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徐汇高三语文二模考试作文解读与范文分享(4篇):秩序与个性
今天是2022年6月1日,上海终于解封啦。继续给大家带来最新的2022年上海高考二模的内容咯。今天是徐汇二模语文写作的话题解读与范文哟,关于秩序与个性的关系探讨,在疫情的背景墙下,还是挺应景的。加油!
另,文末分享各区的二模卷共35份!
2022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秩序与个性
题目: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一、梳理材料
传统社会:注重秩序——重规矩、重伦理
变迁的社会(现代社会):追求个性——重自我、重自由
二、界定概念
秩序: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
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律法、习俗、礼仪等。
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夫妇、兄弟姐妹、同事或同学、朋友关系。
个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独特的人格、思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主体性和差异性是个性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
自我: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也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
自由: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一般包含: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所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自律意义下的自由。
三、问题建构
1.传统社会,为什么“重秩序”而不是“重个性”呢?
(1)三纲五常传统伦理纲常的统摄作用。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孝治天下”“中庸之道”“尊老爱幼”等。
(2)统治者维护自己地位与社会稳定的需要。
2. 现代社会, “重个性”与 “重秩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全球化与高度现代性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空间,而形形色色的强调个性、差异的所谓后现代思潮则从观念上引导和助长了人们日益个性化的追求。
(2)当代中国正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其核心主旨可以说就在于解决好个性与秩序的现实问题。
3.现代社会,“秩序与个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1)一方面,社会秩序是个性解放的手段,是否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秩序是否良好的重要判断标准,或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根据。另一方面,个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形成的,社会秩序既为个性的形成提供条件,也以内化为人的社会性的方面对个性形成一种制约与规训。
(2)“秩序”与“个性”的关系应该是彼此更加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传统的专制社会,我们过分强调秩序,往往以牺牲自由和个性为代价。然后我们陷入一阵混乱,盲目追求自由与个性能,从而带来了秩序的混乱。
世界是有秩序的,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是自然的秩序,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人伦礼仪是社会的秩序。失序和混乱的社会,是不会有自由与个性的成长空间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个性为代价追求秩序,合理的秩序并不是那些只保障少数人的个性的秩序。
(3)现代社会,应该是在我们中国传统秩序上,追求个性的自由,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当然这个秩序所包含的“伦理与规矩”并不是传统的封建礼教,而是新的社会下的新的观念。
(4)只有将“秩序”与“个性”有机融合,我们才有活力,迎接新的变革,实现经济与文明的良性发展;我们也才有底气,在民族遇到新的威胁时,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四、名言素材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伯克
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菲尔丁
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阿米尔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秩序。——斯威夫特
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东西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 ——塞·斯迈尔斯
旧秩序总是要让位于新秩序。——莱蒙特
秩序是主客观之间的一致,是在事物中发现自我的精神。——柏格森
如果无序是你必须遵守的法则,你就会因谋求秩序而受到惩罚。——瓦莱里
五、精彩片段
1、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社会,便是一盘散沙。我们早已不是文明尚未开化的时代,在物质与精神日益富足的今天,需要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没有规则,就像没有了公平正义的准绳,随之而来的一定是难以调控的混乱。规则是不分年龄与身份的。否则,社会公平又从何谈起呢?面对规则,人人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只有规则,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权益。当规则与人情相撞时,规则定会占据上风,常有人说“法律无情,人有情”,“做事要学会变通”,然而在规则面前,任何有情都化为无情。社会设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就需要每个人遵守,因为只有规则,才能维护应有的秩序。考试有考试规则,比赛有比赛规则,出行有交通规则,做事有办事规则,做人有行为准则……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
2、风筝很自由,可以翱翔于天地之间,它飞得稳稳的,不像燕子,它可以停在空中。风筝身上连着一条线,风筝线使得风筝在线轴的牵引下平稳地飞翔,不至于飞走。可是,当这根线拉得太紧的时候,风筝便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无目的地左冲一下,右滑一下;完全没有了线的牵引,失去平衡的风筝会很快从天上掉下来。风筝的自由,建立在线的束缚和牵引上。所谓适度的自由是让事情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不至于太多或者太少。线放多了,风筝由于风力不够飞不起来,而线少了呢,风筝又无法在风的作用下飞上天。没有线的风筝更不行。以此来比喻我们对生活自由的态度,那就是既不要过度束缚自己,也不能过度地放纵自己,更不能认为束缚是自由的天敌,而彻底舍弃它。在生活中,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颗善于平衡的心,一种健康的心态,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自由”诚可贵 规则必守之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平等的同时更向往自由。“自由”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并不是无界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大众权利和安全的,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无视规则,枉顾他人安危。
