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程高能的中传毕设,被父母变成怪物的我不配活着丨AniOne专访

2020-07-14 15:59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作者/鳄鱼

编辑/彼方

“他对我们非常有价值。”

今天小趴给大家带来的「AniOne线上展」专访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殷千雅等同学带来的毕设作品《Beasty》。光鲜亮丽的表面下隐藏着怎样伤痕累累的心灵,一起来看看吧!

《Beasty》

殷千雅、韦安丽、李欣怡、王潇浛、朱颖琪

中国传媒大学


让我们先来欣赏下精彩的影片吧!

《Beasty》成片


-故事简介-

影片讲述了观众眼里风光无限的童星王乐乐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却在母亲的逼迫和父爱的缺失下一直被家庭的阴影笼罩着。在父母以爱之名的控制下,于虚幻和现实之间不断游走的王乐乐似乎也在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作者介绍-

殷千雅

导演、人设、分镜、原动画、上色、后期

邮箱:1054105084@qq.com

韦安丽

分镜、原动画、上色、后期

邮箱:407643527@qq.com

李欣怡

物件设定、特效原画、上色

邮箱:275181226@qq.com

王潇浛

色指定、气氛图、背景美术

邮箱:117412107@qq.com

朱颖琪

色指定、气氛图、背景美术

邮箱:502157668@qq.com

-人物设定-






-物品设定-


-武器概念设定-




-场景设定-



-概念气氛图-





-团队专访-

学术趴:《Beasty》似乎是多种影视题材的杂糅,如科幻、家庭、灾难等等,甚至主人公王乐乐的人物设计也参考了弗兰肯斯坦式的恐怖拼接肢体效果,可以谈谈各位主创在结合各类题材时的考量吗?

殷千雅:我们在确定了影片要以“戏内”和“戏外”两个世界来回穿插这种形式的时候,其实还没决定到底选用哪种题材。后来我们在跟指导老师讨论后,明确了影片戏内戏外两个世界观的区分度一定要尽量拉开,才最后选择了科幻和家庭这两种题材。

开头“戏内”部分采用了灾难科幻题材,那段情节的节奏安排得非常紧凑,为的就是把观众尽快拉入到这个架空的世界里,当观众沉浸其中时,随着导演的喊停,再忽然被拉回现实——选用两种区别较大的题材作为背景世界观才能更好的营造这种抽离感。另外,选用科幻灾难题材插入到家庭题材里还有另一种考量,就是暗示了这样的家庭关系在主角王乐乐的眼里就是一场灾难,他就像科幻片里的小怪物一样受人控制,被剥削到四分五裂。

韦安丽:其实,我们当时很难决定究竟使用什么样的题材,一开始决定的故事题材跟大三联合创作时一样是童话。后来推翻重做时,大家重新明确了最想做的那个点——动作衔接蒙太奇以及“戏中戏”。最初想的是戏里的“热暴力”(男孩被父亲家暴)和戏外的家庭冷暴力,后来老师建议将戏里戏外拉得更开一些,如戏里的男孩是个被追捕的小怪物。我们五个人都分别写了一版剧本,最后选择了动画表现效果更好的这个小怪物的版本,也多了科幻成分,不只是单纯的家庭伦理了。

王潇浛: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打算杂糅这么多的题材,我们最初也经历了无论如何都想不出“能让人有创作动力的剧本”的阶段。其实《Beasty》创作的出发点就是“戏中戏”。而对于戏中戏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推敲,期间导师也提了很多次的修改意见。最终才确定了科幻、灾难的表现形式,去暗喻家庭关系这一主题。

朱颖琪:选择题材的时候大家其实也有“不想再做童话了!”的想法,所以选择了相对更加现实,也更加贴近自己生活的家庭题材。

学术趴:在短短10分钟内,影片的叙事已经算是非常完整了,各位主创在敲定剧本期间作出了哪些取舍,可以谈一谈剧本打磨时的心得吗?

殷千雅:确定了要做这个故事以后,从开始写剧本到最终剧本敲定,我们大概迭代了十几个版本。前面几版的剧本里,前期大体框架的推进很顺利,让人头痛的主要是后期内容的细化,这种感觉很像拼一套七巧板,一共就固定那么几块,但是什么板块摆在什么位置,展现出来的形状都完全不同。

就像我们最开始很纠结“生日”这个关键事件:生日在哪儿过;是在乐乐被发现受伤前过还是之后过;是爸爸还是妈妈来给乐乐过生日,甚至也考虑过让剧组给乐乐过生日……时间、地点、人物等,哪怕出现一点点变动,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关系以及冲突都会发生变化。剧本打磨的心得,还是不要怕麻烦和纠错,只要是能想到的可能性和情节都记下来、写出来,就算是之前觉得还不错的部分也可以试着一遍遍的推翻和优化。

