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工作 网友:那你们辞职吧

【首发于同名公众hao】8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读研的“尽头”不止是考公考编》一文,登上热榜第一。
文章称,考公考编热潮之下,不少学生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往往单纯听信考公考编的好处,而对其可能存在的局限和问题不够关注。
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体制内工作,研究生也不应盲目“随大流”,跟风考公考编。理性评估个人特征,并选择更加匹配的工作部门和岗位,才是最好的人才配置方案。

摘取一部分如下:
时下,不少大学生因为就业难选择考研,读研之后又热衷考公考编,从而最终“上岸”。这种现象日益普遍,使人不免担忧:当代青年人才发展方向是否存在隐患?
站在个人视角上,学生读研后选择考公考编无可厚非。但是,读研的“尽头”,绝不应是考公考编。研究生的择业观念同当前的就业市场和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苛责那些追求稳定,因此想要考公考编的高学历人才,而应关注就业环境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之所以人们对考公考编趋之若鹜,在很大程度上同体制内工作的优越性有关。因为此类工作的保障性和安全性较强,而且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也较好。当前,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后疫情时代”的国内外挑战,由此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也使考公考编备受青睐。
然而,热潮之下,不少学生对各类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往往单纯听信考公考编的好处,而对其可能存在的局限和问题不够关注。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体制内工作,研究生也不应盲目“随大流”,跟风考公考编。理性评估个人特征,并选择更加匹配的工作部门和岗位,才是最好的人才配置方案。
其实,这次央媒说了句放之四海皆准的“废话”,什么工作都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但不适合不代表就不去做。
一些父母常说,“管它工作内容是什么,只要你还能接受,不非常排斥,就先干着。”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这样的劝诫逐渐增多。
以前待在象牙塔的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不是让我委曲求全吗,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我的容身之所,没准还能飞黄腾达。
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的我们,不用父母劝,也会自己知道该干什么。一份工作现在看起来不适合,不代表不能磨合。
哪有那么多适合的工作,看看目前供不应求的工作岗位,你不兼容,自有大把人抢着去。
真正工作了你会发现,就算一份你看起来适合自己的工作,具体工作内容里也会出现你没预料到的部分。世上没有一份完美的工作专门为你定制,称心如意。
进入体制内依然是目前综合待遇指数最高的工作之一。大家都不傻,宣传劝导纵然可以强化观念,但不能解决利益。
体制内的人再喊没有那么好,辞职的毕竟是少数,都在岸上,体制外辞职的一大把。
央媒这篇文中提到“选择更加匹配的工作部门和岗位”,让我想起了一句经典台词,并稍作改动——
“给我一个机会。”
“怎么给你机会。”
“以前我以为选择很多,考编的人我都看不起,但现在,我想做个体制内的人。”
部分来源 | 中青报 编辑 | 毕上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