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上百万升牛奶倒下水道,经济萧条重现?
截止2020年4月5号,全球确诊突破100万,美国24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日常提供牛奶的学校关门,商店限制每户家庭的牛奶购买量,很多家庭在疫情初期囤足了牛奶如今无需购买……各种原因导致美国牛奶过剩。
因此,教科书式危机重演:威斯康星州的奶农们被迫将数十万加仑的牛奶直接倒去了下水道。
我震惊了,小时候课本里说的“资本主义的牛奶宁愿倒掉也不送给穷人”的现象再次发生了。数十万加仑,我百度了一下,一加仑=3.78升,所以,大概是上百万升的牛奶,也就是上千吨牛奶!
一辆最大型的消防车能运15吨水,倒掉的牛奶要用将近70辆消防车才能运走。
相信很多人此时会想起曾经出现在中学政治课本里的一张黑白老照片。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将一桶又一桶的鲜奶倒入下水道,旁边还站着因为经济危机挨饿的美国穷人。

教科书和照片中的美国资本家们冷酷无情,即使把牛奶倒的干干净净也不愿意分一点给身边的穷人。
的确,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业就因为生产过剩等原因开始出现了衰退。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加仑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在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牛奶明显是供大于求。
今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资本家在这个特殊时期倒牛奶实属无奈之举,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为什么危机时期,资本家“一言不合就倒奶”
无论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还是这次受新冠疫情影响,之所以发生倒奶事件,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奶价暴跌,这次随着疫情扩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居家囤货,相比不易变质的罐头和谷物,牛奶这种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质的商品便无人问津。只能靠倒奶减少供给,阻止价格进一步下跌。
为什么牛奶宁愿倒掉也不送给穷人?
答案是没钱!刚才说了,危机时期,不只是奶农,其他企业都生产过剩,产品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话,很多公司该倒闭倒闭,该裁员裁员。于是很多人就失业了,更没钱买牛奶,牛奶更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有四种选择: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价格上涨,但这对于保鲜极为困难的牛奶显然不适用,给本来价格就已经跌成自来水一样的牛奶增加额外的包装、保险成本等可变成本是不可理喻的,现在都不可能,更别说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了。
第二是降价销售,当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显然,降价带来的结果是,牛奶价格的整体下跌,卖得越多,赔的越多;
第三是送人,送人说的轻松,倒掉的是原奶而不是商店能直接喝的成品奶,所以即使资本家大发慈悲直接将没杀毒的原奶送人,也没法喝。就算奶农白送给奶厂生产,经过消毒、储存、包装、运输、贩卖这一系列程序,牛奶到商店里的价格,工人仍然买不起。
工人买不起商店的牛奶,商店卖不出去就不会进货。商店不进货,奶厂的牛奶就卖不出去,奶厂的牛奶卖不出去,就只能存着;储存需要电(低温), 需要消毒,需要雇佣工人操作,都要增加可变成本。
第四就是很多人后来看到的倒掉滞销的牛奶。大量鲜奶由此退出市场,市场就由供大于求转为供求平衡,价格就不会继续下跌了。
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过,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当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理性的厂商将停止生产,因为继续生产下去的话,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弥补,更别提不变成本了。
所以理性的奶农既不会保存牛奶也不会降价销售,更不会运出去送给别人,因为这样做都会增加可变成本,而这些可变成本在短期内是不会得到补偿的,所以纷纷选择倒奶,减少供给,阻止价格进一步下跌,等价格回升到AVC以上再考虑要不要开业。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屡屡发生倒奶事件呢?
无论倒奶还是倒苹果、西瓜西红柿都一个道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积累,永无止境的追求剩余价值,农场主也不例外。
用人话说就是各行各业的资本家不停的购置厂房、原材料并招人进行生产,把产品卖成钱,除去所有成本后再把钱继续投入以便生产更多,赚更多钱,如此循环往复
为什么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欲望无止境呢?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是他的私有财产。出于天性,所有资本家都希望自己的私有财产越来越丰富,而私有财产本身是死物,不会自行增值,这就需要资本家雇佣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上进行生产了。
为了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就必须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对基本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生产的疯狂扩大,需要社会购买力作为保障,但社会上资本家毕竟只是少部分人,他们的消费倾向低,不是社会购买力的主力,社会上大部分的被雇佣者才是提高社会购买力的力量。
社会购买力的形成实际是以收入分配关系为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工资与利润的严重对立,剩余价值的相对增大只能以工人工资的相对缩小为代价。
这种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社会生产能力在无限扩大的同时,社会上绝大多数被雇佣者的消费却被限制在相当狭隘的界限内。用人话说就是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发展结果就是导致社会再生成的链条中断,生产过剩危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率急剧上升,信贷收缩、物价下降、股市崩盘、楼市下跌、流动性紧张···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正如我们前不久见证过的美股熔断,房产滞销,实体经济一片狼藉,金融市场一片哀嚎!所有人都勒紧腰带过苦日子。
而倒奶就是为了继续扩大再生产,消灭过剩产品的方式。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既然人们口袋里没钱,需求不足,为了维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那就政府来买吧,于是就出现了伟大的凯恩斯主义。
政府迅速果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仿佛“特效药”,能让萧条时期一潭死水的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血复活:生产机器开动、人们纷纷走上工作岗位、贸易繁荣、大大缩短了全社会过苦日子的时间。于是我们看到这段时间全球降息狂潮、按人头给公民发钱、降低税费、扩大基建等组合拳轮番上阵。
但吃了就好的特效药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药效太猛导致的恶性通胀会让全社会从极其寒冷的萧条升温到极端发热状态,对社会的打击不亚于经济危机。
所以“把握好药效的度”,将通胀维持在一定的温和水平,对全社会是利大于弊的,凯恩斯主义直到今天依然被全球所有政府推崇。
最后可能有的同学会气的浑身发抖,为备受剥削的美国人民打抱不平:美国社会还能不能好了?美国消费者到底要怎么活资本家才满意?这个国家到处充斥着对消费者的压迫,美国人民何时才能真正的站起来!大家别激动,这次倒奶与经济大萧条时期有所不同,经济大萧条时期是由于工人失业,买不起牛奶,农场主自发倒奶。
这次美国人民可不是穷得连牛奶都喝不起,而是由于疫情,对牛奶的需求锐减,美国政府为了保护牛奶产业,要求奶农倒奶,用行政命令减少牛奶供给。但其本质并没有变化,过剩牛奶依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引发的,倒牛奶依然是为了维护奶牛资本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