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6.2 剧本的本质——视听语言

2023-08-29 17:20 作者:卫国-山上之城  |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剧本的本质

剧本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戏剧、影视、动画、游戏等表演叙事类艺术创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就像建房子过程中的图纸设计。

剧本与文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维方式不同:文学属于文字思维,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通感、排比、对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与修辞手法;而剧本属于视听思维,其文字只是对视听内容的准确、简练记录;二,受众不同:文学直接面对终端读者;而剧本的受众不是普通读者,而是剧组里面的专业人员。三,创作方式不同:文学更倾向于个人自由创作,而剧本没有小说那么自由,其创作过程需要同剧组其他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同时也有可能由编剧组成员集体创作。四,格式不同:小说格式相对自由,剧本则有严格的格式规范。

一、什么是剧本

通俗讲,剧本就是“用画面讲故事”。准确讲,剧本是用镜头讲故事,其内容主要包括镜头里面的画面(视)与声音(听)。专业的说法,剧本是按照一定格式,写给剧组专业人员的文字设计稿,其内容主要为用准确、简练的文字记录未来作品中的镜头画面与声音(视听语言)。


二、剧本的本质是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即镜头语言,又叫视听思维。当视听表达上升到语言的层面,就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形式了,而是要内化为专业人员的潜意识表达,即不经过意识的思考,就能本能地用镜头语言进行  表述。就像我们被针刺到时,会不经过大脑思考下意识地喊出“哎哟,疼!”对于编剧而言,对视听语言的运用就要达到这种潜意识地熟练程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听的时代,电影、电视、动画、广告、游戏等各种视听镜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天然地”具备了强大的镜头解读能力。但对于剧本创作,则需要逆向的镜头表达能力。解读能力不需要专业训练,但表达能力需要专业训练,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既要学习里面的语法,又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直到这种表达方式内化为我们的潜意识。

1.视听语言的内容

视听语言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 ,视觉元素——人、景、物、光、色;第二,听觉元素——台词、音响、音乐;第三,镜头剪辑——镜头剪接、蒙太奇。

(1)视觉元素——人、景、物、光、色

人,主要指角色的表演及外部形象,比如肥 胖的阿宝正在笨拙地练习着拳法。

,指场景,即角色身处的空间环境。如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尾:安迪来到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此处海边场景的运用其实是帮助传达安迪重获自由后的心境(图2-6-6)。

 

图2-6-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弗兰克 ·德拉邦特/美国/1994

,主要指道具,同时还包括视觉造型。道具  相对简单,视觉造型则需稍作说明。例如,在动  画电影《秒速五厘米》中,贵树乘坐电车按照约定  去赴与明理的约会,中途遭遇暴风雪,电车走走停停,早已过了约会时间,贵树心急如焚。此时车站场景中故意凸显出一个个巨大的水泥柱子(图2-6-7),身材瘦小的贵树无力地倚在巨大的水泥柱下面——正是通过巨大的水泥柱凸显贵树的渺小与无力感,此处的水泥柱就属于视觉造型。再例如电影《菊豆》中,染房里垂下的巨大的鲜艳的染布,即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传达角色难以压抑的情欲(图2-6-8)。总结,视觉造型通常比道具大许多,但又不仅仅只是场景元素,它从场景里突出出来,帮助传达某种内在情绪或象征意义。 


图2-6-7 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新海诚/日本/2007 


图2-6-8 电影《菊豆》/张艺谋/1990

,指光线。最初的光线运用只是为了把拍摄物体打亮,因为胶片的感光弱于人眼,要想拍出人眼看到的效果,就需要额外补光。不过后来,光线逐步过渡成了艺术表达的手段。比如,斜侧光能将人物拍得最舒服最好看(图2-6-9),而顶光容易拍出压抑的气氛;底光较为罕见,一般用来营造恐怖、怪异的气氛;逆光(剪影)则倾向于脱离现实的抽象表达,例如极度浪漫或崇高的抽象氛围(图:2-6-10)。

 

图2-6-9 斜侧光效果/动画电影《怪物史菜克》/美国/2009


图2-6-10 电视剧《西游记》片头逆光剪影/杨洁/1986

,主要包括色彩和色调。

色彩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例如战场上失去丈夫的寡妇,通常会穿黑色的衣服(图2-6-11),而热恋中的女子则首选红色。

色调主要包括冷、暖两种色调。冷色调适合传达孤寂、悲伤的氛围,暖色调适合传达温馨、喜悦、浪漫的气氛(图2-6-12)。 


图2-6-11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英国/1981 


图2-6-12 冷暖色调/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

(2)听觉元素——台词、音响、音乐

台词,主要指角色发出的语言动作,具体包括对白、旁白、独白以及“咿”“啊”“嗨”等语气词。

音响,主要包括环境音与音效。环境音指场景环境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高跟鞋声、市场上嘈杂的讨价还价声等;音效则是人为加上去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特效声音,如恐怖片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音效(图2-6-13),武打片中“嘭嘭”“啪啪”的夸张击打声。 