韦安丽:记得当时车里那段情节甚至还有另一个版本,在那个版本中,我们把妈妈和爸爸的矛盾冲突点设置在了开车途中:父亲拦车把乐乐接走去应酬。后来由于信息太多,处理起来太碎也太复杂,再加上我们想要弱化父亲的形象,车里这段戏就只选了乐乐和妈妈作为情节推动人物,把叙述重点放在妈妈对乐乐的控制上。

在家中父母吵架的那段戏上,我们也做了不少修改和尝试,因为既要让情节快速切入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又要把重点放在乐乐的心理变化上。多亏指导老师的建议,我们才能把情节理顺。

李欣怡:还是很怀念明星世家的爱恨情仇家庭伦理剧版本设定,可惜被毙掉了。

王潇浛:大家是从制作大三的联创作品《晚安,亮亮虫》开始一起合作的,所以最初我们的剧本方向也沿用了大三时的“精灵”和“童话”题材。至于思考剧本,我个人觉得那是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因为大家都想在作品质量上有所突破,题材上有所改变,但因为毕设的进度要不断推进就一直死磕着原来的剧本。最后我们一致决定,全盘推翻早期的精灵主题剧本(那时候已经是剧本创作的中期了,时间很紧,压力也蛮大的)。


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剧情迭代:

戏中:家暴;戏外:人前风光,人后家庭关系不和睦

戏中:其他题材;戏外:家庭题材

戏中:确定是主人公的逃亡;

戏外:主人公在家庭关系里的逃亡。

期间不知道改掉了多少情节,也不知道补充了多少,只记得那些经常和老师碰面讨论剧本走向,一聊就是四个小时,最后两边都兴冲冲充满了创作欲的日子——在整个毕设阶段,我最喜欢那段时光。

朱颖琪:写剧本的时候,大家先交流了自己想做的类型,一开始决定的题材和现在呈现出来的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因为达不到大家想要的效果最终果断放弃了。小男孩的故事在有了大致立意和方向的时候,大家各自写出一个版本的剧本,互相讨论、结合后才有了现在的最终版。

学术趴:在乐乐主演的科幻片戏份里,一直在追杀他的似乎是一支军队,“军人”的外观设计得很有特色,可以谈一谈这部分的设计构想吗?

殷千雅:军队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世纪黑死病横行欧洲时出现的鸟嘴医生,这点其实非常明显啦。不过最初的设计其实比较类似于现代的防毒面具加隔离服,着装部分选用保护装备的设计是因为我想要通过军人的外形来侧面反映出主角小怪物的危险性,后来觉得防毒面具加隔离服的设计太过普通,于是搜罗来很多资料以及照片作为参考来激发灵感,最后敲定了现在的人设版本。

戏内的军队和戏外的父母是相呼应的,王乐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下,父母也企图把他“治疗”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我在做人设的时候就想把“控制镇压”和“治疗”这两个元素体现出来,便萌生了医生+军人的想法。最后觉得,同时满足二者身份的鸟嘴医生形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学术趴: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特殊的“剧中剧”叙事,乐乐在“剧中剧”里遭受的追杀与他现实中收到的来自家庭的创伤似乎是相互呼应的,请问各位主创在体现这种呼应关系时做出了哪些考量?

殷千雅:除了在台词方面,戏内军队的指挥官和戏外妈妈说的话有比较直接的呼应外,我们在画面上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男孩在车窗上画出怪物的脸和自己脸的影子重叠,以及在现实场景下,多次以男孩的视角展现出一些相同角度的戏内镜头的闪回等等。


为了突出主题,戏内戏外的呼应必然需要贯穿全片,而其实重点在于怎样安排好“戏中”镜头和“戏外”镜头之间的摆放排列。戏中小怪物被追杀镜头的出现频率也是根据主角王乐乐的心境变化来安排的,比如从片场休息开始往后的一段情节里,戏内的闪回只是偶然出现;但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王乐乐被来自各方面的强压逼迫到无处可逃的时候,戏内戏外的切换频率变得非常高,节奏也不断加快,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归根结底,戏内戏外的相互对应,是为了体现角色内心的情绪变化而服务的。

韦安丽:我们在影片前半部分埋了些伏笔,比如在王乐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压迫感后出现闪回,在车窗上画出小怪物的脸等等,而第一个明确这种戏内戏外对应的镜头应该是乐乐在房间里躲避父母时,画面突然切换成戏内仓库场景的那段戏。

这段戏主要用了声音转场和相似镜头来衔接,这样乐乐的处境就很明显了——他是一个和小怪物一样,被他人榨取价值的存在,而在门外的父母,对应的是追捕他的鸟嘴士兵,再接着戏里戏外的切换强化这种呼应,最后到楼顶时也就更让人难以区分他的心中的“现实”和“演戏”了。

