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答复7.27

2023-07-27 01:29 作者:岱山采蕙  | 我要投稿

@起昵称真难啊a 我猜你想说的是《诗经》毛传的“蔽芾,小貌”和《诗经恒解》的“蔽芾,覆庇而美盛之貌”两种解释不一定矛盾?理解错的话当我下面没说。解释起来有点啰嗦,我单独发一下吧。 “树木小”和“树木茂盛”这两种含义,从静态上讲肯定是不矛盾的,但是放在《甘棠》这首诗的特定语境下,两种词义想表达的逻辑就不一样。 第一种逻辑是单纯解释“为什么召公会在这棵树下休息,这棵树有什么特点”: 毛传:“蔽芾,小貌。”

郑笺:“……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

《正义》:“……言蔽芾然之小甘棠,勿得翦去,勿得伐击,由此树召伯所尝舍于其下故也。……此比于大木为小,故其下可息。”

是说这棵棠树因“小”(低矮)而有足够荫凉面积,高大的树木反倒不会有,故而召公会在这棵小棠树之下歇息、听讼(“召伯所茇”,茇,草舍也,舍于其下)。 这种词义的解释思路是中性的,或许是毛传郑笺为了疏通上下文、解答“召公为何在此树之下停留”而倒推出来的语义,故而“蔽芾,小貌”本身并不寓情感褒贬于其中。 第二种逻辑则是从一种德性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刘沅《诗经恒解》:“蔽芾,覆庇而美盛之貌。……此诗颂德,其词庄重,用意在蔽芾二字,隐寓召伯之荫民也。以反复咏叹,致其爱惜无已之情。”

这就赋予了“蔽芾”以“茂盛”之本义歪的衍生意蕴,把“覆庇而美盛之貌”从纯粹对植物形态的描写延伸至对召公本人德行的一种比附性想象,有比喻、引导读者联想的意图。 综上所述,你说有无矛盾的话,那肯定是没有,但是两种词义背后的训释动机不一样,“树木矮小”这个词义的情绪厚度和文学性显然是不及“树木茂盛,喻德行茂盛”的。 而且从训诂学的一般规则讲,训“……,……貌”这种格式是仅就该单字的独立语义进行解释,“以一句释一字之义”。既然是在廓清定义,划清字义的边界所在,那“……貌”自然就是作者想表达“我觉得这个字的定义是什么,我没说的就是我认为这个字没有另外的意思”。比如这张图,我自己拍的:

(ps.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注意到早在朱熹就已经将“蔽芾”解释为“盛”而非“小”了) 所以“小”和“茂盛”之于一棵树是不矛盾的两个维度,但放在同一个词“蔽芾”的训释中,只能选一个。这样说不知道你可不可以理解,有问题我们再沟通。

答复7.2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