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格尔《小逻辑》笔记(13)本质论-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纯粹映现规定

2023-03-14 22:06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梁志学译本

本质论,A.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a.纯粹映现规定

 

112

本质是作为设定起来的概念的概念,在本质中各个规定只是相对的,还没有完全映现到自身;因此,在本质中概念还不是自为的东西。本质作为通过其自身的否定性而自相中介着的存在,是自相联系,这仅仅是因为,这种自相联系是对他物的联系,不过,这个他物并不直接是存在着的东西,而是一种设定起来的和得到中介的东西。存在并没有消逝,相反地,第一,本质作为单纯的自相联系是存在;第二,但按照存在是直接的东西这个片面的规定来说,存在已被降低为一种单纯否定的存在,一种映像。——因此,本质是作为在自身中的映现或自内映现的存在。

 

绝对是本质。——与绝对是存在相比:本质与存在同样是单纯的自相联系,但本质是进入到自身中的存在,这就是说,本质的单纯自相联系被设定为对否定东西的否定,被设定为本质在自身中的自相中介。——但在绝对被规定为本质时,否定性往往只是在一种抽象掉一切特定谓词的意义上了解的。于是,这种否定活动,这种抽象作用,便落在本质的范围之外,而本质本身也只是一个没有自己的这种前提的结果,一个抽象思维的骷髅。但因为这种否定性不是外在于存在,而是存在固有的辩证法,所以,本质这个存在的真理就是进入到自身中的或在自身中存在着的存在;那种映现或存在在自身中的映现构成本质与直接的存在的差别,并且映现是本质本身的独特规定。

 

当谈到本质时,我们把作为直接东西的存在与本质区别开,并从本质着眼,把这种存在看作单纯的映像。但这种映像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不是无,而是被扬弃的存在。——本质的观点全然是映现的观点。映现一词最初是指光的,因为光以其直线进展的方式射到镜面上,又从镜面反射回来。这样,我们就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双重的东西,它一方面是直接的、存在着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作为间接的或设定起来的东西的直接东西。当反思一个对象时,事情正是如此,因为在这里我们重视的不是对象的直接性,而是要认识经过中介的对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不应让事物停留在它们的直接性里,而应指出它们是以他物为中介或根据的。在这里事物的直接存在仿佛可以被想象为在背后隐藏了本质的表皮。——当说一切事物都有本质时,这就说出了它们并非真正是它们直接表现的那样。单纯从一个质辗转到另一个质,或单纯从质进展到量,从量进展到质,也没有把事情了结,而是在事物中有持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上帝与最高本质】关于“有一个最高本质并且上帝应该被称为最高本质”。第一,有一词是意指有限事物的,有限事物是某种在自身之外还有其他东西的事物。但是,上帝作为绝对的无限者,并不是仅仅存在的、在自身之外还有其他本质的无限者。倒不如说,在上帝之外还存在的、在与上帝的分离中决没有本质性的东西。第二,把上帝单纯说成最高本质,是不够的。这里使用的量的范畴只在有限事物领域有其地位。但上帝不仅是最高本质,而且是惟一的本质;如果把上帝仅仅看作绝对本质,那么就只知道上帝是普遍的、不可抵拒的力量,或者,上帝是主。——此外,也有人断言,上帝作为最高本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这是近代启蒙运动(抽象知性)的观点,这种观点满足于说出有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就此止步。如果作如是说,并且上帝只被看作最高的本质,那么,人们就会把直接的世界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而忘记本质正是对一切直接的事物的扬弃。如果上帝是抽象的本质,因而区别和规定都在这个本质之外,那么,上帝就会只是抽象知性的一个单纯骷髅。因此,对于上帝的真正知识是从认识到事物在其直接的存在中没有任何真理性开始的。

 

在其他方面也有人抽象地使用本质范畴,把本质固定为一种对事物的现象的特定内容漠不相干的、独立地持续存在的东西。例如,有人说,人之所以为人,只取决于其本质,而不取决于其行为举止。这种说法包含着正确部分,即:个人的行为不应就他的直接性加以考察,而应仅仅作为以他的内心生活为中介的东西,作为他的内心生活的表现加以考察;但不能忽视的是,本质以及内心生活只有表现为现象,才能证实自身是真正的。与此相反,诉诸人的不同于其行为内容的本质的做法,则打算抬高人的单纯主观性,而规避自在自为地有效的东西。

