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及其解注是打开《红楼梦》的钥匙(一)闺门旦研究者
一
小说《红楼梦》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关于这个重要问题,几百年来众说纷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某些人把贾府当中主子和奴才的矛盾看成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如今这种荒唐的理论已经退出人们的视野。以后又出现所谓两派人物、两种路线之争的观点,把贾宝玉看成是反对封建礼教的正确一派,而将薛宝钗看作是维护封建礼教的错误一派。其实这都没有很好领会曹公在这本书中的真正用意。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红楼梦》作为难以超越的一部经典,很难用简单的话语概括这部小说。书中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各种人物的命运走向,还穿插着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似乎是一部爱情小说。与此同时,书中还描写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理家治国等情节,又似乎是世情小说。书中各类人物的生平遭遇,给人以启悟,又像是警世恒言一类的小说。
如何理解这部鸿篇巨著,从哪个角度剖析作品的深刻含义,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们还是“以书论书”,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一开始,作者写有个跛足道人唱一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又写丢失了女儿的甄士隐本是有夙慧的,听到心中早已彻悟,笑道,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如何?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谁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那疯跛道士听了拍掌大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另外,秦可卿在临死前给王熙凤托梦的一段话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思想。这段话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嘲讽王熙凤不知两句俗语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登高必跌重。” ——的深意,“如今我们这个家赫赫扬扬,已将百年,很可能有一日乐极生悲,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
在王熙凤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保无虞时,秦可卿冷笑道:“婶娘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
接着秦可卿建议在祖坟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和家塾的供给费用。这种祭祀产业即便主人获罪,也不必入官,家业败落了, 子孙仍可回家读书务农。
又提到眼下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宴必散的俗语 。”
显然, 秦可卿托梦的这段话与《好了歌》及其注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本人认为,《好了歌》及其注和秦可卿托梦的这几句话是打开《红楼梦》的钥匙。
以上三段文字,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意思:
感叹世间沧桑变化,福祸相依互化;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劝人莫贪止欲;善恶皆有报应。
二
小说里所有的故事情节,莫不围绕《好了歌》及其解注和秦可卿托梦的这几句话展开 。其中,盛极而衰又是核心之意。
显示贾府最繁盛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有:
一个是为秦可卿办丧事,大事铺张招摇,公侯贵族都来参加祭礼,地位最高的北静王也来参加路祭,显示出贾府显赫的地位。
二是元妃省亲,就是秦可卿所说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喜事。为此,贾府花费巨额资产营造大观园。
三是几场重要节日和某人生日的庆祝宴会。
然而盛极而衰,随着元妃失宠,贾家得罪权贵,贾府大肆奢靡,入不敷出,贾府呈现衰败的景象。
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贾府的盛衰最为敏感。因为他最关心、最在乎的是大观园姐妹们聚在他身边。因此,从他的角度看,他周围的姐妹人数越多,就意味着贾府越繁盛;反之,姐妹们一个个离散,就标志着贾府日益衰败。
小说第62回、第63回为宝玉庆生日这一天,可以用“韶华盛极”四字来形容。白天,红香圃里大摆宴席。射覆、拇战,出酒面、酒底的行酒令花样繁多,席间诗词曲赋,妙语连珠,热闹非凡。其间还有湘云“醉眼芳树下,半被落花埋”,犹作睡语说酒令的一幕。晚上,怡红院挑灯添酒重开宴,众芳齐聚,抽花签、听花曲。这一天到处都是花影摇曳,是红楼众儿女的一次集体狂欢。然而,盛极就要走向反面。宝玉生日是在芒种节前后,这本来就有强烈的寓意:虽然是一副春日盛景,可是交了芒种,百花已依次开过了,花神也要走了,春天就要落幕了。果然,大观园里的生日热潮还没有消退,就传来贾敬在玄贞观因服丹而死的噩耗。宁国府的丧钟敲响,对应了第63回的题目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自此之后,贾府一系列惨剧恶事相继发生:尤三姐自刎,柳湘莲遁入江湖,尤二姐吞金。接下来,逐司琪、退入画、死晴雯、撵芳官、打香菱、嫁迎春、送探春,最后大观园诸芳风流云散,满目凄凉!宝玉在之前曾掐指算过,最热闹的时候众姐妹加上自己的聚会有13人参加,到探春远嫁,红楼女儿死的死,走的走,达到最凄惨的地步。
贾府的衰败气氛在第75回最后一个中秋节时达到一个阶段的高潮。中秋团圆时,不仅宁国府“异兆发悲音”,而且荣国府表面的热闹也掩盖不住一股悲凉。尤其是夜深时听到呜呜咽咽、充满幽怨的笛声,更使得贾母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中秋节后,紧接着晴雯的惨死、迎春不幸的婚姻、香菱病入膏肓,彻底拉开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帷幕……
第78回,宝玉目睹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人被赶,晴雯已死,宝钗已搬等一连串变故后,再次感慨道:“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剧在第32集写探春远嫁时,通过探春之口加上了一段感慨:“自古以来多少豪门望族,有几个能挨过了百年的。灌(婴)绛(绛侯周勃)王(导)谢(安)方盛之时,谁又能想到日后瓦解冰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独我们这个园子,就连我们这个家也会有那一天的。”
小说中还有戏谶,也暗示贾府面临这种盛极而衰的结局。在清虚观贾母和众人看戏,第一出是《白蛇记》,写汉高祖斩蛇起手的故事。第二出是《满床笏》,写唐代大将郭子仪家里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在朝做官,七儿八婿来探望他时,象征官位的笏版放满床上,显示其权势熏天。第三出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了。三部戏,第一出是反映创业,第二出表示达到极盛时期,第三出则预示所有荣华富贵如同南柯一梦般地消失了。贾母之所以听到《南柯梦》便不言语了,是她深知贾府的日益衰败已无力挽回:爵禄逐代递减,这是规矩,往后一望可知,再过几代爵禄就没了;转型举业也不成功,文字辈的只有一个贾敬中了进士,可又出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