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倒不是单纯地趴下,否则可能被榴弹震得内出血

卧倒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军事术语,在影视作品中也非常常见,不过卧倒虽然简单,但是却并不是单纯地趴下,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姿势。
炮击与卧倒
在拿破仑时期,火炮在行军作战中的重要性就已经无可替代,在19世纪末,大规模阵地炮战成为新的战争形势,虽然一战时期机枪屠戮了欧洲一代年轻人,但是大炮造成的伤亡也不低。

这种时候人们不得不考虑步兵如何防护炮弹的伤害。炮弹对步兵的伤害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炮弹破片和飞溅的土石等,像155毫米级别的榴弹,它爆炸时产生的破片和飞溅出去的土石,甚至能达到上百米远;其次是冲击波,在爆炸时猛烈的高压向四周扩散,杀伤半径可达几十上百米,爆炸时剧烈的震动也会沿着地面高速传递。

卧倒是预防炮弹杀伤的有效办法之一,毕竟一个人如果站立姿势,将会提高被破片等杀伤的概率,卧倒后能降低不少。不过如果单纯地趴在地上,显然是不合理的,正常情况下如果身边有现成的工事、坑洞之类的,听到炮弹飞来的呼啸声后,还是应该立即躲到里面,没有的话就地卧倒。
正确的防炮卧倒姿势应该是手肘和膝盖着地,双手抱头护住耳朵,嘴巴张开减小爆炸声的伤害,同时腹部等主体躯干要适当抬起,这样可以减小经地面传递的冲击波对柔软内脏的伤害。

但是也应该知道,卧倒并不能绝对可靠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只是一定程度上降低受伤的可能性,或降低伤害的程度,如果炮弹的炸点离卧倒人员很近,那么卧倒与否都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在一些战争照片里,被榴弹爆炸“吹”上天的,把衣服裤子“吹”没的比比皆是。
枪支与卧倒
在战场上,士兵需要卧倒的情况可不只是炮弹来袭,遇到敌人的机枪、步枪等轻武器,也是需要卧倒躲避的。

虽然面对机枪等威胁不必考虑冲击波等伤害,但是也不是一股脑趴下就好,因为士兵的天职要求他们战斗。
持枪卧倒是应对突发情况的正确姿势,既可以立即躲避伤害,又能观察战场情况随时发起反击。持枪卧倒分为单手持枪和双手持枪,有侧身卧倒和跪姿卧倒等差异。
我军的传统单手持枪卧倒,在许多纪录片中有明确的表现,例如老电影中经常看到士兵右手握住枪支护木段,左腿前迈,再顺势前倾身体,以左手撑地,这就是典型的单手持枪卧倒。对于跪姿卧倒,主要用在雪地、比较深的泥泞地区等。双手持枪卧倒是九十年代才开始在我军中练习,算是舶来品吧。

不管哪种姿势,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首先让自己躲避伤害,最快判断战场形势并及时做出反击。当然了,并非所有情况都卧倒,如果士兵的旁边有弹坑等,那最好还是第一时间滚进去。
结语
卧倒是最基本的战术动作训练,别看趴在地上一点也不优雅,但是用来保命却是非常高效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士兵就对日军老兵的作战素养高度赞赏,哪怕是偷袭他们,枪声一响就立马四散卧倒,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时间,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第一波扫射就大量杀伤他们。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适当加大了宣传力度,在一些防空警报演习中会让一部分人练习如何正确地卧倒,像这种与军事、爱国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