王潇浛:在最终确定了“戏里”和“戏外”是不同的题材之后,我们必须把戏外的家庭关系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不然整部作品的叙事就会很零散。所以我们最初想到的就是蒙太奇镜头,主要有这几组对应镜头:

戏内由于被追杀,小怪物永无止境的逃亡——现实中乐乐对来自父母的压迫的逃避;

戏内小怪物举双手示弱投降,却被误以为要负隅顽抗——生活中孩子已经喘不过气来,想要伸出援手却被父母一次次的逼上绝路

戏内小怪物的终结——戏外吊着威亚的小男孩已经变成了小怪物的模样。

畸形的家庭关系逼迫着小男孩一步一步的变化,这是我们当时非常坚定的想法和考量方向。

朱颖琪:影片中妈妈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孩子未来的大好前途上,忽视了乐乐本身的需求和期望,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爸爸假意带来蛋糕,也只是为了从母子二人手里榨取钱财,父母双方都极度自私且只看中利益。戏中戏里,小怪物遭受的围追堵截、人体实验也是同样被榨取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更为露骨的剥削。

学术趴:影片后半部分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匹配剪辑,可以谈一谈这部分镜头的处理心得吗?

殷千雅:最开始这部分的分镜是交给丽丽同学(韦安丽)画的,跟老师讨论后我觉得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优化。当时在画这部分分镜的时候,我努力站在王乐乐的视角上感受,画出来的画面也基本都是想到后就立马动笔,用几根线捕捉下来的。

切牛排和饭局、被鸟啄食的小鹿尸体等等这几个镜头都是大脑里一闪而过的画面,最后像“记笔记”一样被复刻下来的。因为先有了这几个比较抽象的镜头,我后来就开始思考,如果将很多看似跳跃但之间却有着微妙联系的镜头串联起来效果会不会更好,所以才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镜头的衔接,进行了匹配剪辑。

这段镜头也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最开始王乐乐还处于一种比较清醒的状态,随着快速切换的场景和整体节奏的加快,在临近尾声时,客观镜头也变成了主观镜头,我也是想借此表现王乐乐被控制、被剥削,逐渐走向混沌和崩溃的过程。

韦安丽:这段镜头是全片我们最想做好的重头戏,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反复修改。我们定好的第一个戏里戏外的转换是由房间到仓库,在这之后切入在戏里戏外的快速蒙太奇。而最初的切入点原本选的是化妆室,男孩以一个刚演完戏的状态疑惑地看了看镜子,再离开化妆间切入回戏里。

但后来整个段落连贯着看的时候又觉得这样处理实在太拖沓,而我们又十分中意“镜子”的意象,所以最后把镜子放到后半部分以动作衔接来处理。最初分镜头的时候这段是交给我来负责的,但是很快就遇到了瓶颈,还好后来有阿雅帮忙一起推敲。最后,我们俩分别做了一些镜头,由阿雅流畅地串联了起来,吹吹我们优秀的雅导!

学术趴:影片中乐乐的父亲始终没有出现正脸,请问为什么选择这样处理呢?

殷千雅:片中王乐乐妈妈的设定就是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的家长,她让孩子一直在压抑的负罪感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被这种“爱的名义”吞噬掉;而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乐乐爸爸代表的又是一种不同于妈妈、在家庭关系中名为“缺失”的伤害。

我们一直没有让乐乐爸露脸就是想要表现出“父亲”这个角色在乐乐的世界里非常边缘化,父爱是缺席的,也是模糊不清的。一个没有担负起自己应有责任的父亲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极大的,长期父爱的缺失也是乐乐走向崩溃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王潇浛:画面的处理也暗示着父亲在这个家庭关系里的位置。

学术趴:由于科幻部分的题材原因,片中出现了例如直升机、枪支和坦克等武装设备,各位主创在设计这部分素材的时候是如何考量的?

李欣怡:一开始的时候,我想追求一种更接近戏中戏世界观的武器效果,但查资料后发现,要打磨出完全适合片子的武器设定需要顾忌的问题太多,于是就决定以现实中存在的武器作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期间也借鉴了一部分相关作品中的设计,最后再根据片中需要进行调整。

学术趴:在疫情的影响下,各项工作进展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相较于各位主创之间的线上合作,影片的配音与配乐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请问影片的配音是如何完成的?

殷千雅: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在学校录音室看着配音老师们现场配音,这种感觉真的蛮忐忑的!很担心会和自己想要的效果有所出入,所以在进棚的前一天我单独跟配音导演的老师提前交流了一下,说了一些需求。比如妈妈这个角色,对领导谄媚、对下属甩架子、对孩子冷漠严厉…对待不同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态度和语气;以及还专门提了希望醉酒无赖爸爸这个角色能带东北或者北京口音来增色的需求等等。

多亏了专业的配音老师,不光完美达到了我们最后想要的效果,而且非常出乎意料的优秀,真的非常感谢各位用心配音的老师们!