 

113

本质阶段中的自相联系是同一性、自内映现的形式;同一性、自内映现在这里占据了存在阶段中的直接性的地位;直接性和同一性两者都是自相联系的同样的抽象。

 

感性的无思想性转化为知性的固执性,前者是把一切受限制的和有限的事物视为存在着的东西,后者是把一切受限制的和有限的事物看作自相同一的、在自身不矛盾的东西。

 

114

这种同一性来源于存在,因而最初表现为只带有存在的规定,与存在的规定的关系也表现为与外在东西的关系。这种外在的东西若与本质分离开来看,则叫作非本质的东西。但本质是在自身中的存在或自内存在,它之所以是本质的,只是因为它在自身中具有它的否定东西,即在自身中具有对他物的联系、中介作用。因此,本质就具有非本质的东西,作为其固有的在自身中的映像。但是,因为差别已经包含在映现或中介里,并且差别与它所从出的、它在其中不存在或作为映像而存在的那种同一性不同,本身包含着同一性的形式,所以,差别具有自相联系的直接性或存在的方式;因此,本质的范围就成为一个还没有完全把直接性与间接性结合起来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一切都是这样设定起来的:每一事物都是自己与自己相联系,同时又超出了这种自相联系:也就是说,一切都被设定为映现的存在,他物映现在这种存在里,这种存在也映现在他物里。——所以,本质的范围也是设定起来的矛盾的范围,而这种矛盾在存在的范围仅仅是潜在的。

 

因为唯一的概念构成一切事物的实质,所以在本质的发展过程里出现了同样在存在的发展过程里出现的各个规定,不过它们现在采取了得到映现的形式。所以,代替存在与无的现在是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的形式,前者相当于那种作为同一性的无对立的存在,而后者(在映现到自身中时)则发展为差别;这样,变易就进一步发展为特定存在的根据,而特定存在映现到根据上,就是实存。——逻辑学这个部分主要包括了形而上学和科学的一般范畴。这些范畴是反思的知性的产物,知性将各个差别认作独立的,同时又设定它们的相对性;不过,知性只是用一个又字把这两方面相互并列地或先后相继地联合起来,而不是将其结合起来而统一成为概念。

 

α.同一 & β.差别 & γ.根据

 

α.同一

 

115

本质映现于自身之中,或者说,本质是纯粹的映现,因此本质只是自相联系,不过不是直接的自相联系,而是得到映现的自相联系,也就是自相同一。

 

【知性的同一】这种同一就它坚持的是同一,撇开的是差别而言,是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换句话说,抽象作用是这种形式的同一的设定,是一种本身具体的事物向这种简单性的形式的转化。

 

如果说:绝对是自相同一的东西,那么它是有歧义的。其表达方式不完备,因为无法判定这里是抽象的知性同一,即与本质的其他规定相对立的同一;还是本身具体的同一。而本身具体的同一,最初是根据,然后是概念。——况且“绝对的”一词也仅仅含有“抽象的”意义;例如,绝对空间无非是指抽象空间而已。

 

【形式逻辑】同一律:一切东西都是自相同一的,或A=A;否定的说法是:A不能同时是A和不是A。——这并非真正的思维规律而只是抽象知性的规律。命题的形式已经与命题本身矛盾,因为一个命题本应说出主词与谓词之间的差别,但这个命题却没有做到它的形式所要求的,尤其是,同一律也被这样一些所谓的思维规律所扬弃,而这些规律是把同一律的反面视为规律的。

 