近日在宿迁火车站,有旅客不顾安检工作人员的劝阻,执意要带一只小仓鼠上车。小仓鼠是他女儿的爱宠,作为父亲,我们理解您爱女心切,作为饲主,我们也懂你不舍爱宠的心情。但是作为一名旅客,是不是更应该考虑如何配合工作人员,遵守铁路的相关规定,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出行安全。
仓鼠属于活物,是铁路明令禁止携带的。因为活物可能咬伤他人,也有携带传染性疾病的可能。再者说,你喜欢小仓鼠,还有不少人害怕它,一旦带进站带上车,容易引起慌乱。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强行违反规则,弄到当众摔鼠,血肉模糊的下场。为了你和你的爱宠一路顺风,下次出行前可以采取寄养他处,行李托运等方式妥善安排。春运还在火热进行中,在车站和列车这样人口密集的公众场所,更要做一个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人。
为了自己一己私欲,不顾他人安危的又何止“摔鼠男”一人。那些没来急下车,抢夺公交司机方向盘的乘客,为了让司机在禁止停车的站外停车,鲁莽的抢夺关系全车生命的方向盘,是何其愚蠢。为了让赶车迟到的丈夫赶得上高铁,竟公然扒着高铁车门,无视整条线路的高铁行车时间,阻碍高铁发车,扰乱行车秩序,是何其妄为。还有割断高空作业人员安全绳的居民,仅是为了衣服被弄脏,没有及时得到解释赔偿,肆意发泄情绪视别人生命如草芥,是何其鲁莽。虽然事后这些人都得到了惩罚,但是想想可能出现的惨烈景象,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管子·法法》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做一个守规则的文明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敬畏,需要我们守护而非损害。在我们想“肆意妄为”之前,思考一下他人安危,不能随心所欲,定要慎之又慎。
六、范文展示
范文1
自由之上,规则守护
自由在高处,就必定需要规则来守护住最后一道防线。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规则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自由发展。
想起前些日子那令无数国人震惊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正是自由逃脱了规则的约束而肆意妄为所造成的悲剧吗?当事人某女士无视公交车上“不能干扰司机”的规则而随意发泄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怒火,而司机也忽视了“公交车上乘客生命第一”的规则,与女士发生争执。两人跨越规则的代价是整辆公交车乘客的悲惨结局。因此,没有秩序的自由,必定会扰乱社会安定,对人身安全造成巨大伤害。
再想起之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贺建奎忽视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拥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公然越界,只因为自己疯狂的科学实验。这样的自由,最后也导致了一颗科学事业新星的陨落和其一生事业的埋葬。这两例事件都是因为只“贪图享受”自由的美味而无视规则所引发的悲剧。熊培云曾说过:“自由并不是一个人可以随意攻击的武器,自由之上的净土,是由规则来守护的。”只有规则守护的自由,我们才可以在安宁的社会里尽情享受。而在自由这片天空里,规则不应是死板麻木的,只有自由的秩序才更有利于蓝天里自由的翱翔。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男主人公程勇(徐峥饰)因帮助贫苦的老百姓而走私抗癌药,市场上天价一瓶的药他只卖500元。但因为其走私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所以最后被警察抓捕时我们不禁心中绞痛。可随后法院的判决却让影迷们心中一暖,本应被判无期徒刑的程勇只被判了几年的有期徒刑。而当扣押着程勇的车子驶过街道时,警察也示意司机将车速降到最低,只因车外站着几千位被帮助过的老百姓正在默默为他们的大英雄送行。虽说法大于情是真理,可适应人性、守护善良、灵活变通的法律规则才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更有利于保存住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那股善良。这才是拥有自由的秩序的力量,这才是人性的力量。
拥有秩序的自由,就像是灯塔在默默守护回家的航船,为你投来光明,指引方向;拥有自由的秩序,就像是一股清流在混沌间流淌,为你拨开迷雾,迎来曙光。只有两者齐心协力,双剑合璧,我们的祖国才能永久昌盛!
范文2
自由与秩序
秩序,只有秩序才有自由。这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并不完全自由,如果没有一根线牵着它,它便会在这天地间随风飘荡,无所适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话听起来非常自由,事实上无论是鸟还是鱼,他们的自由也都有底线,鸟必须约束自己,不可飞到海里去。鱼也一样,它只能在海里自由,一旦跳到陆上来,便不能生存。
在人们心里,美国是一个民主而且自由的国家,公民的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比如枪支的使用。只要有持枪牌照就能购买枪支和使用枪支,这是比中国自由。但美国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枪击案发生,人的生命的自由得不到保障;而在中国,公民不得私自持有枪支,这种限制让一部分人觉得很不自由,但结果是我们很少听到社会有什么校园枪击案发生,不自由的枪支管理让生命的自由存在得到保障。
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写到鹏程万里,却仍需借助海运。相比与蜩与学鸠,鹏的视界无疑开阔许多,却仍有所束缚,“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所以说,小到尘埃,大到鲲鹏,都无法达到绝对的自由。
那么,为什么做不到绝对自由呢?老子云“物极必反”,自由也是如此,过分的自由便与放纵无异。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秩序的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可以随意进入别人的家,拿别人的东西,你可以随时插别人的队……这是一个人的自由,却侵犯了更多人的自由。完全的自由不仅不可能,还会造成完全失去自由这样的情况,因此,人们决定舍弃一部分自由,从而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实现一定的自由,而又不妨碍他人实现一定的自由。
秩序,便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秩序的存在,限制了自由,却也保障了自由。自由离了秩序无法存活,同样,脱离了秩序的自由也无法存活。秩序虽然是用来保护自由的,但过分的秩序也会摧残自由,试想一下,身边全都是苛条律令,喝杯水,上个厕所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条约,处处受束缚,谁受得了?