图2-6-13 恐怖音效/动画短片《恐怖玩具屋》/美国、西班 牙/2009 

音乐,主要包含背景音乐与画内音乐。背景音乐指为了烘托气氛而加上去的音乐,如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深情相视时,往往铺排浪漫的音乐, 甚至主题曲。画内音乐的声源存在于场景环境中,如一位老大爷躺在摇椅上,收音机里传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或者浪漫的钢琴声响起, 镜头摇过去,只见主人公动情地弹奏着钢琴(图2-6-14) 


图2-6-14钢琴声属于画内音乐/电影《海上钢琴师》/意大 利/1998

(3)镜头剪辑——镜头剪接、蒙太奇

除了上述视听八元素,剪辑同样是视听表达的重要手段,又被称为镜头的“语法”。

镜头剪接可以帮助营造影像的情绪气氛。比如,为了传达紧张的情绪,可以采取短镜头快切的剪辑手法;甚至故意违背轴线原则造成视觉空间的混乱,从而表现人物极度紧张时的内心慌乱。

蒙太奇源自法语里面的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在电影发明后被引申为镜头的剪辑与组接,即通过把不同含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就会自动脑补出新的含义,最为著名的就是“1+1=3”的“库里肖夫效应” (图2-6-15)。

 

图2-6-15  “库里肖夫效应”镜头组接实验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苏联电影 工作者库里肖夫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 象:他给一个演员的无表情特写镜头分别在后面 接上不同的内容,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根据后面 出现的那个镜头的内容来断定特写镜头中的人的 情绪。比如,后面接的是一个欢乐的场面,观众 就会觉得那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如果接的是一个 悲伤的镜头,观众则会觉得那个特写中的人脸是悲 伤的。


2.视听元素的运用

专业人士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能将观众的注意力迅速抓住,情绪营造如潮水般将观众淹没;而业余创作者却往往词不达意,明明 拍的是悲伤气氛,观众却感觉很好笑,明明想要营造恐怖气氛,结果观众看出来的是尴尬……原因何在?对视听元素的专业运用。专 业人士会对视听元素以及镜头剪辑充分运用(图2-3-16),而业余创作者却只能顾及两三种手段,拍出来的效果自然相差甚远。 


图2-6-16 表演、台词、光线、色彩、服装、构图综合表现 小女孩的无助/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法国/1994

剧本的核心思维是视听思维,剧本的本质是视听语言。作为编剧,其对视听语言的运用,决定着剧本的专业品质。

本着矫枉过正的原则,建议初学者做这样一个小练习:首先,选取一个既定的情绪方向,比如一个悲伤的女人、一位孤独的老人、一场浪漫的约会;然后综合运用“人、景、物、 光、色、台词、音响、音乐”以及“剪辑”这九种手段,劲往一处使,集中表达一种情绪,要求上述九种视听手段必须全部用上,编写两三场剧本,切身体验每种视听元素的表现力。

作业范例:

一个悲伤的女人

1、房间 内 晨

破旧的房间里【场景】,光线昏暗【光】,镜头拉近一个老式座钟【道具】,沉闷的“滴答”声中【环境音】,时针即将指向六点,旁边放着一家三口的相框。

女人睡得不安稳,不停辗转反侧,最后勉强坐起【表演】。只见她穿着脏乱的衣服,面色蜡黄,嘴唇干裂,头发好像没时间打理似的结在一起。【形象】

她神色匆匆,简单洗漱,拿起桌上一沓纸张出门。


2、大街上 外 日

繁华的城市,一切欣欣向荣。阳光洒下来,人们互相打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镜头拉向人群中,衣着破烂的女人站在路上,抱着厚重的纸,一边散发着,一边着急地比划,面色带着恳求:“请问...请问有没有看到一个这么高的女孩?穿着花裙子,她是我女儿…求求您…”“请问…你好…打扰一下……”【台词+跳轴剪辑】

镜头拉远,【哀伤绝望的音乐响起】,女人在人群中形容着,手抖着,逐渐泪流满面。


3、家 内-外 凌晨

屋内昏暗,女人打开灯,桌上的闹钟已经指向三点,旁边放着零散的钱和一张皱巴的字条,上面写着(同时男人独白):“我准备去远点的地方找囡囡,你好好照顾自己”。【台词】

女人捏着字条,嘴唇颤抖着,红肿的眼睛已经流不出眼泪,扭头扑进床里,弓起的后背伴着绝望的呜咽声紧缩颤抖着……

(镜头切到屋外)

凌晨的寒光中【色调】,枯干黝黑的枣树枝桠,挂着一只肮脏的暗红色的塑料袋【颜色】,随风摇摆着。【视觉造型】

当然,在剧本写作时没必要写出【】里面的内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初学者及早形成视听思维。


6.2 剧本的本质——视听语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