【具体的同一】同一与存在是相同的东西,不过是通过扬弃直接规定性而生成的,因此也就是作为理想性的存在。——对于同一的真正意义,首先需要不把同一视为抽象的同一,即不视为排除差别的同一。具有真理性的同一,作为直接存在着的东西的理想性,是一个很高的规定。对于上帝的真正知识就是从认识到他是绝对的同一开始的,世界上的一切力量和光荣都在上帝面前消逝,而只有作为他的力量和光荣的映像才能继续存在。——作为自我意识的同一也是这样;自我意识把人与动物区分开,动物不能认识到它自己是自我,即不能认识到它自己是它在自身中的纯粹统一。——概念以及理念诚然是自相同一的,但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在自身中同时包含着差别。

 

β.差别

 

116

本质仅仅是纯粹的同一和在自身中的映像,因为本质是自相联系着的否定性,因而是本质对其自身的排斥;所以,本质根本包含着差别的规定。

 

在这里,他物的存在不再是质的东西、规定性和限度,相反地,否定性在本质中,在自相联系着的东西中,作为联系,同时就是差别、设定起来的存在和经过中介的仔在。

 

如果问同一如何进展为差别,那么这已有一个前提,即同一作为单纯的抽象的同一,是某种独立的东西,而差别也是某种独立的东西。但这个前提却会使问题无法回答,因为如果同一是与差别不同的,那事实上就只能有差别,而无法证明向差别的进展,这是因为,进展的出发点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应该向提问的人提问,即他所设想的同一是什么。其结果也许是他所设想的同一毫无内容,只是一个空洞的名称。其次,同一无疑是一个否定的东西,不过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无,而是存在及其规定的否定。这样的同一同时就是否定性的自相联系或自相区别。

 

117

1.差别是直接的差别或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各个有差别的东西都像它们原来那样,是各自独立的,对于它们与他物的关系也是漠不相关的,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对它们来说外在的关系。由于各个有差异的东西对于它们的差别漠不相关,差别就在它们之外,属于一个第三者,即属于比较者。这种外在的差别作为相关的事物的同一,就是相同,作为相关的事物的不同,则是不相同。

 

(差别的第一个环节:直接的差别——杂多)

 

知性使这些规定彼此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比较虽然对相同与不相同都有同一个基质, 在这个基质上也被认为有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但相同本身仅仅是前一种规定,即同一,而不相同本身则是差别。

 

【差异律】差异性也被变成一条规律,即一切都是相异的。这里一切事物的谓词与同一律中正相反,因而就是一条与同一律矛盾的差异律。然而,既然差异性似乎只是外在的,那么,事物本身就是自相同一的,因而差异律也就不与同一律相矛盾。于是,连差异性也不属于一切事物了,决不构成本质规定了;差异律用这种方式是根本无法加以言说的。——但是,如果某物本身按照差异律来说是有差别的,那么,这是由于它固有的规定性使然;但这样一来,我们所指的就不再是一般的差异性,而是特定的差别。这就是菜布尼茨的差异律的含义。

 

当知性考察同一时,它实际上已经超出同一,所看到的是披着单纯差异性的形态的差别。当按照同一律说海是海、风是风等时,这些对象是彼此漠不相关的,因而我们看到的就不是同一,而是差别。[举了一个卫士和宫女曲解莱布尼茨的差异律的例子]。就莱布尼茨的差异律而论,必须指出,差别不应单纯视为外在的和漠不相关的差异性,而应视为差别本身,因此事物在其自身就是有差别的。

 

118

相同只是彼此不相同、不同一的事物之间的同一,不相同则是不相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两者并非属于彼此漠不相关的不同方面或角度,相反地,一方是到另一方的映现。 所以,差异性是映现的差别,或者说,是在自身的差别、特定的差别。

 

如果说单纯有差别的东西都表明自身是彼比漠不相关的,那么,相同与不相同则是一对完全相互联系起来的规定,其中一个规定没有另一个规定,就无法加以设想。这种以单纯的差异性到对立的进展在通常意识里也已经存在,因为我们承认,唯有在不相同存在的前提下,比较才有意义,反过来说,也唯有在相同存在的前提下,区别才有意义。我们要求得到的是差别中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差别。思辨逻辑揭示了撇开差别的单纯知性同一的虚妄不实,也竭力劝人不要以单纯的差异性为满足,而要认识到一切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内在统一性。

