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5、谈话双方不知不觉建立起来的或者自发形成的默契

2023-02-27 09:40 作者:椰风海韵2023  | 我要投稿

       在第三章中曾提到:人们日常说话时所描述的,其实不是事务本身,而是自己不知不觉中那个悄悄建立起来的“模型”。

       其实,人们日常说话时还有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要素:谈话双方不知不觉建立起来的或者自发形成的默契。

太平凡的小故事

       过年了,在外地工作的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回家,与爷爷奶奶团圆。这是孩子第一次回老家,第一次坐高铁,非常兴奋,在车厢里到处乱跑。妈妈一把抓佳孩子,摁在座位上:“坐好别动,要吃饭了”。

高铁

     看似无聊的分析

       基于上面这个简单的画面,开始我们的分析。(大家耐心一点往下看,对“坐好别动”这句话稍加分析,会得到很有意思的、甚至是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

       首先,大家都明白,“坐好别动”是让孩子坐在座位上静止不动。也就是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动把座位、把车厢看成是“静止的”。但是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把座位、把车厢选作成了“静止参考系”(敲黑板:这不是废话,后面还会再回到这个话题,继续讨论。)

       其次,“这个静止不动是相对座位、车厢来说的”, 这个意思不需要妈妈明确说出来,孩子自然明白,这是妈妈和孩子之间自动达成的默契。其实妈妈和孩子压根就没意识到,俩人之间还存在有这么个劳什子“默契”!

       再者,“坐好别动”是说让孩子坐在座位上不动,以便好好吃饭,但并不是说孩子的手、脚、脑袋、眼睛等都必须一动不动。即“坐好别动”不用明说,这个命令是在一定程度内、一定范围内有效的,这个“有效程度”或者“有效范围”只要能保证“好好吃饭”就行了。这也是一种“默契”,是不需要妈妈明确说出来的,孩子自然明白。

谈话沟通的第二要素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谈、沟通,都存在着明确的不需明说的“第二要素”:各种默契、各种前提以及各种约定俗成。这些“默契”“前提”“约定俗成”甚至是谈话双方都没有察觉的,双方自动地无条件遵守的。自然,这些“默契”“前提”“约定俗成”等也都有它们自己的“有效程度”或者“有效范围”。

       只有谈话双方无条件遵守这些“默契”“前提”“约定俗成”,并绝对不突破它们的“有效程度”或者“有效范围”,谈话才能顺利下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或者冲突。

       当然,在合同文书等比较正式的文件中,有些默契、前提或约定俗成应该明确写成文字,以免日后产生异议,造成损失。

胧月

90%是无症状或者轻症”不是弥天大谎

       比如新冠防疫政策放开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90%是无症状或者轻症”的这个结论,是在南方从方舱医院数据统计中严格分析得出来的(敲黑板!重点是“南方”、“方舱医院”、“数据统计”)。现在很多人却称之为弥天大谎,甚至由此对专家大肆攻击。我们必须明白,这些人所根据的是“身边”的、“生活”中的“感受”,不是大数据统计。也就是说,这些人突破了“90%是无症状或者轻症”这个结论的前提。

       前提不同,结论自然不同,根本就没有对比性。

新冠病毒


5、谈话双方不知不觉建立起来的或者自发形成的默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