韦安丽:由于片子里有大量台词,所以在前期给老师看的动态故事版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先找好音乐、音效,把情绪做到位,并草配一版台词,以便更好的把控每个镜头的时间。配台词的时候大家也是能上的都上了,尽力不让配音效果有违和感。

后来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待在家里,不方便分别配音,所以我在做剪辑的时候,很多要修改的地方都进行了重配,甚至尝试用变声器模拟大叔音,还是蛮好玩的!最后听到配音老师们的完美演绎时由衷地佩服——“啊!不愧是专业的!”,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和情绪都体现得十分饱满,仿佛活了过来,尤其是东北味十足的父亲让我格外印象深刻。

听了小主角的配音后我要大喊一句:乐乐!妈妈爱你!

王潇浛:《Beasty》在声音方面真的是“多灾多难”,因为今年疫情特殊情况在声音的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幸运的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十分满意,帮助我们的人都很用心,在这也非常感谢和我们一起为这部片子努力的大家。

朱颖琪: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被最开始约到的有过合作经历的配乐鸽了,当时很担心在规定期限内完不成配乐,结果最后阶段找学弟做的音乐效果意外的很不错!

学术趴:请问各位主创觉得影片中最难以表现的部分在哪,或者说,各位在制作过程中最花心力的环节在哪?

殷千雅:最花心力的部分应该就是前期的剧本和分镜了,故事推敲了一遍又一遍,分镜改了一版又一版……当时真的是改到崩溃!我一直觉得,一个片子如果没有好的故事和镜头语言做支撑,即便画面多么精良,最后呈现的效果都会给创作者留下非常大的遗憾,所以前期的时候就想要把故事这个根基打牢。


我们的毕设是去年十月份开题的,而我们的剧本和分镜一直磨到今年的2月底才基本结束,第一个测试镜头直到2月底至3月初才做出来,所以我们绝大多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前期了,剩下的制作时间寥寥无几。

记得我还总是跟组里的小伙伴说 “如果我们真的做不完了,就算直接放弃展映机会,也不能降低帧率和画面质量!”这种任性的话,估计也是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一直鞭策着我们一定要“快快快”。做完之后,回过头来算一算,画面部分的制作时间其实只用了三个月左右,论花心力最大的另外一个环节,那非画面制作莫属,真的是画到窒息……总的来说真的每个环节都非常花心力,也非常累!!

韦安丽:我认为是影片高潮的蒙太奇片段——如何体现乐乐的心境在戏里戏外来回跳跃,使叙事既要保持节奏,紧凑随着音乐切换镜头,又不能显得太乱太跳,这个问题实在困扰了我很久以至于耽误了镜头的正式开工……但是好在顺利完成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之前花的时间都是十分值得的!

我在做后期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小技能,比如怎么做车玻璃上的雨滴效果,跟着教程摸索了好几天才做出比较满意的版本。通过毕设真的学到了很多,也谢谢有这么优秀的组员陪伴,整个过程都是非常开心且幸福的!

李欣怡:在我看来是那个四秒左右的烟雾爆炸,我本来决定第一个完成这个镜头,但由于当时能力不足,在实际绘制过程中用了半个月左右来来回回修改了四五个版本也没让自己满意,只能先画别的部分,这个画面最后成了倒数完成的镜头。

王潇浛:我在片中负责的部分是美术,我觉得最难的是设计之初在美术上做的戏内和戏外的视觉区分(虽然就最终的呈现效果而言,也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最好水平,对此比较遗憾)。

我个人比较喜欢戏外的场景绘制,这部分绘制颜色比较丰富,细节也画的比较多。对于戏内,我想呈现一个单调的小怪物的世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环节。还有就是许多大场景,大透视的绘制,我在这方面本不占优势,但是通过这次的毕设,我熟悉了很多背景绘制的技法与整体画面的氛围把控方式,这是我比较开心的地方。

而整个制作过程中,我最花心力的环节是剧本,改了很多版,也讨论了很多次。我真的很爱这个剧本,也因为有这个剧本,我们才能在辛苦的毕设创作过程中常葆创作热情。

朱颖琪:在美术方面,我比较花心力的部分还是一开始画气氛图的时候,在影片风格和色调上和大家一起做了很多尝试。后期虽然需要熬夜赶工,理应很花心力,但是基本都因为机械劳作而习惯了。

学术趴:影片无论是叙事节奏的把控还是画面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乐乐最后也没能逃脱控制,令人惋惜,但是小趴还是祝愿各位小伙伴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家庭,前程似锦~~期待各位更好的作品!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全程高能的中传毕设,被父母变成怪物的我不配活着丨AniOne专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