 

119

2.自在的差别是本质的差别,是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的差别;所以,肯定的东西不是否定的东西,这样,肯定的东西就是同一的自相联系,否定的东西不是肯定的东西,这样,否定的东西就自为地是有差别的东西。因为每个东西都不是他物,这样,它就是自为的,所以,每个东西都映现在他物中,并且只是由于他物存在,自己才存在。因此,本质的差别是对立,按照这种对立,有差别的东西不是与全部的他物相对立,而是与自己的他物相对立:这就是说,每个东西只有在它与他物的联系中才有它自己的规定,只有它映现到了他物中,才映现到了自身中,而且他物也是如此;所以,每个东西都是它自己的他物的他物。

 

(差别的第二个环节:本质的差别——对立)

 

【知性的排中律】自在的差别给出一条规律,即一切都是本质上有差别的东西,或者说,两个对立的谓词中,只有一个合适于某物,而决没有第三者。——这条对立律明显地与同一律矛盾,因为某物按照同一律仅仅应该是自相联系,但按照对立律则应该是对立的东西,是与自己的他物的联系。把这两个有矛盾的规律作为规律并列起来——排中律是抽象知性的规律,知性本想避免矛盾,但却陷于矛盾:这条规律说,A不是+A,便是-A;但这已经说出了一个第三者,即A,它既不是正的,也不是负的,并且它既被设定成了正的,也被设定成了负的。如果+W表示向西6里,而-W表示向东6里,并且正与负相互抵消,那么,6里的空间无论有无对立,仍然是存在的。

 

在关于矛盾概念的学说里,例如,一个概念叫作蓝(甚至像一种颜色的感性表象这样的东西在这种学说里也叫作概念),另一个概念叫作非蓝,非蓝这个他物就似乎不是肯定的东西,例如,不是黄色,而是只应作为抽象的否定东西加以坚持。——否定的东西在其自身也同样是肯定的(参看下节);这个观点也已经包含在这样的规定里,即与一个他物相对立的东西就是这个他物的他物。(排中律表明知性的矛盾概念的对立的空洞性。)

 

肯定的东西又是同一性,不过在同一性的较高的真理中是同一的自相联系,同时又不是否定的东西。孤立的否定东西无非是差别本身。同一的东西本身最初是无规定的;反之,肯定的东西则是自相同一的,不过被规定为与一个他物相反,而否定的东西是在一种不是同一性的规定中的差别本身。这就是差别在其自身中的差别。——有人以为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有绝对的差别。然而,两者在自身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肯定的东西称为否定的东西,也可以把否定的东西称为肯定的东西。例如,财产与债务并不是两种独立持续存在的财产。在负债者那里是否定的财产的东西,在债权者那里就是肯定的财产。同样,一条向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向西的路。因此,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实质上是互为条件的,并且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磁体的北极没有南极便不能存在,其南极没有北极也不能存在。在对立中有差别的东西不仅与一个他物相对立,而且与自己的他物相对立。通常的意识认为各个有差别的东西彼此漠不相关。例如人们说,我是一个人,并且在我的周围有空气、动物和一切其他东西。在这里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分离的。与此相反,哲学的目的是要扫除这种漠不相关性,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所以他物是表现为与自己的他物对峙的。例如,无机自然界不仅必须看作是某种不同于有机体的他物,而且必须看作是有机体的必然的他物。无机自然界与有机体这两者在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之所以存在,仅仅是由于它从自身排斥他物,并且恰好因此而与他物相联系。

 

不要按照排中律去说话,相反地,应该说一切都是对立的。没有知性所主张的那种抽象的非此即彼。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东西,因而是在自身中有差别和对立的东西。各种事物的有限性在于它们的直接的特定存在不符合于它们自在地是的东西。例如,酸同时自在地是盐基,这就是说,酸的存在完全在于它与它的他物相联系。因此,酸也不是静止地僵持在对立中的东西,而是力求把自身设定为自己自在地是的东西。真正推动世界前进的东西是矛盾,说矛盾不可设想是可笑的。这个论断的正确之处仅仅在于,事情不能以矛盾作了结,矛盾会自己扬弃自己。但被扬弃的矛盾并不是抽象的同一,因为抽象的同一本身仅仅是对立的一个方面。被设定为矛盾的对立的直接结果是根据,根据在自身既包含同一,也包含差别,把它们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降低为单纯观念性的环节。

