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o.59 第一篇非原创文章 讲得不错 须和你们分享

2023-10-17 16:29 作者:憨妈琪琪  | 我要投稿

今天这篇2596字的长文是非原创文章,内容来源于自动自发家庭教育指导线上课,该网课没有ppt,纯口述三小时。我特意花费5小时,将口播内容整理成文,和你们共享。



一、导入

以两个案例——未被给予高期待的女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房祖名不成器,为切入点,指出什么是错误的管教方式。


二、培养自动自发的孩子

1、定义

自动自发的孩子是指在没有外力提醒、监督、要求的情况下,孩子也能够按时按量做好分内事。


2、孩子成长的两种力量

(1)外部力量;他人客观环境的推动和强迫(他律、被动式成长模式、他动他发)。

比如孩子没有父母的表扬,就不行动;大学一毕业就躺平的巨婴,只想啃老;外力消失后,本性显露。

减少外力对孩子的影响,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2)内部力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律、主动式成长模式、自动自发)。

独处时,自律不会凭空消失,才是美德。



3、培养自动自发孩子的三个核心方法

1)培养孩子的内在价值感;

A.第一阶段-表扬;

a.被不当表扬的孩子习惯了来自别人的认同,一旦有人否定他,往往心理更脆弱。

b.表扬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现状的不满、不接纳。将表扬句式统统换成“在妈妈心中,就是……”后者更有力量,催眠孩子,传递父母的信任感,相信语言的力量。

c.不因良好结果表扬孩子,应该表达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人)的认同”。


因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才表扬孩子,是在“物化”孩子,想改变孩子。

对结果的表扬使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短暂喜悦之后,孩子会产生担忧或恐惧——“一旦我表现不够好,父母就会指责我,不爱我了。那我干脆不上台演讲了!”

父母对好结果的期待,削弱孩子的勇气,导致孩子无法接受人生的重大失败。和孩子说认同的话——“虽然你这次结果不好,不代表你不行。个人能力是一方面,但外因也很重要。”


表扬认同孩子是一种心法。

心法一:不被外界影响,永远认同孩子。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认同,必须成为父母的肌肉记忆,全然接纳孩子缺点和优点。

心法二:孩子失败时,害怕面对父母,我们必须要去接纳孩子,消除孩子的恐惧,帮助孩子接受失败,承诺不会打击孩子。

心法三:不要认同客观无法改变的条件。比如“帅”、“高”、“聪明”等。多强调对主观条件的认同,比如“努力、付出、迎难而上、主动”,着力于孩子可以改变的主观态度,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B.第二阶段-接纳;

接纳通过沟通来实现。沟通的核心是呈现出对方的价值。

1、将“表扬”换成“谢谢”。赞美者是评判者,是上位者对下位者,强者对弱者,表扬者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不行;而说“谢谢”是承认孩子的价值,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比如:“谢谢你这么会收拾玩具,维护好家庭的整洁环境。”“谢谢你主动完成作业,让妈妈明白了‘七月流火’的含义。”

2、“谢谢”要成为家长的口头禅。

3、表扬分两个阶段:

(1)6岁之前,家长给予表扬,建立孩子的价值感;

(2)6岁之后,表扬孩子的行事态度,让孩子明白即使没有他人表扬时,也要自动自发做好分内事,让孩子摆脱对表扬的依赖,摆脱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成年人的表扬也可能是陷阱,是捧杀。


表扬的四个核心总结如下:

1、将表扬鼓励统统换成“在妈妈心中,就是好孩子。(你就是……句式)。”

2、对人的认同;孩子要的是无条件的爱,家长始终如一的认可态度。

3、将表扬换成谢谢。

4、孩子6岁后,表扬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不再依赖表扬。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匮乏型人格会使我们反复掉坑。

看见并满足孩子的真正需求,用孩子需要的方式来爱孩子。

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如何看见和满足孩子的需求?

1、被爱

2、被认同

3、被接纳

4、被尊重


儿童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认清共性需求、个体需求。

3岁前:依恋期(身体有记忆);

3-6岁:控制期(比较自我);

8岁以后:独立期;


1、随着孩子独立能力的增强,家长要逐步减少控制,让孩子自主成长。一味控制只会让孩子认为“我怎么做,你都不满足!我干脆认怂、摆烂。”

2、叛逆的背后,是家长没有看见孩子的成长,不懂成长规律。

3、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4、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相信孩子能行,不做扫兴和落井下石的父母!——“你这样能很快做完作业的孩子,都觉得作业多,那作业肯定是很多了。妈妈相信你就是一个有效率的孩子。”

5、请家长别将孩子本就有的能力毁灭掉,不要搞废孩子。



(2)放手

只有家长不管的时候,孩子才能管好自己。

自由带来自主,自主带来自律,自律带来自发,自发带来自强不息。


放手两大步骤:

1、放手又放心。

培养自己相信孩子的能力。认清自身不足,优先花时间成长自己。

教育有问题,其实是家长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孩子有问题。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可怕控制欲,将孩子养成了傀儡。

最难的是管理好自己,最容易的是指责他人。育儿的本质是育己,考验的是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应变能力。

2、分清责任,果断放手。

放手的五大前提:

(1)孩子价值感足够高;

(2)亲子关系足够好;

(3)学会放手的技巧、流程和沟通话术;

(4)放手后,家长不焦虑、不否定,有安全感,没有给孩子负面情绪投射;

(5)家长具备引导能力。


应该放手的事情:

1、参与家务(让孩子只学习,不用管其他事情的家长,是在搞废孩子);

2、洗澡(6岁开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洗);

3、孩子自主整理儿童卧室、书桌、玩具箱等;

4、自主睡觉。


放手话术:

不能说这件事和爸妈没关系,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感。

而要说:“你长大了,妈妈知道你有这样的能力。这件事情交给你做,不是我们不管你,是你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是爱你,但也不能替你做一辈子。”

多管-少管-不管-孩子自发管理。


放手的结果:

1、孩子觉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做好自我管理;

2、放手后,孩子彻底摆烂、放纵。家长不要用道德去绑架孩子。理由如下:

其一,孩子在测试家长是否真的认同了自己,家长要持续学习,不要让恐惧影响孩子;

其二,短暂放纵后,孩子会回归正途。家长不能回到老路上,操纵孩子,半途而废。



(3)引导

认清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真相,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只处理表面行为,只会越来越糟。引导而非强迫。

A.身份引导;

永远要发自内心地正面定义孩子的人格和身份,比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比如,你真是个上进的、努力的、讲礼貌的、感恩的孩子!你是个爱学习的小学生!

B.关系引导;

C.利益引导;

D.环境引导;

E.认知引导;

F.情绪引导——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引导对方从原生家庭或过去的情绪问题中走出来;家长情绪稳定;正确对待孩子当下的情绪;正面定义孩子的情绪人格。

培养自动自发孩子的三个核心总结如下:

1、培养孩子的内在价值感;

2、放手;

3、引导。


全文2596字,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憨妈琪琪公号主理人,南师大新闻学硕士,前记者,前名企管理层,阅读百本育儿书籍。现快乐兼职、快乐育儿。



No.59 第一篇非原创文章 讲得不错 须和你们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