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空军的故事,在青藏高原工作的15年
人民空军成立至今,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岁月。我有幸在人民空军这座大熔炉里锻炼了34年,是人民空军的精气神熏陶、培育、成就了我的一切。
我曾经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空军机场工作过15年。那是一个对中印方向的空中作战极其重要的一个支撑点,也是从空中进出西藏的重要跳板。当年,空军装备二代机的年代,我们的歼六、歼七、歼八、强五这些作战飞机只能从这里进出西藏地区,执行战备值班和边境警巡任务。
但是,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尤其是机场附近,戈壁荒滩,寸草不生,海拔高度2800多米,虽然不高,但却是极度干燥、严重缺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毫米,不足内地一场中等强度的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而地表年度水汽蒸发量却达到3200毫米。
在这种环境里,我们必须从早到晚不停地喝水,否则,很快就会嘴唇破裂溃疡。干燥性鼻炎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鼻子轻轻一碰就会流血。室外,紫外线十分强烈,阳光下两个小时皮肤就会被晒爆。
因为机场北面十几公里处就是草原,每年的4至8月,机场一带蚊子成团,出门活动、上外场保障飞行,都必须戴专用的防蚊帽,否则,裸露的皮肤上就会趴满大蚊子。在这里生活久了,大多数官兵的血红细胞都会增生,血液黏稠度升高,一些运动量大的人,则会出现心肌增大、心室肥厚的问题。
我和我的战友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当时,大家都习惯了,也没有觉得怎么艰苦。官兵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其乐融融。我们自己动手建设营院,栽树种草养花,努力改善军营环境;我们从数公里开外引来昆仑山上的雪水,让它在营院里流动起来浇花浇树;我们养猪种菜,自己改善生活;组建乐队球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一批又一批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们,在这座高原军营里结下了一生一世都忘不掉的战友情!
我当年在这个部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为空军航空兵的本场飞行和进出藏飞行提供气象保障。空军在青藏高原上飞行,气象保障特别重要,也比较困难。因为高原机场稀少,备降场很难找,安全压力很大,无论是固定翼飞机,还是直升飞机,都一样。因为气象观测站很少,周边天气实况很难及时掌握,对危险天气的监测手段也非常有限,保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细致地研究天气,充分准备预案,否则就可能会给飞行带来危险。
记得有一年,保障一个重要的任务飞行,保障成都军区师以上军事主官到西藏看地形。任务机是一架图-154,从首都北京直飞我部机场,直线距离2000多公里。我当时是气象台长并且在起飞线值班。在飞机还有40多分钟即将落地的时候,沙尘暴像一堵墙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前锋覆盖机场的时候,地面能见度瞬间降到零,当时风速达到30多米每秒,相当于12级台风,在野外,人不抱着电线杆或者其他的固定物就会被风吹走。
图-154飞机是油老虎,耗油量很大,空中飞机的剩余油量已经不多了,而且我们机场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没有其他机场可以备降,让飞机返航到800多公里外的西宁降落也是非常危险的。在此危急关头,我迅速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下定继续接受飞机的决心并报告上级气象部门和航管分队。
后来发生的事情如我料想的那样,这种盛夏季节的沙尘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前锋过去后,风速很快下降,能见度也逐步好转,40分钟后,飞机落地时,地面能见度已经恢复到机场开放条件了。这是我从军30多年遇到的一个最困难的时刻,所以至今记忆尤新。这件事也警示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预先充分准备,否则就会很被动。
现在,我已经脱下军装,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空军工作的30多年的时间里,我只是领悟到人民空军的一部分精气神。空军具有高速机动、远程突击的特点,必须有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空军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军种,必须有严谨细实的保障作风;空军空天一体、全域作战的行动规律,要求必须有令行禁止的生活作风。
这是人民空军自组建以来,能够完成的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空军的部队千千万,雪山高原,戈壁大漠,海上孤岛,高山之巅,处处都有警惕的眼睛护卫着祖国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