 

(在对立中,有两个规定,一个是肯定,一个是否定,但这种肯定和否定皆是自身中的肯定和否定,因而是包含在“自身内的完整的对立——每一个都是作为这种整体通过它的他物而以自身为中介,并且包含了他物。”,这种在自身内部中的对立,就是矛盾。这样,由对立发展成矛盾。矛盾就是统一体分裂为二和对立物之合而为一。——贺麟.黑格尔的同一、差别和矛盾诸逻辑范畴的辩证发展[J].哲学研究,1979(12):40-43.)

 

(总的讲来,矛盾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异,自己与自己相对立。矛盾是由同一到差别到对立诸范畴的逻辑发展过程所逐渐达到的最深刻的和最高的阶段……形式逻辑通常反对的那种矛盾如方形的圆,黑格尔认为这种形式的矛盾本身是荒谬的,根本不存在的。另一种是必然的矛盾,任何具体事物,其本身都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任何有限的东西自己的存在与本质都是有矛盾的,由于自身的矛盾,它自己就必然要运动和发展。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世界、生命、存在。这种事物自身具有的内在的必然的矛盾才是真正的矛盾,真正的矛盾其实就是自相矛盾,也就是内在的本质的矛盾。——贺麟.黑格尔的同一、差别和矛盾诸逻辑范畴的辩证发展[J].哲学研究,1979(12):40-43.)

 

(差别的第三个环节:矛盾)

 

120

肯定的东西是这样一种有差别的东西,这种有差别的东西必定是自为的,同时又必定对自己与自己的他物的联系不是漠不相关的。否定的东西也同样必定是独立的,是否定的、自为的自相联系,但同时作为完全否定的东西,又必定仅仅在他物中具有自己的这种自相联系,具有自己的肯定的东西。因此,肯定的东西和否定的东西是设定起来的矛盾,两者自在地是同一的。两者也自为地是同一的,因为两者中的每一个东西都是它的他物和它自身的扬弃。这样一来,它们两者便进展到根据。——或者直接地说,本质的差别作为自在和自为的差别,仅仅是它与其自身的差别,因而包含着同一的东西;因此,属于整个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差别的,既有差别本身,也有同一。——作为自相联系着的差别,差别同样已经被陈述为自相同一的东西,而对立的东西一般就是在自身中包含着一物与其他物、一物自身与其对立物的东西。本质的自内存在这样加以规定,就是根据。

 

γ.根据

 

121

根据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根据是差别与同一得出来的东西的真理,是在自身中的映现或自内映现,这种自内映现同样也是在他物中的映现或他内映现,反之亦然。根据是被设定为总体的本质。

 

根据律说,一切都有其充分的根据,这就是说,某物的真正本质并不是某物作为自相同一的东西的规定,也不是某物作为有差别的东西的规定,也不是某物作为单纯肯定的东西或单纯否定的东西的规定,而是某物在一个他物中有其存在,这个他物作为某物的自相同一的东西,就是某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同样不是抽象的自内映现,而是他内映现。根据是在自身中存在着的本质,这个本质在实质上是根据,而根据之所以为根据,仅仅是由于根据是某物的根据,是一个他物的根据。

 

根据是同一和差别的统一,这种统一不应被理解为抽象的同一,否则就只是知性同一改了个名称。根据不仅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而且也是同一和差别的差别。这样一来,最初作为矛盾的扬弃而得出的根据就表现为一个新的矛盾。但作为矛盾的根据并不是静止地僵持在自身的东西,而是根据对其自身的排除。

 