中国很多朝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立有不少的律法,但当秩序到达一定程度后,再往上走,便容易激起民怨,导致社会动荡,这样的秩序,也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自由和秩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天下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也不会有绝对的秩序。
范文3
个性之美与秩序之美
参差错落之美和协调统一之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两者相映成趣,才共同描绘出了今日灿烂美丽的世界。
唯有在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与秩序,方能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荣局面。
个性之美是一种天然而感性的审美意趣,自然之中事物各有不同的情志存在,所体现的差异本是自然界恒一的法则,更造就了大千世界的多彩多姿。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既欣赏鹏之直上云霄,乘风一去九万里,亦尊重龟鳖在污泥中打滚作乐,一任天然。而儒家思想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其意指便在于君子之间情性的差异应给予尊重。毕竟有海纳百川之包容才能尽染山河之美。由此可见,对个性之美的追求是一种思想使然,于人于自然皆是如此。
秩序之美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理性之美。人类自出生便具有改变世界的意欲和勇气——即在无序的自然中创造有序的文明。从古代村落的分布和河流的治理,到现代的城镇和路段的规划,无不彰显着人类的创造欲和对秩序的渴望。70年前共产主义的先锋们为了共同的理想浴血奋战,列阵时军容齐整,冲锋时无人退缩,这便是一种众志成城的统一的壮美。70年后的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依然能带给散漫惯了的我们这些年轻人,以极大的精神冲击和美的秩序震撼。由此可见,秩序之美不仅别有美学价值,更是一股改变创造的巨大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个性之美和秩序之美不是对立竞争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没了个性,秩序便失之死板,甚至会变成暴力的专制;没了秩序,个性便可失之散漫,亦不能彰显其最大价值。所以我们说,在当今时代,要尊重个性并推之及整体和谐,这必将是国际多元文化碰撞的唯一解决方案。我们在过去的20年中,已经看到了太多文化趋同,文化吞并现象,从古村落的消逝,到主流文化扩张、侵蚀亚文化,这已造成了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唯有在过去的失误中汲取教训,方能指引我们更好地向前,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行之弥远。
愿未来的道路上个性与秩序并存,“求同”与“存异”并重。愿世界共同发展,个性与秩序之花都能更加绚丽的绽放。
范文4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有着重秩序,轻个人的特点。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等思想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所以我认为,法律与教化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以礼法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同样也要保证个人的自由。
规矩即法律,伦理即教化。中国的古代法系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法是秩序与伦理的体现。中国古代儒家维护的宗法等级和伦理纲常不断渗入成文法规,形成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儒家礼仪制度逐渐规范化,世俗化,普及化,不断深入基层进行道德教化。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等思想使得古代中华法系具有亲亲相隐,原心定罪的人文特色。但以礼入法将儒家维护的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贯彻到国家法律中,最终也造成了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封建特权。因此,中国古代的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自然会轻视个人,注重秩序。
中古时期的西方同样也存在这一问题,教会法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的教化作用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本质是为强化教会权利服务的。但在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西方思想家们开始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使得后续的大陆法系虽然还是英美法系,虽然依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重视群体的秩序,但都保护了个人的自由权利,一定程度上同时保障了社会秩序与个人权利。因此,现代的法系所规定的秩序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人身自由,但实质上也是在更大范围内保障了我们的人身自由。
对于我们个人,社会的秩序时常会放在个人之后。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自己想要充分释放天性,想要自由地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但最终却因为伦理纲常和法律条框而放弃。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我们还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个人的个性必然会服从,受限于社会秩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放弃个性的自由。彻底放弃个性自由,我们便成为一片群氓,而群氓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正如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所言:金字塔绝对不可能是由一群奴隶所建造的!
社会的秩序与伦理是以人类群体的最低标准划定的,这就意味着他必然是无法适配到每个个体的。为了维护共同的社会秩序,我们需要在遵从礼法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发展,否则,失序的个性就如同杂乱生长的灌木一般,乔木便不再有生长的空间。
只有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才能既彰显个性生长的自由,又能不断促进社会进一步有序发展。

好了,今天的写作范文分享就到这里了,别忘了一键三连哟!
需要更多上海高考语文写作范文资料或其他科目的试卷资料,可以私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