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奇卡》:一部当代俄罗斯婚姻的“三人行”

晚上,她总要把轻巧的瑞士眼镜架在鸭梨般的大鼻子上,埋头在甜蜜的深渊、阴暗的林荫小径和猛如春潮的河水里。——《索尼奇卡》
《索尼奇卡》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于1992年写成的中篇小说。简略的标题直接出自女主的名字索尼奇卡,而全书的内容无疑也围绕着这个苏联籍犹太裔女性简单而又复杂的一生慢慢展开。

三个人的婚姻
索尼奇卡自幼酷爱读书,初恋失败后心如止水,阅读成为她的第二自然,嫁给一名画家后她任劳任怨,成为贤妻良母,在丈夫出轨仍对丈夫表示理解和宽容。甚至与丈夫的情人一同出席葬礼,最终独自一人步入书籍殿堂,再续自己精神之旅的故事。
短短的上百页间,小说的语言冷静得如同一篇报告,将一个女子的人生被简短而完整地记录下来。然而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她的人生历程下暗藏的东西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这也是她的人生与这本书最为特殊的地方。
童年时代自由驰骋在俄罗斯文学天地中时,外面的1930年代正“放开嗓门唱高调”;青年时代嫁给海归画家“法国正被德寇占领着”;丈夫事业快速发展,正值“好景不长的解冻时期”。索尼奇卡人生中的每一个变化与转折间,总是若隐若现地渗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从新经济政策渐失活力,到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乌利茨卡娅笔下写作的对象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受到时代活深获浅影响的鲜活的人。在她的笔下,看似整齐划一的苏联社会下,火热的恋情和平淡的亲情仍在徐徐展开,地下艺术家们在看不见的地方暗中聚会,愈发生活化、个人化、细致化的笔触,也呈现出苏联解体后文学写作风格上的特殊变化与发展。
知性还是悲剧:充满争议的精神独立
《索尼奇卡》问世三十余年来,读者对其的评价也是屡出争议,从网络评分来看,读者们的打分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小说情节后半段索尼奇卡所经历的丈夫出轨的桥段。引发争议的起因在于索尼奇卡丈夫出轨的情人身份特殊,是索尼奇卡女儿所结识并爱慕着的闺蜜,而丈夫却跨越辈分,挖走女儿友情的墙角。争议最严重的点,在于在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索尼奇卡的反应是“理解并接受”“为丈夫没抛弃她感到骄傲”并将丈夫情人当做“养女”,三人在公开场合堂而皇之地露面,最后丈夫甚至在与情人的鱼水之欢中死去,引发了舆论,当然还有读者的哗然。
围绕着是否支持索尼奇卡在人生后期所做的这一系列情感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到底如何塑造了索尼奇卡的人生,读者们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支持她选择的人认为,索尼奇卡尽管选择妥协,但并非一位传统型“愚忠”妻子,在丈夫“不忠”后重新返回书本的世界,从“自然和物质”的领域步入“文化和概念”的领域,而拥有自己独立精神世界的女人才可能是真正幸福的女人。索尼奇卡的一生,在书本之间得到了升华,她没有纠结于市井生活中琐碎的家庭变故,而是宽容处之,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平静与升华。而反对她这样宽容选择的读者,认为她妥协的姿态,实际上象征着一种软弱的退让,她的人生,实际是一场悲剧。为了和丈夫结婚并适应婚后生活,她追求书籍中精神世界的旅程被迫中断,自己成为全职主妇,女儿成人,丈夫也事业成功,但她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却在厨房里耗尽。可他的丈夫对于她的日渐衰老不但没有给予关心,反而出轨女儿闺蜜作为“回报”,甚至堂而皇之地想继续维持三角关系。她在面对人生变故时,牺牲自己的时间和自我去维护家庭,牺牲自己的情感去换得丈夫新的创作热情,把自己视作丈夫的附庸,思想仍受守旧观念所操纵。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作家写就的本书虽然以女性作为讲述的主要视角,但最终情节带给读者的观感却透露出男性主导色彩带给女性的伤害,完全不是女性的“精神独立”,反而凸显出女性在婚姻上的被动地位和索尼奇卡本人的“愚忠”,以及精神地位上的“自卑”,让她的人生呈现出令人惋惜的悲剧。
作者如同报告文学式的冷峻笔锋,用简明的几句话就将人物形象勾勒立体,然而,对于女主角的人生应当报以怎样的评价态度,作者直至结尾也表现得模棱两可,主旨在一团迷雾背后,仍然暧昧不清,充满争议。
索尼奇卡是怎样塑造的
模糊的主旨,和近乎报告文学式的理性客观笔触,与作者的个人背景密切相关。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1943年出生于莫斯科。中学毕业以后进入莫大生物系遗传学专业,进入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工作经历让她在写作时能够保持节奏的从容不迫,摈弃繁冗,语言简约,在情节间不事渲染,用极简的笔触将故事娓娓道来。正是这样的创作特点让她在《索尼奇卡》的创作中流畅地使用了近乎报告文学的笔触。
乌利茨卡娅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犹太知识分子,因此她从小也和索尼奇卡一样,酷爱阅读文学类书籍。同时,她的价值观与美学观毫无疑问受到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包含于她意识深处的犹太文化意识,特别是将家庭视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以家庭关系为伦理道德的核心的观念。因此,创作时她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民族属性,塑造出一系列苏联犹太人的形象,并通过日常中的悲欢离合与错综复杂的家庭挂安息,传达出哲理和伦理观点,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当然,渗透进情节转折处的时代风声,偏近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也与本书问世的时代下的文学界背景有关。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小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创作风格: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传统与后现代主义交织,情节上出现非情节化非英雄化的趋向,这样的新风格在苏联解体初期的《索尼奇卡》中都有所体现,时代的多元化、生活的碎片化、人物选择的非逻辑化,这些现象出现在索尼奇卡和其它人物的身上,昭示着时代之间的裂缝间各种元素的碰撞交织。
因为把握住俄罗斯女性心理,并常常塑造出立体文学角色的乌利茨卡娅,被称为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三套马车”之一,曾经荣获多项大奖。阅读她的作品,也有助于新一代读者更全面的了解当代俄罗斯文学丰富多彩的画面。
Hitsuji

引用内容:1.“三个人的婚姻”第1段、“索尼奇卡是怎样塑造的”第1~2段部分引用2020年10月版《索尼奇卡》译者序(李英男)。
2.“索尼奇卡是怎样塑造的”第3段部分引用自2020年10月版《索尼奇卡》总序(刘文飞)。
3. “知性还是悲剧:模棱两可的精神独立”第2段部分引用自《索尼奇卡的悲惨人生》(王一同)。
4. “知性还是悲剧:模棱两可的精神独立”第2段部分使用了部分豆瓣上对于《索尼奇卡》读后感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