【知性的充足根据律】根据之所以是根据,仅仅是因为根据提供论证的理由;但从根据得出来的结果却是根据本身,而这就是根据的形式主义之所在。得到论证的东西和根据有相同的内容,两者之间的差别是简单的自相联系与中介过程或被设定的存在之间的单纯形式差别。当追问事物的根据时,这一般是映现观点:事物仿佛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直接性,另一方面是它的根据,而事物在这里已不再是直接的。这就是知性的充足根据律的简单意思,这条规律仅仅说明事物实质上必须看作是经过中介的……通常意识认为,根据是有一个结果的东西。但是问结果是什么,答复说,结果是有一个根据的东西。但逻辑学的任务在于表明单纯被表象的、因而未被理解的思想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思维的发展阶段,这样,思想也就可以得到理解。——知性的反思形式不能给人以满足,因为这种根据还没有任何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内容。认为某物有根据,获得的只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单纯形式差别。例如,追问一种电现象的根据;答复说,电就是其根据,然而,这只是直接遇到的同一个内容,不过是被转换为内在东西的形式而已。——进一步说,根据也不仅是单纯自相同一的东西,而且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可以对于同一个内容提出不同的根据,这些根据的差异性按照差别概念,进一步发展为用根据的形式拥护和反对同一个内容的对立。[例子]。此外,正像在一方面一切根据都是充分的一样,在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根据本身是充分的,因为如上已指明的,这种根据还没有任何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内容,因而就不是自身能动的和有创造能力的。概念将在不久作为这样的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因而自身能动的内容,给我们产生出来,莱布尼茨的充分根据,正是这种概念。菜布尼茨把致动因与目的因相对比,提出不要停留在致动因而要深究目的因的要求。按照其区分,例如,光和湿度虽可看作是植物生长的致动因,但不可看作是植物生长的目的因,因为目的因正是植物本身的概念。——在这里还可以提到,停留在单纯的根据上,尤其是在法律和道德领域里,实际上是诡辩派的观点和原则。[批判诡辩论]。

 

(黑格尔曾紧跟并且提高了莱布尼茨关于“根据”的学说到那样一种思辨的高度,在他的逻辑学中,根据包含有他所谓的“具体共相”,亦即概念或总念。真正的根据是具有自我主动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内容。真正的充足理由律绝不满足于空疏形式的机械解释。黑格尔认为莱布尼茨力持解释事物不要停留在致动因,而要进而达到目的因,事物的目的因就是它们自身的概念。目的因或目的性这一概念,作为自身的活动力量以它自身为内容,亦即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潜在的统一得到真实的实现,这就是理念。由此足见黑格尔已把‘根据’这一范畴提高具体共相(概念)目的性和理念的思辨的高度。——贺麟.黑格尔的同一、差别和矛盾诸逻辑范畴的辩证发展[J].哲学研究,1979(12):40-43.)

 

122

本质最初是在自身中的映现和中介;作为中介的总体,本质的自相统一这时被设定为差别的自我扬弃,因而被设定为中介的自我扬弃。因此,这是直接性或存在的恢复,不过这存在是以中介的扬弃为中介:这就是实存。

 

(实存不同于存在,存在是完全直接性的,实存这个“直接性或存在”则是一个反思范畴,是经过了同一、差别、根据的中介过程的范畴。实存是从根据发展出来的存在。)

 

【根据无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据既没有任何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内容,也不是目的,因此根据既不是能动的,也不是有创造能力的,而是一个实存仅仅从根据中产生出来。所以,特定的根据与这个同自己相联系的直接实存相比,是某种形式的东西,是任何一种规定性,因为任何一种规定性都被设定为自相联系的,都被设定为肯定。特定的根据正因为是根据,所以也是好的根据,因为“好的”从极其抽象的意义上说,也无非表示一种肯定的东西,并且任何能用某种方式被陈述为得到认可的肯定东西的规定性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可以给一切事物都寻出一个根据来,并且一个好的根据(例如好的行为动机)既可以产生某种实效,也可以不产生某种实效,即可以有某种结果,也可以没有某种结果。例如,好的根据被采纳到意志中,就成为产生某种实效的动机,而这意志要使好的根据成为能动的,成为原因。


黑格尔《小逻辑》笔记(13)本质论-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纯粹映现规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