抵挡住敌人的冲击。另一个是“续战力”,也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如果放在平时的生活中,“通”地就是普遍的行规。破坏行规的行为虽然能够一时得利,往往却也有重大隐患。因此,在“通”地这样的环境中,最终比拼的还是自身的实力。

②,“挂”地的“挂”,意思是“悬挂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是挂个三五天,人也可以坚持下来的,如果时间太久,那当然还是要完蛋。“挂”地需要的是“即战力”,也就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发挥的全部力量。一旦敌人有所防备,只要坚持防御几天,我军就会无法续战,自动败亡了。因此,“挂”地的作战策略是“奇袭”,必须对作战意图严格保密。

③,“支”地,“支”是“久”的意思。两军对峙,各踞其险,攻则不利,守则无害,最终只会变成“持久战”,“消耗战”。因此,“支”地作战,关键只在“诱敌出击”。

④,“隘”地,专指“狭小”之路。天然地理中的山地或者河流,不易于修建宽敞通顺的道路,虽然可以通行,也多是狭隘紧窄,既不方便通行,也不利于战斗。这样的地形,谁能够先占据,谁就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由此,战争也就从“空间”扩展到了“时间”观念。我军先占据“隘”地,必须重兵防守,顶住敌人的冲击。如果是敌军先占领“隘”地,我军需要具有足够的“冲击力”,一鼓作气,攻而取之。如果衡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后,认为无法做到,则不可进攻。

⑤,“险”地,泛指既能够完全发挥自身优势,又足以压制对方的地形。先占据“险”地,就可以事先布置,从容安排,战而胜之。因此,如果敌方先占据了“险”地,不可与之交战。

⑥,“远”地,顾名思义,就是作战的地区远离我方。孤军深入,向来是兵家大忌,后方无法提供及时的支援。因此才有“远交近攻”之说。

这六种地形特质的划分,完全来自于人的活动。它也会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特质。比如,本来是“通”地,两军势均力敌,就转变为相互对峙的“支”地。如果有一方又被抄了后路或者被包围,它就又变成了“挂”地或者“远”地。

人的活动,在战争中也具有一个特别的性质,它只能由两军的主帅决定。或者说,只能由来自于中枢的指令所决定。如果来自中枢的指令完全相反,比如既要往东又要往西,这是无法做到的,也就只会带来行动的混乱。

主帅或者中枢拥有唯一的指挥权限,这也意味着,主帅的指挥失当,就会导致战斗的失利。

主帅只能发号施令,行动还是需要部下完成。主帅的指挥失当,也分为两个不同方面。其中的一方面,是主帅料敌不明,判断有误,遵从指令的行动,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处境。另一方面,是主帅指令虽然正确,部下却不肯完全听从,自作主张,导致主帅的指令失效。

主帅料敌不明导致的指挥失当,主要分两种状况,分别称为“走”兵和“北”兵。

“走”兵,“走”引申为“分”。分兵则力弱,为什么还要分兵出击呢?这当然有主帅的主观判断失误,认为兵力已经足够,当然无须多发。但是,这里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主帅忽视了“形势会因为人的活动而改变”,没有配置额外的机动力量,缺乏抵御应变时的能力。故而有言,“苍鹰搏兔,亦用全力”。

“北”兵,“北”是“背”,后背。失败溃退,转身而逃,就会背对追兵,所以“北”就表示“失败”。以少击多,以弱对强,又不能鼓舞士气,此是必败之局。主帅不能及时判断形势,在败北之局时仍然出战,这就是主帅无能,害死三军了。

主帅驭下无能导致的指挥失当,主要有四种状况。

①,“弛”兵,卒强吏弱。所有的指挥系统,都是按照“层级”依次传递指令。主帅发号施令,分派下一级的副将,各自执行任务。偏将根据自己接到的指令,再分派下一级的偏将,各自执行任务。偏将还要再分配给下一级的队长,最终队长指挥最底层的兵卒。凡是“下级不服从上级”,既是军纪松驰,故称为“弛”兵。

②,“陷”兵。上一级的指令,超出了下一级的能力,导致不可能完成的,称为“陷”兵。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上级对下级缺乏了解。也有另一个原因,兵卒无心恋战,不肯卖力,导致指令最终无法落实。

③,“崩”兵,突然破裂称为“崩”。部将各领任务,本是分工而合作。临战时,部将却临时起意,自行其是,导致主帅的作战意图无法实现,事先的谋划完全失效。

④,“乱”兵。主帅缺乏威信,有令难行,鸣金不止,丧失了真正的指挥权。

地形的特质,会因为人的活动而改变。人的活动,又是主帅作战意图的体现,并且必须主帅发令,再由部下完成。

主帅能够预见行动的结果,制定和发布正确的指令,这还只是胜利的一个先决条件。部将和兵卒都能够听从并且完成这些指令,才是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战争是残酷的,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拿人命堆出来的。主帅当然不可能总是亲自上阵,送命的只能是部将和兵卒,所以才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说。

主帅当然可以有很多方法令属下听令,而最好的方法,还是主帅能够料事如神,明断是非,百战百胜,使得属下的牺牲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

《孙子兵法》(十一)地形第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